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你与蓬莱仙山,只差一炉香的距离

2023-12-13国风

熏炉是古代人们用来熏香和取暖的炉子,人们将带有芳香之气的植物在熏炉中焚烧,利用焚烧时的烟气来驱逐蚊虫或净化空气。熏炉的使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西周时期,人们就已开始使用熏炉;战国时期,出现铜制的熏炉;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西方的香料在汉代大量传入我国,大大促进了用香之风的盛行,形制多样、制作精良的熏炉也由此进入了大发展时期。

展览现场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基本陈列展「陕西古代文明」的第二展厅,陈列着一件汉代鎏金鎏银铜竹节熏炉。它造型别致,工艺精湛,极具观赏价值。不仅如此,它还是一件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瑰宝。

鎏金鎏银铜竹节熏炉通高58厘米,底径15.5厘米,重2.57千克,为青铜质地,通体鎏金,局部鎏银,自下而上可以分为底座、炉柄、炉身、炉盖四个部分。炉盖透雕着层峦叠嶂的山峰,并用金银加以勾勒,宛如一幅秀丽的山水画。山峰上有若干个小孔,供香气溢出。这就是汉晋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熏炉形制——博山炉。

博山形炉盖

「博」的本义一般指大而多,「博山」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连绵起伏的群山。秦汉时期流行神仙方术之说,人们认为在东海之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隐藏着轮回永生的秘密。当时,山和仙的联系极为紧密,山是通往天界的必经之路,关于仙山的传说及其衍生出的艺术品受到了从帝王至民众的一致追捧和喜爱。博山炉就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可以想象,当香料在炉腹中被点燃,烟气顺着山峦上的孔隙升起,香烟袅袅,环绕炉体,山意朦胧,群山灵动,「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的画面便立刻浮现在眼前。

说到这里,很多观众或许会好奇博山是否真的存在,以及它在哪里。其实,它位于我国山东省淄博市的博山区,此地山岭连绵不绝,山势巍峨挺拔,山石峥嵘起伏,似乎印证着古人对崇山峻岭和云涛雾海的无尽遐想,也解答了当今人们对博山的猜测和疑问。

鎏金鎏银铜竹节熏炉的炉身上浮雕着四条首尾相连的蟠龙。龙首回望,龙身好似在汹涌的波涛中穿梭翻腾,若隐若现,线条优美流畅,造型雄健有力、栩栩如生,连身上的鳞片都清晰可见。

蟠龙浮雕

炉柄为五节竹节的形制,分节明显,挺直秀丽,竹节上还刻画出枝叶和枝杈,显得生动形象。竹子因其四季常青、中空有节、坚韧不拔的品性,被赋予了长寿、平安、青春永驻、志存高远等美好寓意。竹子不仅是从古至今文人墨客争相赞誉的对象,也是生活中常见的艺术表现题材。炉柄上端铸有三条蟠龙,龙身呈「S」形,昂首挺胸,承托起炉身。底座呈圈足状,上面镂雕出两条瞠目张口的蟠龙,龙嘴紧紧咬住炉柄。整件熏炉一共装饰有九条龙,「九」作为单数最大的数字,在我国古代经常用来附会帝王,成为皇权的一种体现。

龙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象征着祥瑞、尊贵和权势,甚至一度成为古代帝王专属的图腾。在汉代,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与龙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将龙的地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根据汉代民间盛传的黄帝乘龙升天之说,龙还是接引人们升天的载体。游客每当游览到这里的时候,不禁会产生疑问:谁会是这件熏炉的主人?

