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大茅山的眼

2024-08-11旅遊

大茅山的眼

大茅山的眼,絕然不是水。大茅山的眼是王靈官的眼。

王靈官為人剛正不阿,嫉惡如仇,糾察天上人間,除邪祛惡,不遺余力,老百姓贊曰:「三眼能觀天下事,一鞭驚醒世間人。」

人要怎麽才能有修為呢?我想大茅山廟觀中極靈驗的王靈官,藉由每一年的這一天,給出答案:超度人的第一步是讓大家學走山道,人們能把這崎嶇之路走得如平地一般,人的至誠之道就立定了。

我們在大茅山七月初一的民間廟會上,沒有見到才子,美人,英雄,高士,只見一個個住世的人,一尊尊出世的菩薩,一株株值得人憐惜的靈芝草,長得秀氣不已的一棵棵姐妹松。

石姑娘、松姑娘、柏姑娘,好像在對人伸手作揖:「拜托了」、「一切拜托」。她們賭這一批批山中來客中,總有修為好的、品貌好的、言語又有情意的,幾十年後超凡入聖,能記起它們,於此再會,提攜她們為冰雪姿態的女子。她們愛美,她們真美,世間幾百年的光景,每年只有在七月初一時才能見到如此之多的人。比來這裏祈福的女子更加認真打扮一番,同山石一起當的是應酬客人的差使。圍坐休息的一圈子人中,相遇很帥的年輕男子,越看越好看,聽他言談越聽越有味!而人的眼裏,她們僅僅是狀貌奇古的大樹而已。再到四五更天的時候,恰逢長得很美的男子在身旁大石上躺下睡覺,她們看著他,想著他,著了魔!

她們究竟是女孩兒家,一半是害羞,一半是害怕,只敢躲在草、木、石的輪廓裏胡思亂想,偷聽人們一路的「三言兩語」。

廟會第一天,來人竟然有一萬七八千人之多,農商士庶,無所不有,讓第一次來的我們心裏驚嘆一聲:這叫什麽寺廟啊,香火這麽旺!詢問一番,得知大茅山進香的主要朝拜地點有香息庵、白雲觀、白雲寺等寺觀。

7.30從山底出發,直到一小時後,我們抵達第一個廟香息庵,廟外供奉著土地公土地母,見兩側有一副對聯我們看了很喜歡遂記下:公公十分公道,婆婆一片婆心。

香息庵是佛教寺廟,廟裏兩個主殿為王靈官和千手觀音堂,一小殿和一亭子、一塊記載廟開建的石碑。殿內正在舉辦法事,王靈官,送子觀音、蓮花觀音、李老真君、地藏王菩薩等神像穿紅又穿綠,地上鋪著地毯,不時有呼喚天地神靈的鑼鼓高音,案台上香燭供品、核桃紅棗蘋果香梨之外,殿外爆竹聲不斷。80多歲的老廟主李小奶,講了很多香息庵信眾所求靈驗的故事。又說到,曾經庵中有一僧人還養了一只老虎,彼時廟裏荒涼寂寞,那只老虎就跟著老和尚一起念經吃素,苦修幾十年,眾人直道:這老虎有佛緣,可聽經文聽道語,難已受過,一心學佛,死了保不準變成個富貴男子,這就合算了!一陣唏噓,一臉微笑。數百年光陰迅速,不知當年那頭老虎,可曾就在我們之中?

所來祭拜王靈官的自然是各式人等,有眼如春水、面似桃花的;有聽過太多關於這裏靈驗於是臉上滿是贊許和仰慕的;也有總爬不動的、總要歇歇的,這一段也爬不動,那一段也爬不動;更有少不經事的孩子,被連哄帶騙地來了。中途,有人枕著古樹睡熟了,夢見一個白發白須的老翁對其說道:被富貴栓住了的腿、被名利栓住了的腿也爬不動。只因貪戀利欲,埋沒了你的智慧,還不趁勢用你本來具足的智、慧、明,滅掉你的心魔嗎?驚了一身冷汗一醒,老者不見了,但見廟裏所供奉的赤面髯須、身披金甲紅袍、三目怒視的王靈官······

如若不是這一雙雙被栓住了的腿,如若不是爬起山來確實難,我們真願意來多燒幾回香,多吃幾頓廟裏請的客,看沿路十分可愛的風景,山石和廟觀中供奉的仙佛偶像也是人做的,來多了,他們也會講點交情,多幫我們一點吧。

我們一行四人,其中兩個年輕帥哥,一個因為體力不支在香息庵久久駐留,另一個因為體力太好早就飛奔上山,置我們於不顧。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跟著我實習的女大學生姜文怡,她小小的個子,讓人誤以為是初中生,時不時要聽我的命令拿起相機,時不時同我一起坐在路旁休息聊天,小小年紀,很有一番對神靈的敬意,一邊向上攀爬,一邊在心裏虔誠的祈禱,在路途中,不乏好心人向她遞來助她上山的棍子,或寒暄幾句,是哪兒人、從哪兒來,他們看她年紀輕,個個對她多有照顧。也正是因為有了大家的幫助,她的上山之路才變得簡單了些許。

爬山,是一件及其消耗體力的一件事,於是姜文怡與我動不動就想坐在石頭上歇息,數度想要原地放棄。過程很痛苦,說實話,我們八點鐘後悔了一次,九點鐘又後悔了一次。幾乎每個小時都後悔一次,因為感覺遙遙無期。

