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豆瓣9.7分,这本大哲学家写的哲学史,一生至少要读一次

2024-03-29文化

说起哲学史,许多人首先会想到它的开山之作,那就是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而小北则要向你推荐另一位德国天才哲学家谢林的【近代哲学史】,它的豆瓣评分高达9.7分。

741位豆瓣网友共同给出了9.7的高分

只要对哲学史略微了解的人,都能从中感受到谢林既清晰又流畅、既分析又思辨的哲学的魅力,北大杨立华教授曾盛赞此书「每次读来都觉得兴奋得有点头皮发麻」。

杨立华教授分享【近代哲学史】阅读感受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谢林当做黑格尔的陪衬,事实上,在图宾根大学求学时期,谢林就被同窗的黑格尔崇拜,二人还共同为法国大革命而欢呼。

谢林和黑格尔

谢林在年轻时就展现出非凡的哲学才华,23岁时即因歌德举荐成为耶拿大学的教授,他的哲学思想独到深刻并且影响深远。

这份「天才」在这部哲学史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它不像我们寻常看到的哲学史那般照本宣科,而总是一针见血地从哲学家的核心思想和关键命题出发,揭示出思想本身的内在逻辑和演进过程,整个阅读过程不算十分轻松,但却如同庖丁解牛一般畅快。

哲学初学者更不容错过

娓娓道来

哲学爱好者往往从康德开始就看不太懂,继而对哲学失去信心和兴趣。不过,作为「德古四大家」(德国古典哲学)的另一位,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并不算高,因为在谢林看来,对于纠正哲学初学者的谬误,哲学史正是最好的最温和的方式。

在这里,谢林从笛卡尔说起,一开始就质疑了「我思故我在」。不过,不是像许多人质疑「因为我思考所以我存在(肉身存在)」那样,因为这种说法本身是对笛卡尔的误解。笛卡尔的意思不过是,我思考所以我以某种方式存在着。

谢林针锋相对,提出按照笛卡尔的思路,是不是也能够说,「事物被思故事物在」,因为如果事物绝对不存在,也就无法被我思。进而,谢林道出了笛卡尔的想法,其实笛卡尔并不关心「我思」的那些东西是不是独立于「我思」。

也因此,笛卡尔本来可能走向彻底的唯心主义,即事物仅仅在我们之内而非客观存在,但是他退缩了,并且为了保障关于外物的表象是真的, 他只能把上帝拉过来帮忙

缸中之脑(Brain in a Vat)的思想实验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笛卡尔的怀疑,它挑战了我们对现实的基本假设。

也正是在这里,谢林指出了近代哲学上至关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谢林指出,笛卡尔的错误就在于,他从「如果上帝存在着,那么他是一种必然的存在」直接推导出「上帝存在着」。

他从「我思故我在」走向了精神和身体的绝对对立,为了解释现实中物质和精神的统一,又只能借助上帝—— 上帝制造了对应的运动 。谢林认为,他过于强调对「我」而言第一位的东西,于是忽视了背后的本原,忽视了对那个「必然的存在」的探求。

后来的斯宾诺莎正是从这个「必然的存在」出发,把它当做存在的普遍主体,思维和广延就是这个实体的存在形式,也就是说笛卡尔认为思维在上帝之外,而斯宾诺莎认为上帝本身就是无限思维、无限广延,每一个物都表现出了上帝的直接本质。

斯宾诺莎认为,宇宙中只存在一个实体,它有无限多的属性,但人类只能认识其中的两个:思想和广延,个别事物都是实体属性的特定表现方式。

在笛卡尔那里,思维和广延(精神和物质)的契合需要上帝做中介,而斯宾诺莎这里,因为思维和广延(精神和物质)都是「上帝」的属性,所以根源上就是统一的。谢林对斯宾诺莎的不足有深刻的把握,他看见斯宾诺莎设置思维和广延这两个属性,只是诉诸经验而已。

图为斯宾诺莎雕刻和斯宾诺莎在海牙时的住处。雕刻中的拉丁文为「一个犹太人,一个无神论者」,同时代人常称斯宾诺莎为「无神论者」,尽管斯宾诺莎从未在自己作品中怀疑上帝的存在。

那么,斯宾诺莎有什么独到之处,以致于黑格尔都说「要开始研究哲学,要必须首先做一个斯宾诺莎主义者」。谢林有条不紊地剖析到,斯宾诺莎的这个体系具有着诸多发展可能,比如实体如何派生出事物,比如思维和广延的对立统一等等。

