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蚂蚱】:生如逆旅,命若琴弦的普通人

2023-12-13文化

【Hello!树先生】剧照

在【蚂蚱】中,蚂蚱上可是登堂入室的神明,下可以是下油锅也不解恨的祸害,作家借由这一上一下之间留存出来的巨大空间,来讲述强悍与软弱、尊贵与卑微、命运与生存等主题。在书名的一目了然之下,作家的审视目光和复杂情感,均匀地到达书中每一个人物的身上,愤怒与忧伤不加掩饰,其心可鉴。

生如逆旅,命若琴弦

——读王兆军长篇小说【蚂蚱】

韩浩月/文

作家王兆军先生数年前回到山东老家,写作村史、开办书院、传道授业,过上了一种被错认为「知识分子理想化的生活」。回归乡村,其中的辛苦,不足为外人道,但熟悉的生活场景,也激发着作家的写作动力,他用当下写作较为罕见的方式,花费九年,六易其稿,完成了主要以民国为历史背景的长篇小说【蚂蚱】的写作,并于2023年10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说【蚂蚱】的写作方式较为罕见,是因为作为长篇小说,在村庄这个单一场景里,容纳了诸多人物形象。在长篇小说写作人物趋向少量、关系趋向单一的写作潮流下,【蚂蚱】颇显传统,它隐含了章回体的内在结构,使用了说书人的口吻,让这部作品在拥有民间叙事格调的同时,也显露着知识分子式的思考与批判。在长篇小说写作受到网络新文体、视频新内容的猛烈冲击的大环境下,【蚂蚱】读起来令人感到踏实。

【蚂蚱】

王兆军|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3年10月

西酒店,粮食市场,两大望族——村西吴家、村东赵家,洗衣洗澡的南大汪,村中供奉各路神仙的蚂蚱庙……一个曾经熟悉的村庄轮廓,随着情节的进展,也逐渐在读者脑海中建图,随之建立的,还有村里即简单又复杂的权力关系:顶着「清朝秀才」帽子来到民国的赵建章,光绪年间任职为「大练长」的吴云迪(也是西酒店的老板),在村里相互合作也彼此制衡。还有代表着宗教力量掌管蚂蚱庙的徐和尚,白衣飘飘、未卜先知的文化人赵琪……另有两大望族几代人与数十位被提名道姓的男女老少,让蚂蚱庙这个村庄,宛若【清明上河图】的一个角落。

在这部37万余字的小说中,唯一一个贯穿前后的人物是三福。三福是村里的「约地」(类似于村调解主任的职务),当过一段时间的「抹斗手」(粮食市场经纪人),他一生当中,把在县里当差的赵建章传授的一句话——「凡事,怎么好,怎么做」——当作人生信条,辗转腾挪于各种人与各种事之间,成为村邻之间、民与官与匪之间、本土与外界之间沟通交往的润滑油,解决了很多棘手难题。尽管三福是具备一定智商和情商、深谙人情世故的「老油条」,作者王兆军却坦言自己并不喜欢这样的人物,但这并不影响他在作品里花费了最多的笔墨,把三福塑造得生动而真实。

三福是书中少见的一位安然活到晚年的蚂蚱庙村人,他能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周旋于各种危险当中,非但有惊无险,而且常常能占到便宜。在描写同时代人物的文学作品中,三福是把生存哲学看得最透彻、应用得最彻底的人物之一。作为读者,就算对他喜欢不起来,但也绝对恨不起来,因为三福本质上也是个可怜人:他有一双超过常人的长手臂,一条口吐莲花的三寸不烂之舌,唯一的生存目的就是能够在缝隙间扣出点养家糊口的粮食,品尝到点心掉下的糖渣所带来的稀缺甜味。

