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後迴圈缺血 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註意事項以及該如何改善呢?

2016-07-23推薦

病例

患者王x,男,63歲,主訴:「頭暈、頭昏,行走不穩1周」。1周前患者無明顯誘因出現頭暈、頭昏,晨起明顯,行走不穩,腳踩棉花感,無意識障礙及肢體抽搐,無惡心嘔吐,無心慌氣短胸悶,無言語不利及吞咽困難等其他不適,上述癥狀持續存在。腦梗死病史5年,遺留左側肢體活動欠靈活,無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病史。經顱超聲都卜勒檢查示:大腦各動脈血流頻譜形態改變,波峰圓頓。

診斷:後迴圈缺血。

什麽是後迴圈缺血?

後迴圈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常見的缺血性腦血管病,約占缺血性卒中的20%。

PCI就是指後迴圈的TIA和腦梗死。其同義詞包括椎基底動脈系統缺血、後迴圈的TIA與腦梗死、椎基底動脈疾病、椎基底動脈血栓栓塞性疾病。

後迴圈缺血主要病因和發病機制

(1)動脈粥樣硬化是PCI最常見的血管病理表現。導致PCI的機制包括:大動脈狹窄和閉塞引起低灌註、血栓形成及動脈源性栓塞等。動脈粥樣硬化好發於椎動脈起始段和顱內段。
(2)栓塞是PCI的最常見發病機制,約占40%,栓子主要來源於心臟、主動脈和椎基底動脈。最常見栓塞部位是椎動脈顱內段和基底動脈遠端。
(3)穿支小動脈病變,包括玻璃樣變、微動脈瘤和小動脈起始部的粥樣硬化病變,好發於橋腦、中腦和丘腦。

後迴圈缺血的危險因素

PCI的危險因素與頸動脈系統缺血相似,除不可調節的年齡、性別、種族、遺傳背景、家族史、個人史外,主要是生活方式(飲食、吸煙、活動缺乏等)、肥胖及多種血管危險因素,後者包括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心臟病、卒中/TIA病史、頸動脈病及周圍血管病等。

後迴圈缺血的主要臨床表現

PCI的常見癥狀:頭暈/眩暈、肢體/頭面部麻木、肢體無力、頭痛、嘔吐、復視、短暫意識喪失、視覺障礙、行走不穩或跌倒。

PCI的常見體征:眼球運動障礙、肢體癱瘓、感覺異常、步態/肢體共濟失調、構音/吞咽障礙、視野缺損、聲嘶、Horner症候群等。出現一側腦神經損害和另一側運動感覺損害的交叉表現是PCI的特征表現。

PCI的常見症候群:後迴圈TIA、小腦梗死、延腦外側症候群、基底動脈尖症候群、Weber症候群、閉鎖症候群、大腦後動脈梗死、腔隙性梗死(運動性輕偏癱、共濟失調輕偏癱、構音障礙-拙手症候群、純感覺性卒中等)。

後迴圈缺血的護理

上述病例,患者身上存在的護理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1.有跌倒/墜床的危險:與頭暈相關疾病有關。

護理措施

1)加用床檔,預防墜床;

2)活動時動作宜緩慢;

3)指導病人休息和飲食,頭暈時宜臥床休息。

4)向患者及家屬進行預防跌倒的宣教知識:預防跌倒「十知道」。

2、知識缺乏:與患者發病不了解病情有關。

護理措施

1)向病人介紹疾病的病因、發展及治療;

2)指導患者合理用藥,不能自行增減藥物藥量;

3)飲食指導:低鹽低脂飲食。

3、潛在並行癥:腦卒中

護理措施:

積極治療原發病:腦梗死。

2)合理飲食,低鹽低脂,避免生冷、辛辣刺激性飲食,戒煙戒酒。

3)遵醫囑用藥。

4)定期復查頭顱CT等輔助檢查。

5)保持情緒穩定,避免心情緊張和疲累,堅持鍛煉,運動宜適宜。

6)註意中風先兆癥狀,積極預防再次腦梗死。

後迴圈缺血預防

參考國內外相關的防治指南控制各種血管性危險因素。鑒於栓塞多見,應積極開展病因檢查。診斷明確者應進行抗栓治療。單用或聯合使用抗血小板制劑有重要的預防作用。

健康教育

應積極開展PCI的健康教育,更新觀念和知識,加強宣教,正確掌握PCI的早期表現、危險因素,實作早發現、早診斷。幫助患者及家屬建立科學的預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