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史丹佛報告:逃美科學家越來越多,更糟糕的是他們大多還去了中國

2024-08-10推薦

一、你愛美國,美國愛你嗎?

這兩天我在上網的時候刷到一篇文章,原始信源是美國史丹福大學官網。文章抱怨說這幾年美國的人才流失問題是越來越嚴重了,而且流失的大多還是來自中國的精英科學家,而這些精英科學家在逃離美國之後,大多又選擇回到了中國,這種現象的存在加劇了美國學界的焦慮情緒,讓他們陷入了嚴重的精神內耗。

近日,一份來自史丹佛國際咨詢研究所的報告在美國科技界引起了軒然大波。這份報告猶如一記響亮的耳光,狠狠地打在了美國政府的臉上。

文章提到,在二十多年來,中國一直都是美國科學家最為重要的外國供應國——沒有之一。然而,在美國司法部於2018年實施了臭名昭著的所謂「中國倡議計劃」(China Initiative)後,過去6年來逃離美國的科學家人數已經增加了75%,而這其中又有三分之二的人選擇回到中國。

所謂「中國倡議計劃」,這其實是川普執政時期搞出來的一個幺蛾子。該計劃於2018年11月1日由時任美國司法部長塞申斯提出,其目標是反制所謂的「對美國國家安全造成的威脅」。根據該計劃,美國司法部旨在不遺余力地對涉嫌盜取商業秘密、從事經濟間諜活動、違反【美國反海外腐敗法】及其他美國法律的中國公司展開調查並提起訴訟。

據了解,在該計劃執行的幾年裏,美國司法部要求美國94個地區的司法部門每年都要提出至少一到兩起針對中國的訴訟,迄今已發起了2000多項調查,提起至少23起刑事訴訟。

轉譯成人話,意思就是,所謂的「中國倡議計劃」,其實就是「迫害中國計劃」。這份狗屁計劃壓根就不是為了保護美國那所謂的商業機密或知識產權的,純粹就是川普為了搞我們而隨手用廁紙寫就的一份美式「聖旨」罷了。

因為「中國倡議計劃」屬實逆天,所以搞到後來連很多美國人自己都受不了了,其中反彈最大的當屬美國科學界。在各方的強烈抗議和不斷反對之下,2022年2月23日,「中國倡議計劃」在各方爭議中被正式終止,美國司法部也不得不承認,該計劃的命名方式確有「不妥之處」,可能會加劇美國國內的種族歧視,特別是對亞裔的種族歧視,同時也損害了美國科學界「開放合作的良好傳統」和對全球人才的吸重力。

不過,雖然「中國倡議計劃」取消到現在已經過去兩年多了,但是逃離美國的華裔科學家人數不僅沒有減少,反而越來越多。

文章援引的一份報告提到,在2020年美國授予的3.4萬個科學和工程博士學位中,有17%授予了來自中國的留學生,折合下來就是5800個學位。

這個數碼可不是小打小鬧,而是實打實的人才輸送。

這要換做是以前,這些中國留學生在拿到美國的博士學位後,大多都會選擇留在美國。從2005年至2015年,大約有87%在中國出生的美國公民的理工科博士,他們均表示自己願意留在美國。這些數碼也從側面證明了中國長期以來都是美國科技界的「人才富礦」這一說法的含金量。

當然,「人才富礦」這話是站在美國的立場上說的,對我們中國而言,我們其實就是人家的「奶牛」和「血包」。

但是,在依靠中國輸送的大批理工科人才過了那麽多年的舒坦日子之後,風向變了。文章指出,自2010年以來,離開美國前往其他國家,尤其是中國的華裔科學家數量穩步上升,從2010年的900人增加到了2021年的2621人,而且這個數碼還在不斷增加。如此趨勢,讓美國科學界的一些有識之士倍感不安。

為什麽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為什麽曾經一度被東土大唐的取經和尚視作是「極樂世界」的西牛賀洲,突然就失去了吸重力,後者甚至都到了連堂堂靈山的得道高僧都開始大量回流東土的地步了呢?除了前面提到的那個臭名昭著的「中國倡議計劃」之外,文章還提到了另外兩大因素。

首要的一個因素就是中國現在發展好了,對這些理工科人才的吸重力越來越大。中國在科學領域的大規模快速投資、高社會聲望和豐厚的薪酬待遇、優秀的研究合作夥伴和助手,這些都成了吸引美國華裔科學家大量回流的重要因素。

另一個就是美國現在已經沒有那麽歡迎這些長著東方面孔的理工科人才了。「中國倡議計劃」的實施只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美國現在的氛圍是個明眼人就能看得出來,壓根兒就不是讓你安安生生搞科研的地方。

一項覆蓋了1304名在美華裔科學家的線上調查報告顯示:高達35%的華裔科學家覺得自己在美國不受歡迎;72%的受訪者覺得現在連學術研究都不敢做了;65%的人擔心與中國開展任何合作;還有86%的人認為,跟5年前相比,美國高校現在想要招募頂尖的國際學生變得更加困難了。除此之外,還有83%的人表示,他們在過去一年來曾經在非專業場合遭受過種族歧視侮辱。