時間轉眼到了十一點,一個大哥進入了我們的視線,他單手拎著東西,我便上去與他交談,隨後我們一起同行。這位大哥不是一個多話的人,他看姜文怡背著那個包太辛苦了,便提出幫她背包,這時我才註意到他好像從來不用另一只手,他和我們講起,他的手在工廠工作的時候被機器弄傷截肢,現在右手是一只假肢。這是他第二次來大茅山參加廟會了,因為這邊很靈驗。我們對他很佩服,他即使受到這樣的挫折也沒有失去對生活的希望。

一路攀爬,景象清幽,人聲不絕。路上所遇到第二個香客,是一位從山頂下來的男士,他頭一天晚上十點多鐘就上山了,在山頂白雲寺搭帳篷睡了一覺,他們一群人有一個目標是看日出,也看到、拍到了日出。見我們大汗淋漓、氣喘籲籲地坐著休息,他半同情半鼓勵地與我們聊天,我問能不能給我們一些上面日出的照片,他當即答應了。當時手機沒有網絡,他快跑下去幾步,有網絡了再加我微信,連發了二十多張日出的圖片和影片分享與我們。

下山的人群大部份都說從山底到山頂就三個小時的路程,但我們一路總想休息,事先沒有足夠的運動量,一下子去爬太累了,再加上我們想問關於廟會的問題,總是停頓總是分心,又讓我們中間休息了很多次,拖慢了時間,所以本來三個小時的路程,我們是從早上七點半爬到一下午一點半,六個小時才到了山頂。

上山和下山的香客,正派不過,都是極和氣的人。還有幾群六七十歲的人,滿面笑容,默念佛號,身背香袋,沿途除朝拜神靈,還願意幫那些爬不動山道的人、交接支撐他們下山的拐杖;也是在接到拐杖之時,一位六十來歲的大嬸見姜文怡帶著相機,對這小攝影師充滿了好奇,便主動與她搭訕,想要小文怡為她們夫婦及妹妹三人拍照留念,文怡想,這是他們想試試自己的水平吧。她也當即加了對方微信,下山回家就修好圖發給了他們。善無大小,要感謝這偶遇的大嬸,促成了她來廟會的一次善舉。

我們相互閑聊,才得知,像我們一樣早上7點多上山已算很晚,大部份人是淩晨2點上山,黎明到山頂便可觀賞日出,又有前一天下午就上山,搭起帳篷停眠整宿,總之,這一類人此刻已是返程了。

路程過半處是大茅山上的第二座廟,是一個相對小一點的舊廟,區別於山上白雲寺,有一塊「白雲觀」的石碑,裏面供奉了觀音菩薩,因為那裏缺水,殘疾人毛大哥供上了一個蘋果,又另一大茅山原生的董總供上了一個梨。大家都生怕菩薩渴。許多份善意、敬意,讓我們默然又感動。

山頂的小廟白雲寺裏,老廟主迎接出來,見各人帶著桂圓、糕點、茶葉、青菜、水果、米之類的吃食來,開口所問第一句就是:「用過飯沒有?」白雲寺在大茅山巔,殿前天清地朗,內裏供奉白雲娘娘、王靈官,是大茅山的「正殿」,最吸引香客。到達寺觀,香客焚香祈福、敬獻供品,集體誦經,捐點功德,分賜紅布條。

同廟裏的居士們談得高興,感受到山下現在的年代所缺少的一種溫馨,又聽他們講了一個「飯甑石」的傳說:以前很早的時候,一個大雪天,這個王靈官有一個守廟的和尚。因為下雪,信眾和他自己上不能上,下不能下。最後和尚都快餓死了,就上廂房躺下。第二天他睡夢中聞到飯香——爬起來以後,發現就在廟堂中,擺著好大一甑飯。夠他吃了一個月。因此,他一直到風雪融化他都沒餓著。第二年樂平人來參加廟會,來拜王靈官。看到這個飯甄,就感到很像樂平的廟裏的那個,又聽和尚跟他講去年下雪天的事情經過,大家相信是王靈官把飯給他變過來的。

聖賢仙佛,歷世既多,在這神聖的氛圍中,時間仿佛凝固了。香客們的臉上洋溢著寧靜與祥和,仿佛所有的煩惱和疲憊都在這一刻煙消雲散。當王靈官眼瞪瞪地瞧著眾人,人與人之間的心流交匯,人與神靈對話,傾訴著內心的喜怒哀樂,尋求著心靈的慰藉。

大茅山的朝山進香活動,就像一首古老的歌謠,傳唱著歲月的故事,傳遞著人們的情感。它讓我們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也讓我們更加珍惜這份歷史文化的遺產。在未來的日子裏,願這份傳統繼續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感受到它的魅力與意義。

參加完這次廟會,於我而言,大茅山是一個充滿神秘的地方。當我踏上大茅山的征程,就仿佛開啟了一場自然與自我的對話。它也許是復雜的時代,最單純的一次體驗——讓我們在感受自然、宗教之美的同時,也思考著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生活就像爬山,有起有伏,有汗水也有歡笑,但只要我們保持堅定的信念,就能登上屬於自己的那座山峰,信步閑行,領略世間最嚴厲也最美的一雙眼睛。

好像凡我們所遇,都是善人。好像經歷此番艱難的爬山,人身性上的善,是幾倍式地增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