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古唯识和新唯识争论了300多年,为何最后能达成一致?

2024-07-02国风

世界上所有的宗教,即使那些标榜最慈善,戒律最谨严的宗教也一样,这些宗教,宗派和宗派之争,最后都走向战争,包括小乘。唯有大乘佛教三次剧烈的争论差点导致僧团分裂,但是最终还是三次达成了一致,有效的避免了战争。而且这三次大乘达成一致,所使用的方法惊人的一致,就是拿出大乘佛教见佛性的实修方法——大乘三十七道品,争论立即停息。

第一次是般若和如来藏思想之争 。以【大法鼓经】将空经判为有余说,必须先学如来藏系经典再学空经的秩序,达成了一致。这次是用大乘三十七道品调和。

第二次是般若宗和唯识宗之争 ,以【楞伽经】的:「佛说般若、唯识和如来藏都是假说,目的是为了让众生证得三解脱门。」这一句核心教义,而得以平息。

第三次则是唯识宗分裂为古义唯识和新义唯识,二派争论 亦非常激烈,最后还是智周法师写了【大乘入道次第】一书,搬出大乘见佛性的实修——大乘三十七道品,才彻底平息,可惜没多久,唯识就在李治和武则天的打压下,三传而终。唯识从陈那开始,分为两派陈那以前的为古唯识,陈那以后的为新唯识。也就是说,从世亲的弟子难陀开始,安慧、真谛、慧恺、智殷、慧琎、灵觉属于古唯识派;从世亲的弟子陈那开始,护法、戒贤、玄奘、窥基、智周属于新唯识。其中玄奘的弟子慧沼、圆测后来反玄奘,而支持古唯识。

古义唯识和新义唯识,区别是什么呢?

当然细微的区别很多,但是主要的区别是三点,我们先看下面这张图,这张图是两派共同承认的唯识纲领:

唯识思想表解

1、 古唯识主张一分论或二分论,即阿赖耶识分为见分和相分,其中安慧主张一分论:自证分,难陀主张二分论:见分和相分;

新唯识从陈那开始则主张三分论,即阿赖耶识分为见分、相分和自证分,当然护法之后,又加上了证自证分,成为四分法了;

2、 要不要立第九识的问题。古唯识认为必须立第九识;

新唯识认为无始无明将佛的本觉之用,错幻为体之后,产生贪嗔痴,以及贪嗔痴将这个体,分为见分和相分的过程,是「无间」的,没必要立第九识,因为没有时间间隔,刹那即永恒,所以就是一体,全部立为第八识。

古唯识认为应该尊重佛经,【金刚三昧经】和【楞伽经】等经典均说有第九识;新唯识认为我的学说已经包含了第九识的内容,不必另立新名词。

3、 古唯识因为主张第九识,而阿赖耶识是贪嗔痴熏习第九识,第九识进一步被幻出见分和相分,也就是说,实法只有第九识和无始无明。安慧继承了难陀的说法,认为从贪嗔痴开始,到后面的阿赖耶识之后,统统属于幻,不实法,贪嗔痴与第九识产生作用,贪嗔痴被分裂为八个识和51心所,而第九识则变成了证自证分中的一部分,有真实体,究竟是哪一部分,古唯识也说不清。

而新唯识因为立了证自证分,认为四分都承受了贪嗔痴带来的苦果,有苦就不存在净。

禅修

古唯识和新唯识的争论焦点在哪里?

1、要不要立第九识。古派认为应该尊重经典,必须立;新派认为没必要弄得那么繁杂。

2、新唯识认为古唯识说不清第九识是「自证分」中的哪一部分,就是说自证分也要承受51心所带来的苦果,有苦就不是净分,清净的意思就是没有苦,没有贪嗔痴,如果第八识含藏有一个不灭不变的成分叫第九识,那么就是婆罗门教的本体论,即灵魂学说;而古唯识认为,如果从第八识开始彻底变染,毫无清净成分,那么就是断灭论。

3、古唯识认为见分和相分全部都是幻,无有实体;新唯识认为第八识灭苦之后,就是全部的净识,即大圆镜智,因为第八识灭苦前后,整个过程全部称为第八识,则第八识有实体,外境无实体,即唯识无境。古唯识认为,如果第八识有实体,那么就是灵魂不灭论,是婆罗门教的本体论。

玄奘法师

古唯识和新唯识争论了300多年,最后在智周法师那里达成了一致,智周法师平息诤论方法就是回到大乘佛法见佛性的实修上来说话,智周法师著【大乘入道次第】一书。因为大乘佛教是修大乘三十七道品见佛性并成佛的,大乘三十七道品是唯一见佛性的修法,唯识几乎所有的论典,从【辩中边论】、【摄大乘论】、【佛地论】等都重点专篇讲述修大乘三十七道品各阶段的唯识理,只有回到见佛性的实修上来,才能解决诤论。古印度佛教将【辩中边论】作为唯识学入门正宗,其原因正是因为这部论讲大乘三十七道品讲得非常通俗,易于入门,且不容易走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