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民间故事:佛缘【金刚经】

2024-01-18文化

且说唐朝侍郎白居易,白乐天,是一个信奉佛家的人,幼年母亲有病,他极其孝顺,书写【金刚般若经】百卷,将其散施在各处寺庙当中,以祈保佑,后来经历五代、宋、元兵伐战乱,数百年间,真迹遗失殆尽。

唯有吴中太湖内洞庭山有一佛寺内,流传一卷,到了明朝,依然完好,首位不缺。天下名人贤士,文人墨客经常观赏,皆有题跋,留下墨迹,受到顶礼膜拜。

在明朝嘉靖年间,吴中洪水,庄稼尽淹,颗粒无收,闹起饥荒。

洞庭山寺内僧侣众多,年荒之时,施舍人数尽少,化缘无路,经常食不果腹。

寺内有一僧人,法名辨悟,来找主持,说道:「寺内僧徒挨饿,需有四五十石米粮才能度过荒年,难道看着众僧饿死不成?我有一办法暂可度过难关,咱寺内有白侍郎所写的【金刚经】真迹,是历代佳宝,何不寻一个识古董的人家,当些口粮,度过荒年,等到来年收成好时,再作赎回来。」

主持说道:「相传此经价值不少,唯独守着它,就不得饥饿,把它当成米,这也是个办法。哪里有这闲钱的人家?」

辨悟说道:「不远处山塘的王相国府,有个严都管,与我相厚,卷经他虽未必识得,但应该也曾听过,我凭着脸面去当它几十挑米来,应该能成。」

众僧齐声说道:「既然如此,事不宜迟快快过去。」

主持从厢房捧出经卷,外面用黄锦包着,揭开来看,经卷多年不曾裱饰,周边纸沿多已卷浮了,主持说道:「如今零落了传名古物,现将有人家收藏于它,也算是个好去处!」

辨悟带上经包,乘船过湖来到山塘相府门前,正好撞见严都管站在门上,严都管问道:「师父何故来此?」

辨悟回答道:「有一件事特来找都管商量,寺内众僧缺乏斋粮,无计可施,寺中祖传【金刚经】是唐朝白侍郎真笔,价值千金,意欲将此卷当在府上,得米百石,救济寺内生命,真是无量功德。」

严都管说道:「什么稀罕东西,值此价钱,师父且与我看看再商量价钱。」

打开经包后,看到多是零零落落的旧纸,严都管满脸失落,逐叶翻阅到最后,有诸多名人官宦名字,印章盖在上面,连相府主人也有题跋手书印章,方才喜开颜色,说道:「看来,有些价值,我家老爷的名字才肯写在上面,就这名字也值个百十两银子,虽说我与师父您相识很深,要是出百十石粮食怕有些过多,要不换得五十石怎样?」

辨悟说道:「多当多赎,少当少赎,五十石也罢,省得担子重了,回来赎时也麻烦。」

严都管收了包袱,捧了进去,不一会儿,真带来了一张五十石粮米的当票,交与辨悟,随即叫人开仓发米,盘明下船,谢别都管,行往寺中。

且说这相国夫人,平时好善,敬奉佛家。到了年终,严都管送来一年簿籍到夫人处,让其查算。夫人闲手揭开一叶看去,有一行写着"姜字五十九号,当洞庭山某寺【金刚经】一卷,本米五十石"。

夫人道:"奇怪!是何经卷当去了许多米?"随后叫丫鬟去取来看。不逾时取到。夫人盥水净手后,解开包裹,看是古老纸色,虽不知来历出处,但也知是旧人经卷。便念声佛道:"此必是寺中祖传之经,只为年荒当米来吃。留在此处亵渎,心中不稳。譬如我斋送寺中僧人一年米粮,把此经还他罢了。"

夫人吩咐严都管道:"把五十石作斋僧之费,速唤寺中僧人,来取原经回去供养。"

严都管领了夫人的命,正要捎信与辨悟和尚,恰巧十九日为观世音生日,辨悟过湖来观音山进香,事毕后来拜会严都管。

都管见了道:"来得正好!我正要寻人捎信与你。你旧年所当之经,获得了五十石粮米,我家夫人不要你取赎了,白还你原经,去替夫人供养着,故此要寻来还你。」

辨悟喜不自胜,合掌道:"阿弥陀佛!如此善心施主,使此经重回本寺,真是佛缘广大,夫人千载流传,连老都管也福缘不浅了。」

严都管连说:"好说,好说!"便去禀知夫人,请出经书,辨悟捧过经包,千恩万谢而行。

辨悟来到埠头登船,烧香人多,坐满船上,有些人与辨悟认识,船中闲来说话,行至湖中央时。辨悟对众人道:"列位不如小僧今日所遇施主,是个善心福大的。"

众人道:"是那一家?施与师父?"

