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学诗琐语】之从热衷词语华丽到深谙结构技巧

2023-12-13国风

读到隽永词句,诗者则如蜜蜂追寻花海,欣喜若狂,凝练的词语,毕竟是构成诗作的基本元素。

为了押韵的韵脚或字数的限制的需要,积累诗词佳作中约定俗成的指代用词、古文单字,娴熟巧妙的化用到诗作中,本是学诗的门径,也是一项基本功。

在积累诗词知识信息、逐步由青涩走向成熟的阶段,极容易陷入浮躁的误区。虽说个人创作自由,然而用力过猛,一味的玩起搜词填空的游戏,以「豪华」辞藻自鸣得意。以为看不懂才是好诗,生僻字越多,就越显高深。刻意追求古意,专挑一些晦涩难懂的古语,来填充装饰作品。殊不知,好诗都是大家看得懂否则怎么能得到认可!

日前,与诗友聊起清代几位诗家的诗风,袁枚「苔花比米小,也学牡丹开」,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通俗易懂,寓意深远,传诵至今,丝毫没有因为通俗直白而逊色一点点。

这或许是一个规律,古往今来,那些摘自诗中被祖祖辈辈奉为信条的名言警句,没有一句是晦涩难懂的,甚至有的简单直白到「大白话」。因为大家都知道,辞藻不过是必须的材料,唯有意境和哲理为上。

回想当年,既觉得幼稚但也有趣的事情,我捧着萧三主编的【革命烈士诗抄】,手不释卷,算是启蒙读本。李大钊的口占诗「高筑神州风雨楼」,恽代英「留得豪情作楚囚」,何叔衡「身上征衣杂酒痕」,吉鸿昌「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一篇篇革命先驱、志士仁人的诗作,激荡懵懂少年的心。

于是乎,通篇背诵,抄写词句,便把「豪情」、「神州」、「苍茫」、「寥廓」诸如此类的词汇,密密麻麻地抄了日记本上,尔后又费尽心思的用在所谓的诗作里,心里滋生出那么一点点成就感。

后来,读了【诗刊】中多首毛主席诗词,如获至宝,在学习背诵中,不知不觉开了窍,开始认识到诗词结构竟然如此美丽。

不同格式的诗词,都有着各自独特的结构模式,在基本结构类型上,还衍生出多种类型。如果不懂结构规范,只是把词语平摆浮搁的散乱堆砌在一起,怎么能写出好诗哪!只有深谙诗词结构模式,有目的性的为手中的「材料」派上用场,经过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的搅拌加工,布局谋篇,才能建造起诗词的玲珑宝塔。

以毛主席【七律/长征】为例,从两个层面来解析律绝体诗的结构模式,看一看细分后的结构模式的魅力如何。

(一)全诗结构---联与联之间的结构关系。

七律格式为七言八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四联,也称为起承转合四联,合联亦称结联或结语。

全诗遵循起承转合的结构逻辑,一般而言, 首联引出事件(事物)及环境---中间两联详细描述事物的特点、特征、特点和特质----尾联结语紧扣主题,表达作者要传达的思想理念。

【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首联 /叙述的事件是长征,人物是红军,突出一个「难」字!「万水千山」,既是对这次远征经历的总概括,也是为了突出「难」在哪里。最为巧妙的是「只等闲」三个字,既然是「远征难」,跨越「万水千山」,竟然还「只等闲」,在红军脚下成了平常事一桩了!一个轻轻地句中的小转折,表现出红军无比豪迈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里还有一个看点,「万水千山」这四个字的价值在于,为颔联、颈联做了顺畅自然的铺垫,颔联写的什么---山,颈联写的是什么---水。

颔联、颈联 /把「万水千山」和「难」进一步具体化、形象化。「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水拍、大渡桥横」这两联,诗句里的「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除了强化了「难」又充分体现出「只等闲」。毛主席诗词中的大气磅礴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跃然纸上。

尾联 /「更喜岷山千里雪」,「千里雪」展现爬雪山之「难」,但令人叫绝的是「更喜」的「喜」字,既然「难」但却「喜」,再一次的转折中,更加突出了「只等闲」。「三军过后尽开颜」句中「三军」一说指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也有解释为三表示多的意思,指全部红军。「尽开颜」紧扣主题,又一次证明首联的「只等闲」。

写到此处,诗友可能会说「起承转合」的结语在哪里呀?比如,毛主席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尾联结语「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而这首诗【七律/长征】的结语,独辟蹊径,没有墨守常规而是把它前置化了,即在首联两句就已经给出了答案,尤其是「只等闲」三个字就更加明确清晰了。这应该是对一般七律结构模式的创新。

(二)句式结构---颔联与颈联之间的句式结构关系

这也是颔联、颈联的结构性技巧的重点。

下面进行分句的句式结构细分解析,括号中的数字代表字数。

颔联/五岭(2)逶迤(2)腾(1)细浪(2),乌蒙磅礴走泥丸(与上同),颔联采用的是2+2+1+2的句式结构模式。

颈联/金沙水(3)拍(1)云崖(2)暖(1),大渡桥横铁索寒(与上同),颈联构成了3+1+2+1的句式结构模式。

这样一比较,就会发现 颔联后边三个字「腾细浪」1+2的句式结构模式,与颈联中「云崖暖」的2+1的句式结构模式完全不同。 后面要讲到为什么这样做。

再以杜甫【七律/蜀相】为例,看看「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圣是怎么处理的。

颔联第一句/映阶碧草自春色,「自春色」1+2句式结构模式,

颈联第一句/三顾频烦天下计,「天下计」2+1句式结构模式。

可见, 颔联与颈联的句子结构模式也是完全不同的,两联后三个字的句式结构模式,在创作时没有哪个固定在前那个在后之分,关键是不能雷同。

要说明的是, 颔联与颈联的句子结构模式是多样的,并不是上面例举的几种, 比如陆游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细分为2+1+1+3句式结构模式,后面三个字的句式结构就是「3」(地名),也有后三个字的句式结构「1+1+1」。

为什么大诗家在颔联与颈联最后几个字的句式结构模式上,采取了完全不同的艺术处理方式哪?

因为这样的句式结构模式,首先满足吟诵有韵律节奏感,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其次使得文字句式变换,起伏跌宕,不平淡。再次满足对仗工稳,词性相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数量词对数量词、方位词对方位词,以此类推)。正所谓「文贵曲,人贵直」。

假如颔联与颈联采用完全相同的句式结构,即便是还用原来的词汇重新编排,也会失去了应有的韵律节奏感,显得平淡无奇。

诚然,采取这样的句式结构,会增加创作难度,要求作者有足够的单字储备,非初学者一蹴而就。

归纳多篇诗作表明,在一个诗句的句式结构中,单字越多,整句的句式结构就越复杂,就越生动,就越活泼,包含的信息量就越大,联想的空间就随之宽阔。这也是为什么强调一首诗中尽量不要用两个成语(成语至少是4个字)的理由之一。

先聊到这里,个人心得,供大家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