有关吃的问题,是【蚂蚱】的描写重点之一。小说对田地里的农作物种植、院子里的粮食加工、锅碗瓢盆中的口粮口感,有着详细的描写,蚂蚱庙村全村人的喜怒哀乐,很多时候都围绕着粮食的多寡体现出来。但在小说写到的那几十年间,极少有粮食满仓的情况。蚂蚱庙村人是吃杂粮长大的,由此或可理解,村里有蛮横的、鲁莽的、凶狠的人,或多或少都与吃不饱有关,而那些有关贪婪、享乐、占有的欲望,也和家里粮缸是否储存丰富有关。【蚂蚱】是部读了会令人产生饥饿感的小说,并且会让读者觉得,这份饥饿感的记忆,其实离自己并不遥远。

有关信仰,【蚂蚱】点到为止。村里人集资盖了蚂蚱庙,把形状丑陋的蚂蚱塑造成神,顺道把各路神仙塑像也请进庙里,还找了和尚照管庙宇,归根结底是生存无着而产生的恐惧心理在驱动。蚂蚱庙村的人并无信仰,村里人的信仰总是临时的、被逼迫的、功利化的,他们甚至会在信仰的掩护下,做出与许诺截然不同的事情。哪怕当饥饿、流离、死亡等厄运降临时,他们的恐惧也只是短暂地、小小地挣扎一下,继而接受命运的安排。 如果在别的长篇小说里,看到那个时代的小人物的信仰是「活着」,那么【蚂蚱】中那个时代小人物的信仰则是「信命」——命若蝼蚁,人如草芥,抵抗是没用的。

书中还有两个人物,虽然所占篇幅不长,但却能代表蚂蚱庙村人的生存关系,一个是徐和尚的儿子瘸造,一个是被不负责的养父强行送到庙里的如贵,两个少年在一个庙檐下,既是一起爬树掏鸟窝的玩伴,又是庙檐下地位悬殊的施暴者与受害者,他们并没有像【追风筝的人】所描写的权力关系严重不对等的那两名少年,最终拥抱在一起,而是走上了两败俱伤的决绝之路。这两个人物之所以令人叹息,恰恰是因为让读者看到了过去村庄所存在的内耗现象,缺乏向前看、向外看的主动眼光,迷恋于内部倾轧,进而大大延长了村庄的悲剧史。

【蚂蚱】也有一些可以穿透 时代暗墙,至今看起来仍有光辉外形的人物,比如赵琪和他写的那些可以从精神困境当中拯救人们的书信,比如走在乡间道路上因为外貌与气质俱佳而被称为「何仙姑」的女子,在王兆军古意十足、含义丰富、价值倾向鲜明的书写下,他们得以脱离村庄这个泥潭,一个成为可以预见未来的「先知」,一个成为可以轻易超越桎梏与束缚的新女性。 他与她是两代人,但却都是灰暗村庄内部发出的耀眼光亮,寓意着文化与见识的力量,最终可以带人冲出牢笼。

蚂蚱庙村的许多人,一辈子没走出过这个村庄,就算见多识广、腿脚灵便的三福,一生的活动轨迹也没越出鲁南地界,因为描写到赎人质、剿匪、保人等情节,【蚂蚱】对鲁南一带当时的民俗风情也有简略的书写,因此,可以说【蚂蚱】写的既是一个村庄的历史,也把一个地区曾经的文化剪影,捧到读者面前。

河南作家的幽默语言已经成为特色,而王兆军作为山东作家,则把将要全面消失于书面的地方语言,尽最大可能地写到了书里,比如「甩子」(二流子,混子),「洌泻」(口水),「恶而脏」(坏种、浑不吝、做事不磊落),「怪打腰」(举足轻重的人物),大量可能连当地人都不知道如何用文字表达的方言词汇,给【蚂蚱】烙上了鲜明的地方印迹。此外,还有许多诸如「人没好儿,鸡没饱儿」,「叶子下面藏着杏——不太像磊落行径」,「一只眼的婆婆也是娘」等极具表达力的俚语,成为全书不可或缺的看点。

吴兴邦带村民贩盐被劫道,愤恨之下忘却生死发表的那番「演讲」,可以视为【蚂蚱】最具冲突感的情节:

