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苏东坡用一首诗,写尽了青年迷茫,世事变迁

2023-12-13国风

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凭借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苏子瞻的名声,开始在汴京传开。就连主考官欧阳修都对其赞许不已,称其会读书,会用书,将来文章定可独步天下。

而其弟苏辙,也通过了科举考试,苏家一时可谓是风光两无。

然,月盈则缺,水满则溢。正在苏轼满心抱负的时候,其母程夫人去世。

按照孝道和礼制,苏氏兄弟应守丁忧。也就是回乡守孝。

诚然,孝乃人之本分。可宋朝丁忧制度的守孝时长是三年。

对于一个有理想抱负的政治青年来说,丧母,壮志难酬。都让他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了迷茫。曾经一帆风顺的人生,好像到此刻开始了转变。

于是在返回汴京就任途中,苏轼写下了著名的: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缘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诗以问句开题,虽自问自答,但飞鸿和雪泥的意象确实是不长久的。雪,易化之物。鸿,奔波之鸟。

而飞鸿踏过的雪泥,在春天,不会留下一点印记。所以引出了下句,哪怕泥土留下了飞鸿的印记,奔波之鸟也不过是过客,不会被人记住罢了。

曾经借宿的寺庙,那位年老的僧人已经死去,而坏掉的墙壁上,再也看不见我们曾经留下的诗句。这一切好像都是那么的令人伤感。

不过苏轼之所以叫苏轼,是因为他总是出其意料的豁达。尾句依然用自问自答的方式,不过圆了之前对于世事变迁的感伤,往日的崎岖,谁还会记得呢,毕竟眼前还有一条更长的路啊。

一句话,就让诗上升了一个角度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这也就是苏轼从宋朝至今,依然被人崇之喜之的原因吧。毕竟谁会不喜欢一个在困境之中,依然向前看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