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難怪魯智深會突然死去,你看他因哪位女子破了戒,臨死才追悔莫及

2024-07-27推薦

沒人喜歡悲劇收場的故事,但不可否認,悲劇結局也確實是能夠讓一部作品有更旺盛的生命力,因為那份「意難平」能讓那故事在讀者心中久久無法被抹去,【水滸傳】就是這樣一部作品。

【水滸傳】的結局就不盡如人意,畢竟誰能想到故事初期意氣風發甚至可以說是神通廣大的梁山好漢們到了故事後期的「征方臘」一節卻會接二連三的死去。

(魯智深、武松劇照)

當然,你可能要說了,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是有罪之人,本就該殺,不過既然他們被稱為「梁山好漢」,並且他們的英雄形象深入人心,自然還是有那麽幾位形象相對正面的好漢的,比如魯智深,可為何就連他的結局也是悲劇?

一、梁山上的惡人

征方臘的過程極其慘烈,也有人說一百二十回版本的【水滸中】中,只有前七十回是原作者施耐庵寫的,後面的劇情都是他人續寫,因此才會出現前後劇情反差過大的情況。

不過即便是順著原著劇情讀下來,其實也不難推測梁山好漢確實註定悲劇收場。

比如原著第二回中,洪太尉「誤走妖魔」時,那主持真人就說過這麽一段:「 太尉不知,此殿中當初是祖老天師洞玄真人傳下法符,囑付道:‘此殿內鎮鎖著三十六員天罡星,七十二座地煞星,共是一百單八個魔君在裏面。上立石碑,鑿著龍章鳳篆天符,鎮住在此。若還放他出世,必惱下方生靈。’如今太尉放他走了,怎生是好!他日必為後患。

(魯智深、金翠蓮劇照)

這一百零八個魔君對應的自然就是後來上了梁山的那一百零八位好漢,既是「魔君」,自然也不配得到好的結局了。

正如文章開篇所言,梁山之上也確實是魚龍混雜,有太多該殺之人。

諸如李逵、鮑旭、鄧飛這些殺人如麻的魔頭也就不談了,多數人可能忘了,就連排名梁山末尾的張青、孫二娘夫婦也是魔頭中的魔頭,那對夫妻在十字坡開著黑店,殺害過路客,甚至謀財害命之後,他們還要砍了這些客人的肉,將他們做成包子餡,這是何等殘忍的兩個魔頭?他們這種人會死在征方臘一役,一點兒也不讓人奇怪。

但魯智深的形象卻向來是正面的,他落得個突然暴斃的結局,卻頗為不該。

二、不該被寫死的魯智深

征方臘的過程極其慘烈,但那與魯智深無關,畢竟他在整個征伐的過程中並無性命之憂,甚至都沒怎麽受傷,只是在與同樣作為僧人登場的高手鄧元覺的對決吃了些苦頭。

總之他是活到了征方臘結束,並且宋江還一度勸他回朝廷接受封賞,甚至還有勸他還俗娶妻的意思。

書中只道:「宋江道:‘那和尚眼見得是聖僧羅漢,如此顯靈。今吾師成此大功,回京奏聞朝廷,可以還俗為官,在京師圖個蔭子封妻,光耀祖宗,報答父母劬勞之恩。’魯智深答道: ‘灑家心已成灰,不願為官,只圖尋個凈了去處,安身立命足矣。’宋江道:‘吾師既不肯還俗,便到京師去住持一個名山大剎,為一僧首,也光顯宗風,亦報答得父母。 ’智深聽了,搖首叫道: ‘都不要,要多也無用。只得個囫圇屍首,便是強了。’

(魯智深、宋江劇照)

看到這裏,筆者不禁感嘆,魯智深確實不是一般人,俗世的誘惑從來都不入他的眼,所以如此好漢,自然值得一個好的結局。

哪料作者突然話鋒一轉,緊接著就讓魯智深的人生畫上了句號。

說是:「(魯智深)換了一身禦賜的僧衣,便叫部下軍校:‘去報宋公明先鋒哥哥,來看灑家。’又問寺內眾僧處,討紙筆寫下一篇頌子。去法堂上,捉把禪椅,當中坐了。焚起一爐好香,放了那張紙在禪床上,自疊起兩只腳,左腳搭在右腳,自然天性騰空。 比及宋公明見報,急引眾頭領來看時,魯智深已自坐在禪椅上不動了。

也不知他是何用意,讓宋江來看看他,可宋江看到的卻是僵坐在那禪床上早已沒了氣息的一具屍體。

魯智深就這麽突然暴斃了,這又該作何解釋?

其實很簡單,多數人只看到了魯智深英勇的一面,其實不知他也曾犯下罪孽。

三、臨死前的感悟

魯智深有何罪孽?

早在他遇上金翠蓮父女的時候,他的人生就註定是悲劇了,那女子便是第一個讓他破戒之人。

盡管當年的魯智深尚未出家,但他向來都對女子沒興趣,所以他與金翠蓮自然沒任何親密接觸,筆者所指,是他為金翠蓮破了殺戒。

(金翠蓮父女劇照)

當他知曉金翠蓮父女被那「鎮關西」鄭屠欺負之後,便怒氣沖沖的前去那屠戶的攤位找茬了。

其實這時的魯智深還是個提轄,也算是吃官家飯的人,他自然應該知道什麽能做什麽不能做,他找鎮關西,也不過是想教訓教訓這家夥,可誰能料到,那鎮關西是虛有其表,看起來壯士,卻沒能頂住魯智深三拳,就這麽一命嗚呼了。

事後魯智深自己也說了:「 俺只指望痛打這廝一頓,不想三拳真個打死了他。灑家須吃官司,又沒人送飯,不如及早撒開。

也確實如此,鎮關西雖壞,卻罪不至死,魯智深失手殺了他,便是犯了殺戒。

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自那之後,魯智深便不是個純粹的「好人」了,後來的他可沒少殺人。

(拳打鎮關西劇照)

這一點,從他臨終前的遺言也能看出來。

書中只道:「 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忽地頓開金枷,這裏扯斷玉鎖。咦!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

他悔不當初,卻也為時已晚,此時大徹大悟,方能聽潮圓寂。

盡管他確實有路見不平拔刀相的事跡,但也正如他自己所言,他是「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即便他是好漢,犯下的過錯也總該彌補,作者讓他聽潮圓寂,已稱得上是給了他一個體面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