「人说我命中注定的贱,看来真真如此,我贱得不值这半车子盐了啊我!我吴兴邦大半辈子都像个老鳖趴在泥里!我活得不如一条狗,不如一条曲儿船(蚯蚓),不如人家一头猪啊我!」「他疯了——他脱下身上那件破烂不堪的棉袄,露出赤裸的上身,瘦骨嶙峋,看上去近乎一副骷髅。在寒风中,他浑身哆嗦着,眼里酸酸的,自怨自艾地说:‘俺这一辈子,连个内衣都没混上啊俺……’」。

这样的描述,构成了【蚂蚱】基本的叙事格调,如果阅读本书时而被震撼到,那有相当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作家的选题与命名能力。在中老年人的记忆里,以及影视作品的影像呈现下,「蚂蚱」已经不是拥有咀嚼式口器的植食性昆虫,它的张牙舞爪与瘦骨嶙峋,它的所到之处寸草不生,它作为个体的渺小脆弱,以及成群结队后所造就的破坏力,都使得这个词拥有了可供多层次解读的隐喻。 在这部小说中,蚂蚱上可是登堂入室的神明,下可以是下油锅也不解恨的祸害,作家借由这一上一下之间留存出来的巨大空间,来讲述强悍与软弱、尊贵与卑微、命运与生存等主题。 在书名的一目了然之下,作家的审视目光和复杂情感,均匀地到达书中每一个人物的身上,愤怒与忧伤不加掩饰,其心可鉴。

【蚂蚱】是一种「抢救式书写」,不仅书中的蚂蚱庙村逐渐沉没在记忆中,就连书中人物的呼喊与叹息也离人们的耳畔愈加遥远,在当代人顺着科技与智能的潮流,体会并享受短暂且强烈的快感时,【蚂蚱】中写到的人正在一条逆行的时光之旅上,朝着他们的苦难源头在行走。他们的人生和命运,是一道绷紧的琴弦,从未弹奏出过完整的旋律,如果找不到他们的声音戛然而止的原因,作家的书写,读者的记忆,都将陷于荒凉的无用之地。

关心底层社会,是一个作家的良心所在


王兆军长篇新作【蚂蚱】读书分享会成功举办


名家推荐

孟繁华 :【蚂蚱】是王兆军继【把兄弟】之后,积十年之功创作的又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蚂蚱庙作为具体的场域,通过众多的人物和事件,讲述了黄淮地区半个世纪的历史。它是民俗志、地方志,更是半个世纪中国社会历史变迁、风云际会的缩影。在大变革的时代,国族风雨飘摇、百废待兴;新的势力蓄势待发,如箭离弦。因此,这是一部具体、形象的乡村生活史,百态人性的博物志,是一部既好看又有深度的雅俗共赏的小说。

夏立君 :以小切口看见世界,自深渊看见光。【蚂蚱】,一部一生底层历练的会心之作,一部可达悟道之境的力作!

邢斌 :【蚂蚱】是一面镜子。我站在这面镜子前,看到了自己的懦弱和渺小。

编辑推荐

【蚂蚱】是二十世纪上半叶鲁南地区乡村社会微观历史的再现,以今天的视角重现昨日乡村人物的精彩,有【清明上河图】的意趣,更有蒲松龄聊斋文化的况味。曾经的蚂蚱庙村,是一个农业社会的缩影,人们守着土地苦熬岁月,豪杰如流星转瞬即逝,知识阶层混沌笼统,村民卑微如草芥。在天灾人祸一轮一轮的冲击下,人性的善恶、生命的挣扎令人叹息。【蚂蚱】切开了那个时代中国乡村社会的真正内核。

作者简介

王兆军 ,山东临沂人,曾任【报告文学】编辑部主任,中国新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有长篇小说乡下人三部曲【白蜡烛】【青桐树】【红地毯】;散文集【皱纹里的声音】;长篇纪实文学【问故乡】及随笔集数部。作品【拂晓前的葬礼】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原野在呼唤】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长篇小说【把兄弟】获【亚洲周刊】2013年度十大华语小说优秀奖。

稿件初审:周 贝

稿件复审:张 一

稿件终审:王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