更加令人感到唏噓的是,盡管高達89%的受訪者均表示,他們其實是希望為美國在科技領域的領導地位做出貢獻的,但現實是,因為實在受不了美國那有毒的政治氣候,所以這些人之中有高達61%的受訪者都在考慮離開美國,另外還有45%的人表示,因為害怕被美國的反華魔怔人和魔怔機構盯上,所以他們現在甚至都不敢申請聯邦政府的資助。

傷害這個東西,是對比了才有的。和「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的美國不同,為了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中國政府現在可謂是使盡了渾身解數。「千人計劃」「萬人計劃」等人才引進計劃的實施,為這些歸巢的鳳凰提供了豐厚的薪酬待遇和研究經費。一些地方政府還推出了「人才公寓」、子女入學和配偶就業等一系列配套政策。這一套「高薪厚遇+溫情服務」的組合拳打下來,不僅是華裔科學家,甚至就連一些其他族裔的科學家都動心了。

對此,文章在結尾處不無憂慮地表示:

「中國人才對於美國在科學領域的持續領導地位至關重要。研究表明,要吸引來自中國的科學人才,並阻止華裔科學家返回中國或移居其他國家,就需要減輕他們的恐懼情緒,並為他們在美國開展科學研究營造一個友好的環境。美國的科學和社會應該繼續吸引中國科學家,以保持美國在科學和技術領域的全球領導地位。」

二、只有在美國待過的人,才能更體會中國的好

史丹福大學這篇文章讓我想起了【人間正道是滄桑】裏頭的兩場戲。

一場是董建昌為了開會,於百忙之中從桂林抽空回了趟重慶,特意和楊立華吃了頓飯。楊立華給他端上來一盆小米粥,這可把董建昌給樂壞了,然後兩人進行了這樣一段對話:

「喲!小米粥!有點延安的意思了。立華,說實話,我董建昌對共產黨人,歷來是佩服的。你就說陜北那麽個不毛之地,人家弄得紅紅火火。你對人家搞封鎖,人家就給你來個大生產。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就這一點,就不得了。不僅會打仗,還會抓生產。打天下坐天下都行,這就很可怕了,委座(蔣介石)算是遇上他一生中最大的勁敵了。」

另一場也是在楊立華在重慶的家裏,她和她的父親楊廷鶴、繼母梅姨、妹妹楊立秋,還有兒子費明,一家子正圍在餐桌上吃晚飯。吃著吃著,楊立秋突然沖著在座的長輩來了一句:

楊立秋:「媽!我決定了!我要去延安!」

梅姨:「你說什麽?!你說什麽?!你再跟我說一次!」

楊立秋:「好話不說第二遍!沒聽見拉倒!反正我主意已定,沒人能攔得住我!」

梅姨:「你給我站住!放著好好的師範你不念,你說你跑去延安那個大荒野地幹什麽?」

楊立秋「你什麽都不懂!還大荒野地?媽,你這是無知。就連那些去過延安的美國考察團回來都說了,那裏是他們所見過的最為淳樸、最為生機勃勃的中國土地!」

楊廷鶴:「看看,看看,過去是三娘教子,現在是子教三娘了。」

梅姨:「你瞎起什麽哄(指著楊廷鶴)啊!多大的事啊!」

楊廷鶴:「哎呀,哈哈哈,多大的好事兒啊。這說明咱家秋秋長大了,有自己的選擇了。」

過去我看這部劇的時候對這兩場戲還沒有特別強烈的感覺,但是現在我感覺到了。只有那些在重慶待過的人,才能理解延安的好。

同理,只有美國待過的人,才更能體會中國的好。

你要是把董建昌和楊立華替換成川普和梅拉尼婭,你就會發現,董建昌和楊立華說的那些話,其實川普和梅拉尼婭一樣能說。

「喲!皮蛋瘦肉粥!有點中國的意思了。小梅啊,說實話,我懂某人對共產黨人,歷來是佩服的。你就說中國那麽個積貧積弱的國家,人家現在那是弄得紅紅火火啊。你對人家搞封鎖,人家就給你來個大生產。百花齊放,百業俱興,就這一點,就不得了。不僅會打仗,還會抓生產。打天下坐天下都行,這就很可怕了,我們美國算是遇上這250年來最大的勁敵了。」

20世紀40年代如此,21世紀20年代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我們還是我們,而站在我們對立面的則從蔣介石的重慶政府變成了美國政府。

說到底,科學研究需要的是開放、包容的環境,而不是充滿猜忌和歧視的氛圍。美國政府這種「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的做法,只會讓更多的科學家選擇離開美國,不管他們是不是華裔。

你說當年秋秋為什麽總想著離開重慶去延安?她不知道延安的物質條件遠不如重慶嗎?我想她是知道的,但和物質條件相比,延安能夠提供給她們這些有誌青年的東西,遠不能是重慶所能比擬的。比如尊重、理解、包容、開放的環境、團結的氛圍、誌同道合的革命戰友,以及,最最重要的,你在延安是真的可以打鬼子、救中國的。

為什麽那些華裔科學家那麽多都想要到中國來?因為中國的物質條件比美國的好?未必,但是和美國相比,中國的氛圍肯定更適合一個華裔科學家搞科研。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

蕭瑟秋風今又是。

掐指一算,重慶那邊大概又有一批秋秋過來咱們延安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