辨悟指着经包道:"即此便是大布施,是王相国夫人。"将前因说了一遍。

众人见说一本经当了五十石米,好生不信,要与辨悟取出来看。辨悟见一伙多是些乡村父老,便道:"此是唐朝白侍郎真笔,列位未必识认。"其中一个接口道:"师父出言太欺人!便道我们不认得?那个白侍郎,名字叫得白乐天,【千家诗】上多有他的诗,怎欺负我不晓得?我们同船过湖,也是个缘分,便请出来看看古迹。"众人听得,尽拍手道,一齐讨取来看。

辨悟抵当众人不住,只得解开包袱,揭开经来,那经叶不粘连的,正揭到头一板,忽然一阵旋风,吹到经边一掀,辨悟急忙将两手揪住,风把一叶吹上天空。船在太湖中间,无法追寻,只好共睁着眼,仰望天空。

辨悟手按着经卷,眼见得这一纸吹的无踪影,叫苦不迭,众人也多呆了。风微后辨悟慢放开双手看时,经卷只失去头一板。辨悟道:"千年古物,谁知今日却弄得不完全了!"忙把来叠好,将包包了,黑着脸怨怅。众人懊悔,不敢则声,也再没人敢讨看了。

辨悟独自到寺里,说了相府白还经卷缘故,全寺无不欢喜赞叹。辨悟却把湖中失去一叶之事瞒住不说,寺内主持及其他僧人也没来翻看,收藏罢了。

话分两头。却说河南卫辉府,有一个姓柳的官人,补任常州太守,择日上任。家乡有一个博学好古的山人,曾到苏、杭游玩过,对柳太守说道:"常州府与苏州府接壤,那苏州府所属的太湖洞庭山寺中,有一希奇物。乃是唐朝白侍郎真迹手书【金刚经】。价值千金,若有个方便之处,可设法看一看。"

柳太守虽不好古董,却是个极贪的性子,见说价值千金,牢牢记在心上。

到任之后,也曾问起常州乡士大夫,多有晓得的,只是苏、常两州隔属,无因得看,因此明知这经难取,越发上心了。

有一日,从常州江阴县押解到一起劫盗,内中有一行脚僧,太守暗喜,取【金刚经】之计,就在此僧身上。叫来一个禁子悄悄吩咐他道:"你到监中,可与我密密叮嘱这行脚僧,我当堂再审时,叫他口里说出苏州洞庭山某寺,是他窝赃之所,我便不加刑罚,不可泄漏!"

禁子道:"太爷吩咐,多包在小的身上。"禁子自去依言行事。

果然,次日升堂,审问这起盗犯,用了刑具,强盗各自招出赃仗窝家,唯独行脚僧不上刑具,却一口招道:赃在洞庭山某寺窝着,说出寺中住持名字。正投太守之心,太守大喜,取了供状,一面行文到苏州府捕盗厅来,要提这寺中住持,差人赍文坐守捕厅金牌,另一面差了两个应捕,驾快船行到太湖中洞庭山,来到寺内。

应捕问道:"那一个是住持?我们乃捕厅因常州府盗情事,牵涉出与你寺干连,行关守提,只请打发我等起身!"

住持上前稽首道:"小僧就是,本寺并无歹人,又不曾招接甚么游客住宿,有何盗情干涉?"

应捕不由分说,亮出金牌,取出麻绳便套,住持慌了手脚。只好商量收拾盘缠,去往常州分辨,另叫了辨悟,两人坐船随应捕一起前往常州。

事关盗情,不是闲讼,太守升堂,带住持厅审,不问事由下发监中。住持不曾说得一句话,竟自黑碌碌地吃了监。

太守唤原差来到案前,低声问道:"这和尚可有人同来?可有会来事的?"

原差道:"有一个徒弟,应该懂得事来"

太守道:"你悄去对那徒弟说,速回寺中去取那【金刚经】来,救你师父,便得无事;若稍迟几日,怕就晚了。

原差对辨悟一十一五说了。辨悟道:"此乃上世之物,作这个计较,陷我师父,强来索取,如今怎么处?"

原差道:"我老爷只为要此经,何况是你本寺有的,不送得他,他怎肯住手,却不枉送了性命?快去与你师父商量!"

原差领辨悟到监里,辨悟把这些话一一说了。住持道:"既是如此,快去取来送他,救我出去,终不能为门面的东西,断送了我一个人性命?"

辨悟道:"不必说了,我取了来就是。"

辨悟星夜赶回到寺中,取了经卷,复到常州。

辨悟将经卷交与原差,原差递了进去,太守在私衙得了宝物,打开包时,太守对诵经本不在行,只道千金之物,必是庄严;但见零零落落,纸色晦黑,不尽如意。揭开细看字迹,不见首页。

太守大笑道:"凡事不可图慕虚名,虽是古迹,完全才好。今是不全之书,头一板就无了,有何用?空费了许多心机。难为这个和尚坐了几日监,岂不冤枉!"

太守因没甚紧要的,将主持出狱,经卷发与原差,让其归还本主。辨悟正在心慌,收到原差送来的经卷,又见住监的住持放了出来。原差说道:"已此没事了。"

住持不知缘故,原差道:"老爷起心要你这经,故生这风波,今见经不完全,少了头一张,不中他意,有些懊悔,所以还了经书。"

住持谢了原差,与辨悟道:"那里说起,遭此一场横祸!适才听说经上没了头张不全,什么缘由?"

