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唐末最病态诗人,因爱杀女友,深陷思念时又为她连写百首情诗

2024-06-18国风

唐朝末年时,出现了这样的一位文人:首先,他热衷于写诗,虽然无比自负,但诗作的水平只能算一般;其次,他是一个痴情郎,但表达爱情的方式,既叫人动容,又令人发指。

说其水平一般,是因为譬如【唐才子传】是这样评价他的:「区区而已」「体固凡庸,无大可采」;说其痴情程度让人动容,是因为他流传至今的诗作有百首之多,但所有的诗歌,全部为一个女子而作;说他行为令人发指,是因为他爱慕那个女子,赠送礼物给人家,女子不接受,诗人竟一怒之下杀了那个女孩。

这个叫罗虬的诗人实在不算出名,似乎绝大多数读者也没听说过,但他做的事情完全可以用石破天惊来形容。

罗虬,台州人氏,两【唐书】皆无传,字号、家世、生年皆不可考。世人提及他,多是因为他和罗隐、罗邺并列,并称作「江东三罗」。

且不说罗邺,罗隐的代表诗作,比方说「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相信没有人不知道。所以,能够名列「三罗」之一,即便是最后一名,罗虬也是有点东西的。

【唐摭言】评价其曰:「罗虬辞藻富赡」,也就是说,罗虬极其富于诗才,下笔时辞藻华丽、言语十分优美,但他的缺点是「气宇终不逮」,缺少豪迈的气概,立意并不高远。

有道是「诗如其人」,罗虬为人也轻佻得很。

某年,他参加考试时,主考官指着他写的某首诗中的其中两句:「窗前远岫悬生碧,帘外残霞挂熟红。」问道:「请问,‘熟红’该作何解释?」

罗虬笑嘻嘻地说道:「【诗经】中有云:‘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难道,侍郎您就不明白‘熟红’是什么意思吗?」

他所谓「熟红」的应该是「红颜」,但即便这就是正确答案,也不应该在那么严肃的场合说出,古代笔记亦记载道,当时罗虬话音刚落,众人莫不失色。

以及,到了出榜的时候,罗虬两个字当然不可能榜上有名了。

虽然说累举不第,他的本心实际上急于进取,热衷于做官,这其实也无可指责,但罗虬很不光彩的地方在于,他以不得体的方式考上了进士。

这种不得体的方式即,通过「走后门」的办法考中的科举,更叫人感到略羞耻的是,罗虬依附的还不是一般意义的那种权贵,而是权倾朝野的宦官。

咸通年间(公元860年),文坛有所谓「芳林十哲」的小团体。芳林,乃是一门名,外人经此门入内侍省交结宦官。可见,「芳林十哲」虽然名字动听,但寓意并不好,标榜正道的儒林自然也不愿与他们交往。

别说正人君子了,大概连「芳林十哲」自己也觉得屈辱,有一首著名的【贫女】诗如是写道: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该诗的作者,正是「芳林十哲」的成员之一,他表面是写未出嫁的贫女,实际在写怀才不遇的自己。在诗歌中诗人如是强调:「拟托良媒益自伤」,假如贫女托媒人是自伤,那么诗人的所托之人是宦官,岂不更自伤了么?

关于「芳林十哲」的成员,后世学者有不同的说法,唐末文人王定保说,「十哲」的成员最开始有八位,后来又添了两个徒弟,罗虬便是两个候补成员之一。

和其他「十哲」相比,考取功名的罗虬,又是怎样的心迹呢?

五代笔记小说【北梦琐言】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话说,靠着依附宦官,罗虬得以掌管故乡台州的一应事宜,但为官一任,他经常干的事情却是扫墓,并且常借此事,颐指气使地教育当地县令。

某次,县令不卑不亢地回答他道:「我这人既没有才能,也不通事理,使君您看不上我也就罢了,难道就不多看两眼墓中之人了?」(然使君岂不看松柏下人乎?)

县令的这一段话,是在讽刺罗虬缺乏对家乡父老的尊重,毫无桑梓之敬。

【北梦琐言】还说,罗虬虽有俊才,但除了这件事,以及和一个官妓的香艳故事之外,「他无闻也」。

唐末广明年间(公元880年),罗虬来到鄜州,成为某李姓节度使的从事(注:从事,唐朝藩镇幕僚的泛称)。某次酒席之上,他看上了一个姿色绝佳、能歌善舞的叫杜红儿的官妓。

为了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罗虬在宴会上盛情邀请红儿歌唱,并且还大方地送给她一些彩色的绸缎。但他不知道的是,红儿已经名花有主,节度副使也早已钟意杜红儿很久了。

李节度使当然知晓此事,但又不好明说,唯有偷偷告诉杜红儿,让她拒绝罗虬的馈赠。

古代笔记中记载,因为失了面子,「虬不称意,怒,拂衣起」,这还不算完,回家之后,他越想越气,第二天早晨,竟然手刃了杜红儿。

罗虬因此被治罪,后来适逢朝廷大赦,罗虬才终于被释放。

有一个说法是,罗虬为了申诉冤情,洋洋洒洒写了一百首诗,他因此才被判无罪释放,换言之,他有虚情假意写这些诗的可能性。

但问题是,罗虬手刃红儿的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冤在哪里呢?其次,如果是虚情假意,那只能说罗虬太会演了,因为那些诗实乃真情流露之作,因为真挚,以至于「当时盛传」。

