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为什么读【老子】要结合马王堆汉墓帛书本

2024-09-26国风

今年是马王堆汉墓完成考古发掘50周年,近日,裘锡圭先生主编,湖南博物院、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专家团队编纂的【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修订本)】隆重上市。 该书是对20世纪70年代初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余种简帛文献的整理与注释,其中就包括几十年来影响巨大的帛书【老子】。

早在1996年,我局就出版了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高明先生撰写的【帛书老子校注】, 该书是研究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本的集大成之作, 行销几十年,广受好评。

今天我们刊发高明先生撰写的前言(稍有删减), 让我们在马王堆汉墓简帛研究方兴未艾的当下,一起重温这部经典之作的历久弥新。

【帛书老子校注】序

高 明

【老子道德经】世传今本种类很多,据元杜道坚【道德玄经原旨】张与材序云:「【道德】八十一章,注者三千馀家。」此说未免有些夸大。一九二七年王重民著【老子考】,收录敦煌写本、道观碑本和历代木刻与排印本,共存目四百五十馀种;一九六五年严灵峰辑【无求备斋老子集成】,初编影印一百四十种,续编影印一百九十八种,补编影印十八种,总计三百五十六种,将其所集,辑于一书。

【老子】传本虽多,时代不古,多属魏晋以后,汉代传本几乎绝迹。 【汉志】载邻氏【老子经传】、傅氏【老子经说】、徐氏【老子经说】与刘向【说老子】四书,皆亡佚。严遵【老子指归】亦残阙将半。严书初见于晋常璩【华阳国志】,谓:「严遵,字君平,成都人也。雅性淡泊,学业加妙,专精【大易】,耽于【老】【庄】,著【指归】为道书之宗。」【隋志】载:「【老子指归】十一卷,严遵注。」唐谷神子序云:【指归】在「陈、隋之际,已逸其半,今所存者止【论德篇】。因猎其讹舛,定为六卷」。可见此书隋时已残阙不全,但是,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谓:「【老子指归】十三卷,右汉严遵君平撰,谷神子注。」不言阙佚,与谷神子序说相违。因各家所言互相抵牾,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判为后人赝托,列入伪书。 自帛书【老子】出土之后,发现【指归】中有些经句虽异于今本,但同帛书【老子】相近,说明严书原并不伪, 严灵峰、郑良树皆有辨证。 书虽不伪,但其中经文多被后人窜改,而同河上本合流,原来面目已失,而名存实亡。

【老子指归】(道教典籍选刊)

河上本初载于【隋志】,谓:「【老子道德经】二卷,周柱下史李耳撰,汉文帝时河上公注。」葛玄【序】言甚怪诞,谓河上公坐能升天,行动如神。唐刘知几对此书早有怀疑,他说:「今之所注【老子】是河上公,其序云:‘汉文帝时结茅庵于河曲,因以为号,以所注【老子】授文帝,因冲空上天。’不经之鄙言,流俗之虚语。【汉书·艺文志】著【老子】有三家,河上所释无闻焉。」近人卢文弨、马叙伦均宗刘说。 今据帛书【老子】甲、乙本勘校,书中讹误尤多,不仅非汉人所为,而且晚于王弼。

【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道教典籍选刊)

魏王弼【老子道德经注】,初载于【隋志】,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为之【音义】。宋晁说之跋云:「然弼题是书曰:‘【道德经】不析乎【道】、【德】而上、下之,犹近古欤?’其文字则多谬误,殆有不可识者,令人惜之。」熊克云:「克自求弼所注甚力,而近世希有,盖久而后得之,往岁摄建宁学官尝以刊行。既又得晁以道先生所题本,不分【道】、【德】而上、下之,亦无篇目,喜其近古,缮写藏之,乾道庚寅,分教京口,复镂以传。」可见弼注【老子】,宋时已不易得。钱曾【读书敏求记】未收王书,仅于河上公本下注云:「惜乎,辅嗣注不传,而独传此。书之日就散亡,惜哉!」 今传王本出自【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底本是明万历张之象刻本,参校【永乐大典】与【经典释文】而刊定。 溯其源流,即来自宋晁说之所跋,熊克「复镂以传」之翻刻本。