辨悟才把先前太湖众人索看,大风卷去头张,说了一遍,住持道:"此天意也!若是风不吹去首张,此经今日必然被留下,非我山门所有。如今缺了一张,后边名迹还在,仍旧归吾寺宝藏,此皆佛天之力。"

师徒两人欢喜,雇了一艘客船,同回苏州来。

过了浒墅关数里,将到枫桥时,天色已昏黑,忽然风雨大作,不辨路径。远远望去,一道火光冲天,叫船家对着亮处只管摇去。此时风雨也息了,行近一看,却是草舍内一盏灯火明亮,听着里有木鱼声。船到岸边,叫船家缆好了,辨悟独自上去,叩门探路。

门首未关,推门而进,看见一个老者靠着桌子诵经,老者见来了个僧家,起身行礼。桌上点着油灯,照得满屋明亮,辨悟偶然抬头看见壁间粘着一幅字纸,吃了一惊,大叫道:"怪哉!怪哉!"

老者问道:"师父见了此纸,为何大惊小怪?"

辨悟道:"此话甚长!小舟中还有师父在内,待小僧去奉告,有话讲出。

辨悟来到船上,慌张对主持道:"师父赶快起身!且有了奇事!请看一件事物。"

住持同辨悟走进门来,与主人相见。辨悟端起灯,走到壁间,指着那一幅字纸道:"师父可认认看。"

住持抬眼一看,只见一叶纸粘在墙上,纸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几个大字夺人眼目,此乃白侍郎手书,正是在湖中飘失的经卷首叶。

主持拍手道:"好像是吾寺经上的,何缘得在此处?"

老者道:"我老汉姓姚,是此间渔人。不曾识字,靠鱼虾为生,听说因果,自悔作孽太多,存心修行。只恨不识一字,难以念经,凡见字纸,必加爱惜,不敢作践。前年晚间看见一道火光,忽然风飘下一物下来,落于门首。老汉忙将拾起,却是一张字纸。因多年宝惜字纸,不敢亵渎,将此粘在壁间,时常顶礼。后来有个道人来到此处,对我说道:'此【金刚经】首叶,若要念全经,我当教汝。' 便教老汉我诵念一遍,心中豁然开朗,竟把经中字一一认得。道人临别时,指着此字纸道:'善守此幅,必有后果。'我老汉不敢怠慢,每日念诵。今见两位,共相惊异。"

住持道:"适间迷路,忽见火光冲天,随亮到此,正在怪异。才见老丈见教,得此纸时,也见火光,乃知是此纸显灵,老丈若肯归还,功德无量。"

老者道:"非师父等人之物,何以归还?"

辨悟道:"好教老丈得知,此纸非凡,乃唐朝白侍郎手迹,全经卷在吾寺中,海内皆知。吾师近日被一个狠官人拿去,强逼献出,险些丧了性命,亏得前年湖中遇风,飘去首叶,那官人嫌他不全,方得重还。正奉归寺中供养,谁知遇着首叶在老丈处,今此纸重逢。"

老者似信非信,辨悟取出经包,解开与老者看,正是第二叶起的,对着壁上的字法纸色,丝毫无差。老者叹异,将墙壁间揭下来,合在上面,长短阔狭正好相同。一卷经完全了,众人欢喜,而后,老者招待师徒在家过夜。

住持私下对辨悟道:"起初我恨柳太守,如今想起来,你失去首叶,寺中无一人知道,珍藏到今。一番跋涉,遇着原纸回来,也是天意。"

辨悟道:"上天晓得柳太守起了不良之心,怕夺了全卷去,故先吹掉了一纸,今全卷重归,仍旧还了首叶,实是此卷之灵!」

夜里,姚老者梦见韦驮尊天菩萨来对他说道:"汝幼年作业深重,中年回首,爱惜字纸。启开汝的天聪,守护经文,阴功无量,罪业尽消。来生在文字中受报,福禄非凡,今生且赐福寿延年,正果而终。"老者醒来,明明记得,为敬神佑,有了欲修饰经卷之意。

次日,姚老者对师徒二人说道:"老汉今见全经,很是欢喜。虽将此纸奉还,老汉不能忘情。愿出钱请个裱匠,到寺中重新装好,方为称怀。"

实是美事,师徒二人连忙称谢,便请下船同往敝寺随喜一番。

老者带了盘缠,吩咐家人在城里接了一个高手裱匠,买了作料,一同到寺里来。盘桓了几日,等裱匠完工,果然裱得焕然一新。

老者与众僧展念【金刚经】一昼夜,而后告别。今后每逢诞日或佛生日,便到寺中持念一日,岁以为常,年过八十时,在寺中沐浴坐化而终。

至今寺中宝藏经卷,闻听犹存。

前面讲述这么多,多人同问,为何曾不敢说出寺名,吾怕会有第二个像柳太守那样寻踪问迹,又生出事头来。

摘自【二刻拍案惊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