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李群玉:晚唐时期的骚怨诗人,承袭屈骚传统,一生郁郁不得志

2023-12-24国风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青史耀华

编辑|青史耀华

«——【·前言·】——»

李群玉,字文山,湖南漫州 (今湖南遭县) 人。约生于元和三年(808 年)至元和八年(813 年) 间,卒于 860 年左右。

他与杜牧、方干等为诗友,经常进行诗歌唱和,是晚唐著名的湖湘诗人。

唐末著名诗人周朴赞誉「群玉诗名冠李唐」,以及令狐绚【荐处士李群玉状】中赞美其「佳句流传于众口,芳声籍甚于一时」,等等,均可见其在当时诗坛的知名度。

«——【·生平记载·】——»

有关李群玉的生平,时人无详细记载。

【新唐书·艺文志】载:「李群玉,字文山,遭州人。裴休观察湖南,厚延致之。及为相,以诗论荐,授校书郎。」并未详尽叙述其生平。

宋代计有功的【唐诗纪事】和元代辛文房的【唐才子传】,对李群玉的诗歌有所论述,但有关其生平经历从未提及。

直到清代,在李群玉的家乡修撰的【直隶遭州志】卷十五中才对李群玉的身世作了一些介绍。

«——【·诗作传世·】——»

李群玉的诗作,在【唐集叙录】中提到【李文山诗】有三卷,但旧本沉埋,仅赖抄本流传。

【全唐诗】收录他的诗二百六十三首。对李群玉诗歌进行整理研究,今人有羊春秋先生辑注岳麓书社出版的【李群玉诗集】。

另外,对李群玉诗歌进行整理的还有佟培基【李群玉诗重出甄辨】、易邵白的【李群玉诗集匡补】等。在现存诗集中,羊春秋辑注的【李群玉诗集】是最为完整的版本。

从现存李群玉的诗歌看,按内容主要有三大类: 山水记游之作、怀人送归之作、咏史怀古之作。

其中,山水记游之作,展现了乡土乡情的地方特色 ,语言通畅明快,意境美妙,清新明快,情景交融:怀人送归之作.凄楚怨绝,哀婉真切,情真意切,表现了对友人最真挚的爱;

咏史怀古之作,浪漫感伤,豪迈胸襟 ,以及通过历史人物的不幸寄托自己的不幸。

总体上,李群玉诗歌,在情感内涵上,表现出处于晚唐时期的失望、感伤的末世文化情感和有着鲜明而强烈的骚怨情怀。

«——【·诗歌风格承骚怨·】——»

李群玉的诗歌风格,体现出湘楚文化特有的哀怨的情感「香草美人」比兴手法和具有楚地特色的风貌与神话系统。

李群玉的诗有着鲜明而强烈的屈骚情结 。最早指出这一点,是和他同时代的宰相令狐绚。

他指出群玉诗词句妍丽,清新动人,精妙处有屈骚风致,明确指出其诗歌所蕴含的屈骚情结。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也认为李群玉继承发扬屈子之骚学传统 ,即「票」屈原之「修能」,「翱翔大化」,极摩楚国风物,充分肯定了李群玉的屈骚情结。

李群玉自己也以学习屈原诗歌为榜样,以屈宋苗裔自许。

他在【进诗表】中自云以屈原、宋玉为师:「居住沅湘,宗师屈宋,枫江兰浦,荡思摇情。」

由此可见,李群玉对屈骚传统的继承,不仅是相当具有自觉性的,而且是得到时人及后代充分肯定与认同的。

因此,对其诗歌中的屈骚传统、心理上的屈骚情结的研究,是我们认识李群玉诗歌思想艺术特色时不可忽略的问题。

刘魏认为屈原是得「江山之助」 ,【文心雕龙·物色】曰:「抑亦江山之助乎?」

李群玉,作为湖南遭州人,其在创作过程中也多得「江山之助」 ,创作出了具有湘楚特色的诗歌。这和屈原「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是一脉传承的。

«——【·少年曾付凌云志】——»

李群玉,同唐代诸多文人一样,他一开始也走的是入学求仕、入仕参政的道路。

但是,晚唐社会的黑暗、腐朽,使得他「名场失手一年年」(【题赠李校书】),平生抑郁不得志,最终在三年之后,他辞官南归。

李群玉在少年时期读书漫游,胸怀壮志 。他吟出有「遐想鱼鹏化,开襟九万风」的豪言。

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从三十九岁开始,李群玉开始投诗干谒和当时的湖南节度使裴休交好,积极入仕 ,终于「投书换得校书郎」一职,走上了为官之路。

本想「学而优则仕」,借此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可惜官场黑暗,为官三年,看尽世态炎凉,历尽官场沉浮。

李群玉的理想逐渐破灭,最终在无奈之下选择了归隐的道路。

«——【·颠沛流离愁满腹·】——»

李群玉一生曲折颠沛,仕途未达,因此常有怀才不遇的满腹忧愁。相似的人生遭遇,让李群玉与屈原在精神表达上表现出高度低相似性。

反观李群玉自身的经历,不难发现,其与屈原的晚年境地十分相似。

李群玉所处年代为晚唐末期,在此阶段,曾有过「开元盛世」的唐朝已然走上末路,且回天乏术。

而屈原则处的楚国,也是由盛转衰 ,在与秦国的外交斡旋中一次次失败。

「今日」的唐朝恰如「当日」的楚国,盛极一时的朝代彻底衰败,政治改革已然无望,整个国家处于风雨飘摇、支离破碎的状态。

李群玉的一生正处于大唐王朝急剧转衰的后期。

当时,藩镇割据此起彼伏,宦官专权满城风雨,朋党之争愈演愈烈,整个社会危机四起。

李群玉作为诗人出身低微,「宗绪凋沦」 (【进诗表】),为求仕进,他寒窗苦读,屈心干谒,远赴京举。

可是官场的腐朽,社会的黑暗,使他无法施展自己的人生抱负。

他的好友方干在【题赠李校书】中说:「名场失手一年年,月桂长攀到手边。」

「一年年」的「失手」,使得他看清了社会和官场的黑暗, 不由自主地产生了一种「屈原式’愤世嫉俗的批判精神。

于是,他在诗歌创作中,自然而然地继承了这种「骚怨」精神 ,疏泄自己怀才不遇的忧愤。

«——【·赋到沧桑句便工·】——»

李群玉在诗中抒发了「桂玉愁居帝里贫」、「十口系心抛不得」的失意与不平,揭露了残酷的社会现实。

晚唐的黑暗,以及他经历的一切使他产生一种孤寂的情怀。作为一位「宗师屈宋」的文人,李群玉在其有志难伸而产生悲愤情愁之时,也难免通过自己的作品加以传达。

李群玉身处在晚唐,一生坎坷,尝尽羁旅之苦,满腔的抱负和满腹的才华都得不到实现,在「翻覆升沉」「劳苦倦极」中创作诗歌。

「宗师屈宋」的他,通过反复吟咏楚辞故事寄托抒发自己的「骚怨」情怀。

李群玉的一生是在羁旅漂泊中度过,最后在贫困和孤独中忧郁而死。他所生活的晚唐,已经失去了盛唐文人所具有的一展抱负和名动九州的社会际遇和历史环境,故其一生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政治上的失意,什途上的坎坷,漂泊无依的生活,穷困潦倒的生存,使我们能从其诗歌深切地体会出茫然、无奈和不平。

这和屈原「上称帝学,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中的「刺世事」是相同的。

实际上,晚唐的李群玉与屈原一般,都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