鎏金鎏银铜竹节熏炉

要想知道这件熏炉的主人是谁,不妨从它的出土信息中寻找线索。根据考古报告,1981年5月,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县西吴公社豆马大队的社员们在麦田里平整土地时发现了一座从葬坑。坑内的随葬物品主要分布在东西两侧,以铜器数量最多,鎏金鎏银铜竹节熏炉就出土于此。

鎏金鎏银铜竹节熏炉的炉盖口沿外侧刻有一圈三十五字的铭文:「内者未央尚卧,金黄涂竹节熏卢(炉)一具,并重十斤十二两,四年内官造,五年十月输,第初三。」底部圈足外侧刻有一圈三十三字的铭文:「内者未央尚卧,金黄涂竹节熏卢(炉)一具,并重十一斤,四年寺工造,五年十月输,第初四。」

「内者」为秦汉时期的内廷官署名,为少府属官。「尚卧」为内者的属官,掌管主人寝卧起居。「内官」「寺工」均是汉代负责宫廷造器的官职,结合「未央」铭可知,这件熏炉是由汉代工官生产并专供皇室使用的,原为未央宫之物。这两段铭文中关于熏炉的制造者、重量和制造时间的表述不尽相同,这可能是由于熏炉由「内官」和「寺工」共同负责制造,且一次制作了多件,在装配时出现疏漏所致。

炉盖口沿处铭文

这件熏炉出土于汉武帝茂陵以东两千米处无名冢的一号从葬坑内。在从葬坑所出土的铜器中,有铭文的共有十八件,其中提链炉、温手炉、锭(灯)、釜、鼎等物品均发现刻有铭文「阳信家」的字样。专家结合器物造型特征、类型、质地,推测出这批文物应当诞生于西汉中期的汉武帝时期。根据学术研究和出土的实物资料证明,博山炉多出现于西汉中期,多见于王室墓、各地诸侯王墓以及其他地位较高的社会上层贵族墓中。

在汉武帝时期,自称「阳信家」且地位身份与之相匹配的人物,应为汉武帝的姐姐阳信长公主。根据史料记载,阳信长公主一生中经历了三次婚姻。她先嫁于汉代开国功臣曹参的曾孙曹寿,曹寿死后,改嫁夏侯颇。公元前115年,夏侯颇畏罪自杀,阳信长公主守寡,最后与抗击匈奴立下赫赫战功的大将军卫青成亲。

结合熏炉上的「未央」铭文,我们可以推测鎏金鎏银铜竹节熏炉原本为未央宫之物,后被赠予汉武帝的姐姐阳信长公主。据【汉书·卫青传】记载,卫青死于汉武帝元封五年,「与主合葬,起冢象庐山云」,陪葬于茂陵。阳信长公主在去世前,曾要求与卫青合葬,但因西汉的制度不允许,只能将两人分别葬在相距不远的墓穴。这件熏炉也成了护国将军与大汉公主爱情佳话的美好见证。

炉底圈足外侧铭文

值得一提的是,这件熏炉采用的竹节高立的炉柄形制是目前发现的博山炉中绝无仅有的。河北博物院收藏的汉代中山靖王墓错金铜博山炉、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收藏的西汉鎏金青铜博山炉等都为短柄且无竹节装饰。有学者提出,竹子的青色代表着新生,经常出现在上古传说和神仙故事当中,与神仙方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四季常青的竹子也自然成为人们追求长生的愿望载体,汉武帝更是「以竹为宫」塑造求仙的意境,所以竹节长柄的熏炉形制很可能只是汉武帝的个人喜好。也有学者研究发现,这种长柄熏炉在西亚地区非常流行,推测很可能是中国人在吸收了外来文化后进行了本土化的加工,将其改造为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熏炉形制。

展览现场

汉朝通过丝绸之路吸收融汇异域文化,使中国第一次以一个强国的姿态走向世界,让多彩的中华文明在世界悄然绽放。时光流转,两千多年前的熏炉静静地伫立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展厅里,诉说着千年之前的故事。它那神秘瑰丽的气质、华美多姿的造型、精雕细琢的纹饰和炉火纯青的工艺,无一不向人们展示着属于那个时代的文明印记。

本文节选自【中国美术馆】2023年第5期

【汉代公主与将军的爱情见证——鎏金鎏银铜竹节熏炉】

【中国美术馆】202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