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这个艺术家,用「山水画」表达对现代城市建设的忧虑

2024-10-17国风

杨泳梁,1980年出生于上海嘉定, 年幼师从香港中文大学导师杨洋,接受了国画,书法等传统艺术学习近10年 ,后回到上海,在上海工艺美术学院和中国美院上海设计分院学习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杨泳梁在2004年和朋友们一道开办了自己的工作室,并任艺术总监一职,他在2005年开始进行现代艺术(现代水墨,现代摄影,录像艺术)的试验与创作。2006年起,杨泳梁开始在上海复旦视觉艺术学院任教,并开始创作【蜃市山水】系列。这一时期开始的艺术试验都充分应用了传统水墨,摄影与录像等介质。很多人第一眼看到杨泳梁的作品会认为它们全都是中国水墨画,但细看之下你就会发现这水墨中不仅有着山水的景色,还有零落的人类建筑以及充满未来主义色彩的都市缩影。

杨泳梁并非墨守陈规的艺术家,古典但不拘泥于形式, 将东方式的传统审美、文人情节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是他最显著的创作特征 。他拍摄大量的城市建设照片作为素材,再利用后期数码技术,将现代建筑嵌入到传统山水之中。他更是将一些中国传统山水画名作融入到现代都市图景之中,比如【溪山行旅图】、【万壑松山图】、【寒林雪景图】等,采用替换的方式用建筑的线条表现笔墨皴法,用繁复的城市纹理创造出远观千年山水,近看沧海桑田的视觉效果。

十几年来,杨泳梁一直在探寻「山水变异」的各种可能性,他的作品希望传达的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对文明的影响,虽然看似一片优美的山水景致,实际上,观者也发现了艺术家想要呈现的关于背后的忧患意识。


「我觉得中国的艺术,在古代,本来就是一种脱离商业性和功能性的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我们通常称之为「文人画」,也包括书法。他的体系和西方的艺术恰恰是想反的。西方艺术的发展可能更注重社会性和功能性。那么在我看来中国的艺术是艺术家自己和自己的对话,也就是修身养性的一个副产品。这样的体系,在如今商业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体系下,显而易见是无法生存的。那么,从个人修炼的角度而言,中国的新文人画,并没有改变这一个初衷。依然有很多现代文人选择书法与中国画来与自己对话。」

——杨泳梁

杨泳樑特别新奇的艺术作品,是一个大型的艺术装置,令人惊奇的是一条十米长的巨龙从窗口盘旋进入画廊空间,杨泳樑向各位呈现个人有史以来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主题是「水泥」,「水泥」恰如其分地描述了当前中国「特别是上海!」正如艺术家自己所说的那样。到处可见「正在建设中」,所以水泥无处不在。艺术家杨泳樑恰巧抓住这个巨大发展和变化的时机。

上海艺术家杨泳樑学习传统中国艺术,如水墨绘画。从小练习书法。结合自己的兴趣他竟然惊人的用数以千计的小摄影图片结合起来,汇编成中国传统绘画构图风格,呈现「新古典」的艺术表现手法。

远观杨泳樑的摄影作品,犹如梦幻般的山水绘画。近观他的作品,犹如令人震惊的现代城市景观。建筑工地,大型起重机,交通标志和高架桥都是上海市民非常熟悉的场景,这些却成为了他作品的主要元素。

这些普通的场景在上海随处可见,但杨泳樑将其完美融入他的传统中国画的构图中。杨泳樑完美协调短暂与永恒,活力与柔和,稀疏与密集,美丽与丑陋的矛盾冲突:虽然整个画面看似诗意般的和谐,但细节之处却存在景色上的瑕疵。

2004创办个人的设计工作室,担任设计总监职务。期间众多的试验短片和个人作品在国内行业比赛中获奖及提名。不少作品在杂志上刊登,及为行业杂志撰写专栏文章。出版行业教程个人著作:【大教堂】。2005年开始现代艺术(现代水墨,现代摄影,录像艺术等)的试验与创作。2006于上海复旦视觉艺术学院任教。

不像很多故作神秘的现代艺术家,杨泳梁的作品很容易被解读:对高速城市化的反省,对生态系统被破坏的惋惜,对人类未来的担忧,对传统的怀旧与珍视。可重点在于他选择的媒介,巧妙地结合了最有中国特点的艺术表现形式——水墨画,将观者带入不自觉的主观印象中,当想如以往那样迈进一步仔细欣赏时,才发现自己已经掉入艺术家的圈套,城市影像是压迫性的,强制性的,黑暗的,铺天盖地的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