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为什么以前认为美的,现在不觉得美了?

2024-03-02文化

「美是什么?」

「为什么嘴上说着不要,但身体很诚实。」

「在消费时代,如何获得自我对美的判断?」

「为什么以前认为美的,现在不觉得美了。」

「为什么青春虽好,但也不值得你那般怀念?」

「为什么怕死是很自然,但又不合逻辑的感觉?」

……

人生遇到的一切事情,其实都是美发生的机缘。明月、晴空、溪流、山峦、市井……万事万物皆可拨动人心。 如何发现、判断并反思美,这些你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都可以在 【不思而美——一个人的心灵简史】 一书中找到答案。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诗与远方还需要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南京师范大学著名学者、教授、博士生导师骆冬青研究文艺学、美学三十余年,他将【不思而美——一个人的心灵简史】一书作为讲授心灵美学课程的「讲稿」,将时间历程中「心」的情动与灵动化为「心灵美学」的概念,将大量文学影视作品、社交案例的分析与丰富的美学批评理论相结合,为我们展现出现代社会如何影响了人们的情感结构和关系。

骆冬青

「欺骗」也是一种「温柔」

「讲稿」与「著述」的不同,或许正在于其似乎即兴的发挥,在「说话」的过程中,常常有一些「脑洞大开」、灵光乍现的「突发奇想」。 比如,他阐释「不思」是悬搁了思致,是某种懒惰、怠惰、无所谓,是遇到某个事情,来不及想,而身体和心灵做出的感性呼应;「无法思考甚至无法呼吸的落魄瞬间,是寻回了魂魄而失去了原来的思考能力的——‘弱智’时刻,傻傻的分不清,却感觉灵敏到疯癫,智商欠费而感性能力飙升」;他认为 「人生其实有两种力:一种是缓和力,是一种爱的力量,温柔的、娇柔的、柔润的、和某一个对象结合在一起的情感力量。一种是强力、硬的力。它想打破某个旧的东西,创造出新的东西。」以「温柔」为例,因为欺骗了被抱在怀中的懵懂的女儿而感到心酸、歉疚和「心疼」是温柔的,「秋波那一转」是温柔的,「老小」的儿童心态也是温柔的…… 书中这样的 「顿悟」 比比皆是。

「美丽」需要加点「理性」

作者对心灵的感性注视,并不意味着对理论的刻意弱化。 【不思而美】并不只是抒写作者对自己的人生历程的体悟。作为一门美学课程的讲稿,它很重视对美学理论的阐发,极具思辨性和逻辑性。 书中梳理了「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历史,探讨美学与「感性」的关联、美学的研究对象、美与丑的联系。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其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包含了美学与日常生活的关联、中国美学思想的特点、美学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等。此外,审美想象、审美趣味、审美视角、审美通感等也属于美学学科中的关键问题。作者将发生在个人身上和身边人、陌生人身上的故事娓娓道来,确实而生动,赋予了美学理论独特的节奏、音色、动作、表情。

「美」也可以「真性情」

【不思而美】另辟蹊径,从人类个体心灵的成长历程出发,寻找共通的美感。它 「以感性的方式描述感性、用情性的体悟直观情性」 ,叙述人生的「情节」,反省、探索这些人生的感觉、情感、经验。

在这本书中,那些迷人的星辰得以继续映耀。柏拉图、卢梭、维科、康德、歌德、席勒、叔本华、尼采、黑格尔、弗洛伊德、海德格尔、拉康、德里达、罗兰·巴特、雪莱、兰波、老庄、钟嵘、朱熹、李贽、陈寅恪、王国维、鲁迅……从【诗经】到【荷马史诗】,从【红楼梦】到【浮士德】,从远古神话到当代小说,画卷徐徐展开,星辰一一呈现。令人欢喜的是,它并没有因只推敲内心历程,忽视了外面的世界,而变得局促、仄隘。相反,它完成了一个「展开的世界」。

美学是广阔的,并且,随着人类生活的丰富,它的枝蔓还在不断生长、延展,凡与人类生活相关的,没有不能与美或美学相联系的。 正如作者在绪论中所提倡的:「美学与人的心灵的各方面相贯通」,我们需要「把美学与人生、生活、文化的各个方面联系起来思考问题」。

有生趣的人生是不能被钉死的,它要「活」、要「变」、要「出格」、要「不确定」。 这样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撩拨出内心的喧哗与骚动,才能在脑海中和内心里不断掀起「新浪潮」,才能「新生」,才能提着一股「气」,不被时间和岁月打败。


人生是不可逆的,但文学艺术可以重新编辑、剪辑人生,人生似亦可由此得以增厚、加宽。 【不思而美——一个人的心灵简史】将个体的情性的生命做了一次感性与理性交织的梳理。 我们的人生中已经错失的日子,经由这本书得以闪回抵达。 未来还没有经历的时间,也因为有它的引领,似有了畅想的眉目。


↑扫描图片二维码,即可购买

【不思而美——一个人的心灵简史】

骆冬青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4年2月出版

文 | 李珊珊 朱俐俐

图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