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3.看破诸虚事,远专断成见

2023-12-24国风

不存己成见,不专断固执。此为世界观,看破诸虚事。

「不存己成见。」永远不要有成见,不要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别人。要知道,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都有自己的一套生命程序,没必要用自己的程序去干预别人的程序。

胡适曾说:「但开风气不为师。」意思是说,大师是开创一代风气的人。但即便如此,他也不会强迫别人遵从他开创的风气,从不好为人师。

这也是儒家的正心训练,如果在这方面学不好,就容易陷入偏偏执,变成了一个书呆子。遇上明主,他就是魏徵;遇不上明主,他就会把皇帝变成昏君,自己变成忠臣——我在【老子的心事】中说过,所有忠臣都是在皇帝成为昏君时出现的,如果皇帝不是昏君,不将敢于直谏的臣子杀掉,就不存在忠臣,只有直臣。换句话说,大臣只有在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时依然不改初心,或者已经殉国之后,才会被历史称为「忠臣」。所以,历史上所有被称为「忠臣」的人,虽然有着高尚的品格和情操,但往往命运不好,甚至非常悲惨。儒家有很多这样的人。

后世对孔子的评价很高,很多人认为孔子是无人能及,称之为「万世师表」。为什么?因为他非常平易近人,跟所有弟子都能和平共处,面对地位比他高的人时,也从不恃才傲物,反而非常恭敬。所以,虽然在他的时代,他的学说得不到帝王们的认可,他不得不像丧家之犬那样到处奔走,但他几乎不会随便得罪任何人。他的唯一一次偏偏激,就是年轻时杀了少正卯,这成了他永远摆脱不了的污点,很多人因此觉得他是伪圣人,容不下比自己强的人。然而,这样的评价是不对的,因为孔子的晚年肯定不是这样,他肯定能容下比自己强的人,否则他就不是圣人。

【论语】中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任何人都需要这个成长过程,包括孔子。你不能要求他从来没有犯过错,因为他不是天生的圣人。谁都不是天生的圣人,甚至包括释迦牟尼佛。要明白,圣人在没有成为圣人之前,也可能做过一些坏事——至少做过一些不那么好的事情——正是因为做了坏事,心里不安,充满忏悔,他们才踏上了超凡入圣之路。密勒日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假如他没有诛杀那几十个人,他会怎么样?还会不会像后来那么伟大,有那么伟大的事业和成就?很可能不会。他之所以那么精进,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受到了过去罪业的挤压,觉得非常痛苦,需要得到救赎,而且也畏惧因果。圣人跟普通人唯一不一样的地方,是他们能一辈子守住这个追求,锲而不舍,最后战胜自己。所以,有没有犯过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想不想战胜自己,能不能一直坚持到真正地战胜自己。

「不专断固执。」所谓的专断固执,就是任何时候都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裁判别人,不能包容跟自己不一样的人,也不能包容跟自己不一样的活法。这也是没有完成正心的训练,心还不正的表现。

「此为世界观,看破诸虚事。」把正心作为世界观还不够,还要拥有正见,知道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虚幻无常的。正如【金刚经】中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所以,凡事不需要太执著,发生了就发生了,消失了就消失了,变化了就变化了,都随它去。不用因为发生而恐惧贪恋,也不用因为消失和变化感到失落焦虑,因为世界不会停止变化,不管是你贪恋的,还是你恐惧的,都不会永恒。把这个当成咒语,反复告诉自己——尤其在情绪生起的时候——慢慢地,心就会越来越淡然,不再执著于眼耳鼻舌身意感知的一切。这时,人生和世界给你的感觉,就会变得不太一样,你的心中也会少了很多偏激和极端。

这些都是儒家的正心训练,但因为说的人是我,所以我在儒家文化原有的基础上,加上了心性学说的智慧,在心性学说的体系中谈儒家的正心。这时的正心训练,就有了一种新的面貌。

道家也有正心训练,但道家的正心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它强调的是无分别,这一点跟大手印文化体系有点相似。

大手印的正心是明心见性,拥有一种没有执的心灵境界,让心像太阳一样照耀整个世界。阳光是没有任何偏袒或敌意的,鲜花它也照,毒草它也照,只要对方不躲在阴影里,想要得到它的照耀,它就会随顺对方,给予光明和温暖,让对方拥有一种生存下去的可能。佛家文化也是这样。但佛家追求的不是生存,而是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得到心灵的自由。释迦牟尼在【金刚经】中说过:「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不管对方是什么样的众生,卵生的也罢,胎生的也罢,湿生的也罢,化生的也罢,有形象或没形象,有思想或没有思想,都不要紧,我都会帮助他们离苦得乐。但是,就算我帮助无数的众生离苦得乐,心里也不会留下任何痕迹,甚至不会觉得自己做过这样的一些事情,就像阳光不会觉得自己照耀了鲜花和毒草一样。这就是佛家的正心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