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都道是「银装素裹」,俺只念 「红妆素裹」

2023-12-13国风

每逢大雪纷飞季节的时候,各种媒体的文章、视频经常可以看到一个时髦的词——「银装素裹」。

虽然近些年来,各种媒体或作品创作经常引用「银装素裹」这个词,但银装素裹这个词从何而来?究竟有没有「银装素裹」这个词?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辨析一下两个词语,「银装素裹」与「红装素裹」。

先说红装素裹。红装素裹首次出现是在毛主席的词【沁园春·雪】的上半阙尾句,「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大家注意「装」这个字,装在尾部的组词,除了红装外,有金装、艳装、武装、戎装等。唯独没有银装。许多版本注释伟人的词,红装亦作红妆,解释为是妇女的盛装,指的是红日为大地披上了红装,素裹是妇女的淡妆,这里指白雪覆盖着大地。又有红装,又有素裹,是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交相辉映是成语,是说各种光亮色彩相互映照。)

写词要按词的固定格律写。在伟人的【沁园春】词里,红装素裹出现在上半阙的尾句,这是一种本句对仗的形式。在【沁园春】的词牌里,上半阙的尾句经常会有本句对仗的情况(虽然不是固定的格式)。例如,秦观的【沁园春】里有「微雨后,有桃愁杏怨 ,红泪淋浪。」刘克庄【沁园春】里有「车千乘,载燕南赵北 ,剑客奇才。」刘过【沁园春】「如何好,将百千万事 ,付两三杯。」纳兰性德的【沁园春】「归来也,趁星前月底 ,魂在梨花。」等等。由此可见,既然是对仗,就是两种不同的意象。红装素裹是两种意象,如果是一种意象,在诗词里就叫合掌。

再看银装素裹。银装素裹是目前人教版小学三年教材开始出现的。先说银装,当代以前,汉语里没有银装这个词,银字在尾部的组词有银蛇、银河、银盘、银针等。到了清朝吴伟业有一首【西江月】词,其中有一句「大千世界尽银装。」陈维崧【满江红】其中一句「恰喜是、银装绛灌,琼雕卫霍。」但银装若作为一个词,在汉语词典、新华字典、康熙字典都没有收录。到了现代,最早银装一词出现的记载的是在文革时期,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参谋长有一句唱段「望飞雪漫天舞,巍巍丛山披银装 ,好一派北国风光。」一看就知道,是从毛主席词【沁园春·雪】化用而来的。银装素裹最早则出自白黎的【中国行:记史沫特莱】,近十年,银装素裹的用法铺天盖地,甚至中小学教材也正式列入了。我认为,而银装素裹是现代人生造出来的,不符合汉语结构的发展 。

问题的关键是银装和素裹是一个意思,银装、素裹都是指白雪覆盖着大地。所以银装素裹是一种意象,而不是两种意象。若在对联中使用中就是合掌。特别是,如果当动词用时,银不能用银装组词。而披银装也是名词。有的同学说,银是金属,那可以有金装、铜装、铁装吗?

回答是金装可以,但银装作为一个词出现并不一定合理,银装素裹则更是不合理。

那么素裹的出处那?历史上宋玉的【高唐赋】有一句「绿叶子裹,丹茎白蒂」,这里裹就是名词。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有一句「金衣素裹,见苞作贡」。【太平御览】·皇王部·「旧制上书以青布囊素裹封书」。清代尤侗的词【双调望江南】里有一句「素裹玉丁丁」。

更有一种说法是,「红妆素裹」表示的红日与白雪不是交相辉映,而是红日在上,白雪在下。

还有一种说法「银装素裹」表示的一切景物都被银白色包裹,则更是一切银白色的景物都被银白色包裹。

经过上面分析,这两种说法显然都是站不住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