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丁胜如:我读【论语】|【论语·为政第二】6-9

2024-04-09文化

2·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孟武伯问如何是孝。孔子说:「(使)父母亲只担心子女的疾病。」

这章依然在说如何是「孝」,但有不同解读。

中国书店出版的【四书五经】中的译文则是:孟武伯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作为儿女要特别为父母的疾病而操心。」很显然,这样翻译是指子女非常关心和担忧父母生病,正如【淮南子·说林】:「忧父母之疾者子,治之者医。」

而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鲍鹏山先生【〈论语〉导读】,其译文则是:孟武伯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父母只担忧他是否生病。」鲍先生认为,在种种解读中,马融的解释最合文法。马融说这句话的意思是:「言孝子不妄为非,唯疾病然后使父母忧。」

本人以为,正确把握这句话的含义,应当从「孝」字入手。「孝」的意思,有三个方面:孝顺;居丧的礼俗;丧服。从上一章孔子的答语可以探知,孝顺是指晚辈对长辈的那种不违背礼制的事奉乃至安葬、祭祀等行为。在本章,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如何是孝,孔子答语中讨论的主体应是晚辈——儿女,儿女的行为活动是讨论的重点内容,儿女行为作用的对象才是父母,「(使)父母亲只担心子女的疾病。」这样回答更符合语言问答的逻辑习惯,否则就是所答非所问。

孔子回答说孝道很简单,你只要想到当你病的时候,你的父母那种着急的程度,你就懂得孝了。由此可见,所谓孝是作为子女的个体对父母爱心的回报,你只要记得自己出了事情,父母那么着急,而以同样的心情对父母,就是孝。将此章编入【论语·为政】,是企图将此种心情引入为政,要求当政者知道民间疾苦,父母官要有做父母的样子,如父母了解子女一样,先天下之忧而忧,以孝亲爱老的心情回报天下百姓,以事奉父母的心情爱护天下苍生。

基于此,本人认为,鲍鹏山先生的翻译和导读似更通俗易懂、令人信服:

一个人,求学时好好学习;工作后努力工作;为人诚实,爱国爱家——在凡此所有事情上不让父母操心烦恼,不就是孝子么!而父母对子女学习、工作、为人都不需要操心,只担心他生病时,父母不是最得安慰么!那些不好好学习、不好好工作,寻衅闹事,动辄犯法犯规,让父母为他担惊受怕、忧愁未来的人,不是最大的逆子么!——走正道,正事,做正派人,就是孝。

2·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译】子游问如何是孝。孔子说:「今天所说的孝子,只讲能够养活父母而已。其实,就连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若对父母不尊敬,那供养父母与饲养犬马有什么区别呢?」

子游是孔子的弟子,姓言,名偃,字子游,少孔子四十五岁。作为弟子,他向孔子问孝顺父母的道理,孔子讲解很直白。他说现在的人不懂孝,以为只要能够养活父母,有饭给他们吃,就是尽孝了。其实,就连犬马也能得到饲养,饲养一只狗、一匹马,也要给它吃饱。如果对供养父母不心怀尊敬,那供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光是养而没有爱的心情,就不是真孝;孝不是形式,与养狗养马天差地别。

「敬」,是指人子对父母的尊敬、敬爱。它渊源自远古祭祖敬神的畏惧、尊敬、崇拜的感情,而不只是某种仪式及外在姿态、行为的规定。「敬」虽然是感情,却清晰地融有社会理性在内。孝首先必须是一种心理情感的培养和展现,只有心中有敬,才能赋予供养父母的行为以「孝」的意义。这就是所谓的人性。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译】子夏问如何是孝。孔子说:「儿子侍奉父母经常保持和颜悦色是很难的。有事时,年轻人效劳服务;有酒饭,让年长的先吃,这难道就是孝吗?」

先来扫清文字障碍。①「色难」,是指儿子侍奉父母时面容愉悦,是内心真情的自然流露,不能有丝毫不耐烦的表现,这是很难的。色:脸色。②「弟子」,是指晚辈、子女。③「先生」,是指长辈或年长者,这里是指父母。馔:吃、喝。④「曾是」,曾:副词,竟然、难道,是:代词,此、这个。

这章和上一章【论语·为政(2·7)】都是在强调孝首先是一种心理情感的培养和展现。「色难」,就是「心难」,所谓相由心生是也,和悦的脸色出自温柔的内心,正如【礼记·祭义篇】所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在礼节或者一般社会规范的约束下,人们在外在行为上,有事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大体都还能够做到。如果出自内心情感驱动,而做出上述行为,则必然和颜悦色,面带欣悦;而如果仅仅是受制于外在规范,或对礼节的被动服从,而不是出于自己内心的真诚情感,自然在脸色上就不大自然与愉悦。

孔子讨论孝道,上一章讲「不敬」何以为孝,「敬」是内心的活动,是内隐的态度;而本章讲「色难」,「色」是内心情感的外化,是外显的态度。为什么将这两章收入【为政】篇呢,南怀瑾先生认为:「这就包括了君道、臣道。一种是做人长官,领导人的;一种是做人部下,配合别人的。所以我们谈为政之道,也是‘色难’,也是‘不敬’,何以别乎?」(参见【论语别裁】)和颜悦色、内心尊敬(重),这是从政的修养与态度。一个为政之人,你说你对部下是最爱护的,可是你动辄对部下破口大骂,把不知在什么地方受的气都发泄在部下的身上。殊不知,一场冲天大火之后,丢失的是他人对你修养、为人、人品的极大怀疑,你践踏了他人的尊严,丢失的却是你自己的脸面。更糟糕的是,激动过后、冷静下来,不是洗心革面、痛改前非、重新做人,而是以自身所处地位的优势,继续沾沾自喜、自以为是、依然故我。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为政者,离孔子讲的修身克己又有多么遥远?!请千万牢记伟人教诲,「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毛泽东【为人民服务】)作为部下,要尊重自己的所有领导,作为领导,更应爱护自己的所有部下。和谐的工作格局需要每一位领导和被领导者共同努力。

让我们还是回到文本自身吧,为人子女,孝顺必须出自作为人的自然本真的情感,这样才更能为父母所感受、所欣喜。您说呢?

2·9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译】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毫无不同意见,像个笨蛋。可是回去以后观察他独自的所作所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知识也能够充分发挥。可见,颜回也并不愚笨呀!」

先解释几个关键词;①回:姓颜,名回,字子渊。鲁国人,是孔子最喜爱、最器重的学生。②不违:不违背孔子讲的话,不向孔子提出不同意见。③退而省其私:孔子离开颜回后观察颜回独自(私下)的行为。省:观察。私:私下、独自。④发:发挥。

众所周知,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无论在道德或学问上,都是孔门首屈一指的人物,所以孔子经常提到颜回。本章中,孔子说,我和颜回谈话,有时谈了一整天,他从来没有反对过我的意见,也没有提出什么疑问,看起来笨笨的,但当他离开我而单独生活,不在我面前时,做人做事都会认真检讨自己,结果不但是懂了我的意思,还能更进一步发挥我的意思,由此看来颜回并不笨。

很明显地,此章是讲颜回的个人修养。而将其编入【论语·为政】,意在从颜回「不违」,只听不问,学会倾听,善于接受的谦虚态度,到「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具有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独自发挥的个人才干,强调接受、服从且有所发挥的修养和才干,对于为政之人素质提升的重要作用。颜回无疑是孔子心目中最好的样本。

放眼天下,只有那些藏起个人主张而善于倾听他人意见并且能够有所发挥的人,才是真正具有大智慧的人。您以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