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當網絡謠言遇上AI

2024-05-28推薦

記者:魯暢

「廣州限制外賣配送」「河南信陽市中心體育館驚險崩塌」「甘肅紅十字會收取160萬元暖手袋管理費」……這些所謂「有圖有視有真相」的重磅「訊息」,曾在網上廣泛傳播,引起大量網民關註。

令人大跌眼鏡的是,警方事後的調查發現,這些聳人聽聞的「訊息」,是不法分子使用AI制作的網絡謠言!盡管警方緊急辟謠、澄清事實,可謠言已經領跑真相一大截,讓很多人信以為真,給當事方帶來極大困擾。

AI加持下的互聯網,給人們生活場景的豐富、生產效率的提升帶來了全新機遇。但當謠言披上AI的外衣時,謠言和真相更難辨認,造謠的門檻和成本極大降低,傳播的效率和產生的影響成倍增加,成為亟需治理的一道網絡新課題。

近日,多地警方通報了一批利用AI造謠的典型案例。

去年12月,甘肅積石山發生6.2級地震,張某某利用AI軟件,編造了「甘肅紅十字會采購暖手袋,收取160萬元管理費」「甘肅執法隊扣押救災貨車」等不實資訊,並透過多個網絡平台進行釋出,對當地抗震救災工作造成嚴重影響。

今年2月,杜某利用AI技術,編造了「某著名女星命運多舛、含恨離世」的短影片,上傳網絡後引起廣泛傳播,嚴重影響了當事人的生活和聲譽。

一份近期審結案件的材料顯示,不法分子利用AI技術,以熱點新聞和隨機網絡影片為素材,短時間內就制作出約1萬條虛假影片新聞,其中釋出出去的20多條影片,涉及多個省份,瀏覽量超過百萬。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媒體研究中心今年4月釋出的一份報告顯示,經濟領域已成AI謠言的高發地,餐飲外賣、快遞配送等民生行業是AI謠言的重災區。

當網絡謠言遇上AI,後者低成本、高效率、操作簡單的特點,使謠言影片的批次化生產成為可能。AI謠言的影片形態,也契合了部份網民「有圖有影片就有真相」的認知,使得AI謠言常常一經上網,就能迅速傳播。

從查獲的典型案例來看,「吸睛引流」「變現牟利」等,是不法分子屢屢提及的高頻詞。

自媒體時代,「註意力經濟」為很多人提供了發家致富的機遇。但一些人信奉「流量至上」,為了流量,什麽技術都敢用、什麽手段都敢使,甚至把沖撞道德底線、踐踏法律紅線當作「流量密碼」,獵奇、八卦、低俗、編造假新聞等等,都成為追求流量的工具。

AI造謠更衍生出一條條黑灰產業鏈。

去年國慶假期,「4歲女童海邊走失」發生後,上海警方發現十余個散布「走失女童曾被丟棄」等虛假資訊的自媒體賬號,並在進一步偵查中打掉一個「水軍」團伙。該團伙借助AI技術,批次制造不實帖文,大量轉發炒作,非法獲利4萬余元。

前述清華大學的研究報告,以80余件涉AI謠言案例進行統計,發現涉案所受處理當中,占比最大的是行政處罰,包括罰款和行政拘留,約占一半;而實施刑事拘留和判刑的,不足兩成;其余則是封禁賬號、資訊清理、批評教育等。

同謠言造成的破壞相比,不少網友認為,懲處造謠的力度還不夠剛硬。只有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實施更強有力的懲處,才能發揮震懾作用,遏制AI謠言黑灰產業蔓延勢頭。

AI謠言傳播的相關網絡平台,也不能忘記平台的主體責任。加大人力、財力、技術等多方面投入,在內容甄別、謠言攔截、防止擴散等方面展現更內送流量備援容錯機制動作為,堅決阻斷謠言傳播鏈條,切實肩負起社會責任。

走好群眾路線,發動廣大網友,激發網友參與舉報AI謠言的熱情,共同築起防範AI謠言傳播的銅墻鐵壁。

唯有如此,AI這種新生產工具才能揚長避短,不為謠言生產、傳播助紂為虐,而為社會發展進步貢獻更多正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