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国画中残荷败叶,有什么美?

2024-01-06国风

不少人看国画,听别人说好,自己嘴上附和着,心里却不以为然:残荷败叶,有什么美?

殊不知,这残荷,这败叶才是国画精髓的体现。这里面究竟有什么道道,请听我慢慢道来。

一、国画是古代文人表达心志的文化符号

国画,这一中华文化瑰宝,不仅是艺术的表现,更是古代文人明志的独特方式。

古代文人以笔墨为桥梁,以画作传递心声,与同好结交知音。他们常常以某物为载体,将其赋予深厚的内涵和气节,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韩滉的牛、郑板桥的竹,都是他们心志的象征。他们并非不能画其他事物,而是选择专注于这些主题,将自己的精神与之融为一体。

在国画中,荷是备受文人青睐的题材。

它不仅代表了清廉与正直的品质,更在残荷败叶中展现了作者性格的孤傲与清冷。

那荷外的直,荷内的中空,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作者高洁的志向和清廉的气节。

而残荷败叶则寓言了作者性格的孤芳自赏,他们的抱负无人问津,最终独自凋零,那种落寞与凄美让人心悸。

这些文人墨客以画传情,用画笔勾勒出心中的世界。每一笔、每一墨,都充满了情感与思考,成为他们之间互诉心曲、结交知音的媒介。

所以说,国画不仅是艺术的体现,更是古代文人心灵的寄托与明志的暗号。

二、残荷败叶是极好的国画题材

国画注重意境之美,而残荷败叶恰好能满足这种需求。

残荷败叶是晚秋的风景,这本身就是一个容易让人伤感的时节。

晚秋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早已深刻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把残荷败叶画在画上,很容易引发观者的共鸣。

在寒风中摇曳的残荷败叶,似乎在诉说着一段段悲伤的故事,让观者感受到岁月的无情和生命的脆弱。这种情感共鸣正是国画所追求的意境之美。

另外,从造型上看,残荷败叶的搭配十分容易出效果。可繁可简,可曲可直,可柔可刚……不一而足。

这种多样化的造型方式为画家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他们可以通过巧妙地运用笔墨,将残荷败叶的独特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

无论是写意还是工笔,都能在残荷败叶中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稍微一摆弄,就可营造出一幅让人意想不到且意境深远的画作,何乐而不为?

残荷败叶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元素,不仅丰富了国画的内涵,更让人们在欣赏画作的同时,领略到生活的美好和自然的神奇。

三、国画的美不在画面而在心灵

国画之美,非止于目,更在于心。无论是其有意境,抑或有韵味,皆是对观者主观思想的触动。

国画的魅力,不在于画面之美,而在于它如何影响你的思考,如何触动你的心灵。每一笔、每一墨,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都是对观者心灵的触摸。

残荷败叶,在画面中或许并不显眼,但它们却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是观者思绪的触发点。它们的美,不在于形似,而在于意蕴。

每个人看见它们,心中都会有不同的感触,或沉思、或感怀、或激昂、或宁静。这种感触,源于观者自身的情感与经历,与画面并无直接关系。

至于每个人心中所思所感为何,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观者在观看国画时,是否能够与作者产生共鸣,是否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只要观者动了情,那么作者的创作目的便已达到。因为国画之美,不在于观者的评价,而在于观者自身的感受。它是一种无言的沟通,是一种心灵的触动,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

这种美,或许难以用言语来形容,但只要你有心去感受,那么它便无处不在。

综上所述,国画中的残荷败叶之所以美,是它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直击了观者的心灵深处。这种美,是触达灵魂深处的情愫,是让人无法忘怀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