【老子道德经注校释】(新编诸子集成)

【老子道德经注】(中华国学文库)

唐傅奕校定【古本老子】,所谓「古本」,因其乃北齐后主高纬武平五年(公元五七四年)彭城人开项羽妾冢所得,宋范应元著【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元至元二十七年【陕西盩厔县楼观台道德经碑】,皆宗此本。 今据帛书【老子】勘校,此书虽保存一些【老子】旧文,但已被后人改动甚多,书中讹误尤甚, 宋谢守灏【老君实录】云:「【道德经】,唐傅奕考核众本,勘数其字。」可见书中讹误,多半是因傅奕「考核众本,勘数其字」所造成,经文多与王弼本相近。

【老子】传本数量虽多,但溯本求源,主要是由以上所述四种展转流传,其中又以王弼、河上公二本为盛。 王注本文笔晓畅,流传在文人学者与士大夫阶层;河上公注本通俗简要,流行于道流学子与平民百姓之间。自玄宗开元御注本出,始创异本勘合之风,玄宗御注本即依违王弼、河上之间。 兹后各家注释【老子】,无不选择「善本」,「善本」来源无非效法御注,即异本勘合,择善而取,美其名曰「校定」。 傅奕校定之【古本老子】即其中一例。 唐宋以后,各种版本展转传抄,彼此承讹袭谬,互相窜改,其结果经文内容皆同流合一,大同小异,区别仅限于衍文脱句或虚词用字。阅读今本【老子】,虽明知其误,却无法核证。 故仅依今本勘校,绝对找不出任何问题。

一九七三年冬,湖南长沙马王堆第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本,是目前所见最古老的两种抄本。 其中一种用篆书抄写,名为甲本;另一种用隶书抄写,名为乙本。甲本无避讳,乙本避「邦」字讳,说明两本抄写时代不同。甲本抄写在刘邦称帝之前,乙本抄写在刘邦称帝之后,距今均两千馀年,皆属汉初。 甲、乙本各有特点,诸如经文句型、虚词,及其所用古今字、假借字等均有差别。 句型:甲本「此之谓玄德」,乙本作「是谓玄德」;甲本「故曰为道者非以明民也」,乙本作「古之为道者非以明民也」。虚词:甲本「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乙本作「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甲本多用古字,乙本用今字。如乙本「祸」,甲本写作「佂」;乙本「货」,甲本写作「筕」;乙本「槁」,甲本写作「郾」。 诸如此类差别不下二百馀处,贯串全书始末,足以说明甲、乙本来源不同,代表汉初两种不同古本。应当说这是中国考古发掘工作中一项重大收获。

【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修订本)】


本书选用王弼本作为勘校帛书【老子】甲、乙本之主校本,是经过反复考察之后确定的。 今传王本主要是明张之象本,书中讹误确实不少,洪颐煊【读书丛录】谓:「王注出于明代,或后人掇拾为之。」朱谦之用其与河上本比较,指出王本劣于河上者有六点。但是,今同帛书【老子】甲、乙本勘校,事实并非如此,过去朱氏所指王本之劣者,正是它的优点。如第五十一章,王本「亭之毒之」,河上本作「成之熟之」。朱氏认为「河上本于义为优」,岂不知帛书【老子】甲、乙本均作「亭之毒之」,与王本相同,河上本作「成之熟之」,则为后人所改。第九章王本「功遂身退天之道」,河上本作「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朱氏谓王本有脱误,岂不知帛书【老子】甲、乙本均与王本同,河上本「成名」二字乃后人增入。第十三章王本「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朱氏谓王本讹误,河上本作「何谓宠辱,宠为上,辱为下」(按今河上本无「宠为上」三字,朱氏据景福碑言之),岂不知帛书【老子】甲、乙本此文正作「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与王本同,朱氏所说有误。第五十五章王本经文作「蜂虿虺蛇不螫」,注文作「故毒虫螫之物,无犯于人也」;河上本经文作「毒虫不螫」,注文作「蜂虿蛇虺不螫」,王本经文而与河上本注文相同。朱谦之将此差异视为王本后于河上本之铁证。他说:「河上本‘毒虫不螫’,王本作‘蜂虿虺蛇不螫’。案此六字乃河上公注,王本误以河上公注羼之,此为王本后于河上之铁证。」岂不知帛书【老子】经文即作「蜂虿虺蛇不螫」,与王本完全一致,河上公则把王弼释「蜂虿虺蛇」之注文「毒虫」二字窜入经文内,误作「毒虫不螫」;又将经文「蜂虿虺蛇不螫」误入注文中。经勘校证明,事实恰与朱说相反,此却成为河上本后于王本之铁证矣。

