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为何「负心多是读书人」?

2024-01-01国风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原文当为「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是明代诗人曹学佺的著名对联。意思是说,讲义气的多半是从事卑贱职业的普通民众,而有知识的人却往往做出违背良心、背弃情义的事情。

这种说法应该说是有根有据的,虽然并没有确切的统计数据。

我多年来一直思考这种现象,想知道为什么会这样。目前我想出来的是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道德具有极强的实践性,而实践性恰好是普通民众的强项和读书人的弱项。

道德这个东西关键不在于怎么说,而在于怎么做。普通民众不善于表白,喜欢直接把道德观念诉诸行动,他们用行动说话,就显得很实在。知识分子则不然,他们善于说,而且说的话总是道貌岸然,但未必真有执行力。维护道德往往需要做出个人牺牲,读书人未必有这个勇气,于是就露馅了。当然普通民众也未必都有道德实践的勇气,可是人家也不唱高调,所以即使做点不道德的事,其言行反差也没有那么刺眼。

还有,道德行为对人的思想要求反而是单纯的,道德行为往往出于极其简单的想法,甚至是本能,而不需要什么复杂的思考。比如说某人路遇有人落水,跳下去就救人,结果把落水者救上来了,自己差点淹死。记者感动得不行,忙来采访,问道:「您跳入水中那一刻,心里怎么想的?」答:「什么也没想。」记者大失所望,感叹见义勇为者文化不高,缺乏文学气质,正是做文章的好时机做不出文章来。其实这位英雄说的是大实话,而那位记者问的则是个书生气十足的傻问题。有道德的人往往都是思想单纯的人,他认准了一个理儿,就去做,就这么简单!读书人喜欢把什么事情都弄复杂,殊不知思想一复杂,行动就有可能不坚决了。

第二,知识分子的依附性比普通民众强。

读书人是耍笔杆或者吃开口饭的,不是第一产业也不是第二产业,不属于「实体经济」,搞的是软实力而不是硬实力。软实力是要以硬实力为靠山才能发挥作用的,吃开口饭也好,耍笔杆也好,也必须有靠山,你得靠在什么实体上,为某些实实在在的人服务,才能有饭吃。所以读书人往往更需要「看人脸色」,难有独立性。知识分子要保持真正的独立(像鲁迅那样),也不是不可能,但你可能就要准备付出坎坷一生的代价。一般读书人缺乏这样的气节,就只好做很多心口不一的事情,在别人看来,自然就是「负心」了。普通民众也不是没有依附性,但凭力气吃饭,干完活回家,不必说那么多违心的话。他们的道德困境比较少。

我观察今日读书人的言论,虽然五花八门,但主要派别是两个:一些人是为多数老百姓说话做事,背靠多数人,一些人是为有权有势有名的精英说话做事,依赖少数人。我比较赞成前一种人。我认为实心实意为多数老百姓着想,坚持不变,就是有道德的。有人说,要为富人说话,为穷人办事。若真的能做到言行如此分裂,不知其神经系统是什么情况。我看他骨子里还是为极少数人谋利益。读书人嘴巧,善于用大词汇掩盖自己的小意图。比如有人一方面极力主张关怀弱势群体,另一方面又宣称「我不在乎大国崛起」,请问国家不富强起来,谁来扶持弱势群体?靠你们这些口吐莲花的读书人吗?指得上吗?国家兴衰我不在乎,这种观点,只能对极少数「牛人」有利,这不是很明白的事情吗?很多读书人明明是依附着少数人,却不愿承认,硬要装出一副关心全人类的架势,一看就不真诚,难免受「负心」的责难。

第三,读书人语言欺骗的能力强于普通民众。

人是一种「意义动物」,也就是「非讲道理不可」的动物,干什么都要「师出有名」,起码要占领一个「道德阵地」,最好是「道德高地」。狼吃羊,事先不会发表宣言论证自己吃羊的正义性。人与人之间争斗,就不能这样简单,要宣战,要发檄文,先得有一套说辞,证明自己的行为是正义的,是替天行道。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不像动物之间全靠硬实力,而是必须伴随软实力,文斗武斗双管齐下,且总是「先礼而后兵」。这样一来,在人类社会,实力之外,谁能言善辩,谁就更有优势了。读书人就占了这个便宜。一个人词汇丰富,语言能力强,解释能力就强,他就有条件把自己的行为都进行道德包装,既方便欺骗他人,也方便欺骗自己。动物是没有这种本领的,他们也不需要此种本领。

比如两个行人看见有人落水了,都没有去救。其中一个人头也不回走了,事后别人问及此事,他说:「我怕救不了别人,自己也淹死。」然后就拒绝谈论此事了。另一个人则说:「按理呢,我应该跳下去救他,可是我又一想,救人毕竟有危险。我才三十多岁,落水那个人我看起码六十岁了,他对社会已经没有什么贡献了。我去救他,万一我出了危险,太不值了。现代人应该理性,所以,从社会整体利益考虑,我的选择很合理。」我们可以猜想,这第一个人多半是一个普通民众,而第二个人则是一个「文化人」,肚子里墨水多。二者的区别是,前者没做高尚的事情,他也不觉得自己高尚,后者明明没做高尚的事情,却感觉自己很有水平。这就是读书人与一般民众的区别。

再举个例子。小日本打进中国,某村民当了伪军,成了汉奸。有人责问:「你为什么做这种事?」答:「混碗饭吃。」汪精卫也当了汉奸,他就不这么说,他说他这是「曲线救国」。你看他的回答多么高大上。普通百姓干坏事,即使不能忏悔,起码他也不给自己戴高帽,文化人就不行了,他们明明干了大不道德的事情,却非要披着道德的外衣,给自己梳妆打扮一番。这就特别刺眼,特别讨厌,特别有欺骗性。而文化人之所以能到这一点,盖因他们有文化,肚子里装着一大堆各种各样的说辞,可以随时拿出一样来为自己脸上贴金。一般百姓没设么大学问,说谎也说不出花花来。所以你看,历史上著名的道德败类几乎都是文化人,而著名的道德模范却有不少文化水平不高者,比如荆轲、狼牙山五壮士、雷锋等等。

第四,人们对读书人期望值偏高。

俗话说,知书达理,把「知书」与「达理」并列且相连,给人的感觉,这里面有个因果关系——知书者必定达理。其实这二者并没有必然联系。一个人有学问,有专业知识,并不能保证他必有道德。但是一般人似乎都觉得应该如此,所以每当知识分子做出了不道德的事,大家都格外震惊,好像这种事不该发生似的。期望越高,失望越大,于是发出「负心多为读书人」的感慨。所以我想,今后我们就不必把文化人想得那么高了,他们自己,也不必端着架子,活得那样累。不过话又说回来,作为普通百姓,总还是希望知识分子品德最好高于社会平均值,因为他们大多是教育者和善于影响他人的人,如果他们自己道德上就不靠谱,做为家长,把孩子交给他们教育,可怎能放心?

总起来说,「负心多是读书人」这种现象,不是偶然的,它主要是知识分子自身的弱点造成的,建议每个自认为知识分子的人引以为戒。

2015,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