那一百首诗歌有个统一的题目:【比红儿诗】。意思是说,以古往今来姿容艳丽、有才有德的美女(「灼然于史传三数十辈」)作为题材,拿她们与杜红儿比较,通过让古之美女都比不过红儿,以突出红儿的「美貌年少,机智慧悟,不与群辈妓女等」。

罗虬列举的第一个美女便是杨玉环,他说堂堂杨贵妃也比不过红儿姑娘。

姓字看侵尺五天,芳菲占断百花鲜。

马嵬好笑当时事,虚赚明皇幸蜀川。

「尺五天」的写法来自一个典故:「城南韦杜,夫天尺五。」此话本意是说,韦、杜两家势力太大,离天子也只有五尺的距离。罗虬用「尺五天」代表了一个「杜」字,也即是「杜红儿」的代称。

这首诗的大体意思则是,因为杜红儿比杨玉环美丽得多,假设当年唐明皇遇见了红儿而不是玉环,还去蜀川干劳什子呢?

罗虬写诗的手法,用今天的话叫「反衬」,古代的术语叫「尊题」。话说,古人为美女一掷千金的例子比比皆是,罗虬以全天下的美女去反衬一个女子,自然也无可厚非,但令人不寒而栗的是,罗虬先是手刃了杜红儿,然后再花式夸人家。当排除掉演戏的可能,他究竟是咋想的?

关于罗的动机,【唐才子传】里的解释最为简单,该书先是引用了罗虬【比红儿诗】的最后一首:

花落尘中玉堕泥,香魂应上窈娘堤。

欲知此恨无穷处,长倩城乌夜夜啼。

这首诗写得那叫一个情真意切,尤其是「长倩城乌夜夜啼」一句,诗人将「雌乌」比杜红儿、以「雄乌」比自己,古籍载:「乌失雌,雄则夜啼。」因为自己失去了爱人,所以才出现的城墙乌鸦夜夜啼哭之场景。

但【唐才子传】却反问道,写这些诗的是谁?当初提着雪亮的大刀杀红儿的是谁,口口声声说「我是最了解红儿的人」又是谁?这个叫罗虬的书生,简直就是一个疯子!(「虬实一狂夫也」)

站在人性的角度,笔者也不能理解罗虬的行为。那么,该事件有没有别的记载?罗虬有无翻案的可能性?

通过查阅古籍发现,最早记录「罗虬杀红儿事件」的,乃是一本叫【唐摭言】的古书,而【唐摭言】的原文是这样写的:

「虬怒,拂衣而去。诘旦手刃绝句百篇,号【比红诗】,大行于时。」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上面文字里的「手刃」与「绝句百篇」是连不起来的,对于这个蹊跷之处,后来的文人有不同的理解。

一种理解是,【唐摭言】的作者在中间省略了很多字。比方说【太平广记】的作者,就给补齐了中间的字眼。【太平广记】是如此描述的:「诘旦,手刃红儿。既而思之,乃作绝句百篇,号【比红诗】,大行于时。」

【太平广记】给加了一个「既而思之」,由于这本书的广泛流传(现代人将【太平广记】称作「宋朝人的【故事会】」),很多人便都采纳了【太平广记】对罗虬事件的态度。

第二种观点是,压根就没有这档子事儿,一切都是文人的想象,所谓的「手刃绝句百篇」其实是「手创绝句百篇」的意思。

此观点的一个证据是,【比红诗】的其中一首写道:

任伊孙武心如铁,不办军前杀此人。

暖塘争赴荡舟期,行唱菱歌著艳词。

春秋战国时,孙武曾经在宫中训练女兵,因为某个宫女不听军令,孙武依照军令斩杀了她。罗虬写此诗则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杜红儿实在太美了,连辣手摧花的孙武也舍不得杀掉。

那么,问题来了,铁石心肠的孙武都舍不得杀杜红儿,罗虬难道就舍得杀吗?

【比红诗】是颇为著名的组诗,有其艺术风格,但也存在立意不高、句式重复、堆砌典故的硬伤,老实说,古人对它的评价并不高,说它「不过市井间烟花语耳」。所以,依笔者看来,古代文人之所以愿意将【比红诗】与「手刃红儿」事件联系起来,在意的绝不是这首诗,是要借机抨击罗虬这位诗人。

罗虬为人狂宕无检束,依于宦官,缺乏桑梓之敬,后世的文人也便不那么尊重他了吧。

参考资料:

1,辛文房著:【唐才子传】

2,羊春秋编辑:【增订注释全唐诗】

3,李最欣:【罗虬<比红儿诗>本事演变及真相新探】

-作者-

老谈,always talk,老是夸夸其谈之人,除此外,别无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