诚如前文所述,王本也并非尽善,同帛书【老子】勘校,除多处与河上本存有相同的讹误之外,也有不及河上本者。如第十五章河上本「俨兮其若客」,与帛书【老子】相同,则王本「客」误作「容」。第二章河上本「长短相形」,亦与帛书【老子】同,王本「形」误作「较」。诸如此类皆因抄写致误。但是,与河上本之讹误相比,犹如小巫见大巫。为了弥补这一缺陷, 除以王本作为主校本外,另选用敦煌写本、道观碑本及历代刊本计三十三种,作为参校本。 参校本之名称与版本均见校本书目。

帛书【老子】甲、乙本在当时只不过是一般的学习读本,皆非善本。书中不仅有衍文脱字、误字误句,而且使用假借字也极不慎重。出土时又因自然损坏,经文均有残缺。但是, 它的珍贵,主要是抄写的时间早。近古必存真,因而较多地保存【老子】原来的面貌。 尤其是同墓出土两个来源不同的古本,不仅可相互印证,而且同时用两个古本一起勘校今本,对订正今本讹误,更有价值。

帛书【老子】甲本。来源:【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修订本)】


通过勘校证明,世传【老子】诸本,经文皆有讹误,被后人改动之处甚多,往往因一字之讹,则经义全非。 如今本「无为而无不为」句,世传本中出现次数不同而皆有之,已成【老子】中之名言。但在帛书【老子】甲、乙本中,均无此痕迹。帛书【老子】只有「无为而无以为」,而无「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无不为」本不出于【老子】,它是汉初黄老学派之产物。从而可见, 今本中类似这种统一性的共存讹误,如非汉帛书【老子】甲、乙本出土,则根本无法发现。

【老子道德经】一书是战国初年的作品,先秦时代之【庄】、【列】、【韩非】、【吕览】等书皆有征引。【汉志】所载邻氏【老子经传】、傅氏【老子经说】、徐氏【老子经说】,均早已不传;帛书【老子】甲、乙本,皆为汉初遗物,是目前所见【老子】最早的古本。 勘校此书的目的,只求依据帛书【老子】甲、乙本勘正今本伪误,澄清其中是非,以恢复【老子】经文真旨。 愚自知寡陋,不敢妄作,惟裒众议,择善而从;偶有所得,略述浅识,以备参考。

一九九〇年九月高明识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甲、乙本,较多地保存了【老子】的原貌。本书以王弼【老子注】本为主校本,以敦煌写本、道观碑本、历代刊本共计33种版本为参校本,根据帛书【德经】在前、【道经】在后的篇次,参考今本章次,依次按照帛书甲、帛书乙、王本的顺序分句分段抄录,详细对比和校勘,并对异文进行辩证,对经义进行解释,实现了勘正【老子】今本讹误,澄清其中是非,恢复经文真旨的目的,是一部研究帛书【老子】的扛鼎之作。

本书先后推出繁体平装本、繁体精装本、简体横排本三个版本,内容一致。

1

繁体平装本

1

繁体精装本

1

简体横排本

关于作者

高明(1926—2018),字诚之,天津人。著名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并留校任教。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主要著作有【古文字类编】【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古陶文汇编】【古陶文字征】【帛书老子校注】等。

拓展阅读

(统筹:一北;编辑:思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