而这正是后来哲学发展的突破口,对于近代哲学史的环环相扣,谢林正是这样用哲学和历史的慧眼,带领我们看见哲学家面临的困境、还有他们的理论进路,以及因为各种原因而导致的不足。

还没有看过这么「过瘾」的哲学史

一针见血

在【近代哲学史】中,谢林以其深邃的见解和敏锐的批判精神,探索哲学家思想的起源、发展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冲突,他不仅善于清晰呈现哲学思想的演变脉络,还不时地提出针对理论的透彻见解。

例如康德主张在人们想要认识什么东西之前,必须对我们的认识能力进行审查,即对人类理性进行批判,而谢林则指出,批判理性的依然是理性,「对于认识的认识仍然也是一种认识」,这就仿佛自己抓着头发上天。

康德和初版的【纯粹理性批判】,「纯粹理性」是指独立于一切经验的理性,「批判」是指对纯粹理性进行考察。

他对康德「自在之物」的批判也是如此,康德认为人只能认识物呈现出来的表象,至于物本身(自在之物)我们无从认识,这听起来不无道理。谢林则指出「自在之物」太过于正确,以至于不可能坚持下去,何况 没有主体又何来物,从来都是主体把客体当成物 ,那么去掉这个「自在之物」也无妨——于是后来的费希特直截了当地宣称:每一个人的自我,是唯一的实体。

此外,谢林不仅以其非凡的洞察力穿透表象,还用简洁、深刻、锋利的语言加以表达,而这在北大哲学系先刚教授的翻译中得到了很好的保留,使得这场思想盛宴的内容和形式得以有机结合。

例如,谢林对贝克莱主观唯心主义的批判极富创意,他将贝克莱的理论比作外科医生采取截肢的极端方法来解决患者的肢体疼痛,直观而生动地揭示了贝克莱理论的极端性和逃避的态度。

每当主观唯心论与科学发生矛盾时,贝克莱就搬出上帝。

对于黑格尔,谢林几乎不掩其批判的锋芒,直言黑格尔喜欢以模糊的方式进行表述,将平淡无奇的东西包装成非同寻常,这样的直接而尖锐的批评,不仅显现了谢林对哲学清晰度的追求,也展示了他坚持真理的态度。

在讨论莱布尼茨时,他认为单子论不过是思想游戏,他用着自信和笃定的语气说道,「他(莱布尼茨)绞尽脑汁想出这个东西,也许只是为了勉为其难与斯宾诺莎主义相抗衡,仿佛这样就可以消除世人对斯宾诺莎主义的担忧」。

又如,他在讨论康德思想时「语出惊人」,「如果只是为了反驳休谟的怀疑,康德用得着祭出【纯粹理性批判】这个大杀器吗」,并直言「休谟的那个怀疑本身就能够通过单纯的经验而被反驳」。

诸如此类都不是寻常哲学史所常见,这样的写作既反映了哲学的深邃,又体现了文学的魅力,既保持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艺术的美感,为我们提供了一次穿越哲学历史的精彩旅程。

哲学里从来不缺乏人生智慧

发人深省

正如康德尽管在艺术修养上不甚丰富,但却能够凭借思辨的力量,构建出一套深邃的美学体系。谢林在【近代哲学史】的中,虽然主要是在讲述哲学的历史和征程,却不时吐露出深刻的人生智慧。

这不仅展现了谢林作为一位大哲学家对于哲学史的深入理解和精湛的叙述能力,更重要的是,他能够透过对前人思想的解读和批判,洞察到人生与存在的更广阔意义。

这样的金句在书中举目可见,例如他对历史的局限有着深刻的洞察,对于哲学无法超越时代的局限,他指出「在这个时代里,人们看起来能做的事情,就是不断地用一个新的、更大的误解来纠正之前的误解」。

他对于斯宾诺莎主义的推崇,可以视为对「月亮和六便士」之问的回答,即「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之中,至少应当有那么一段时间曾经陷入到斯宾诺莎主义的深渊里面,否则的话,他是没有希望在哲学里面达到真相和完满的」。

他对于哲学的命运和人性的怠惰,有着清晰而不游移的认知,「广大民众的最终目的,无非就是从他们的立场出发,同时又不必拘泥于这个立场,仅仅通过一些合理的言论或讨论来解释哲学的那些伟大对象」。

当他把对哲学概念的批判转向社会,注意到随处可见的自相矛盾,「一个鼓吹所谓独立思考的时代开始了,然而‘独立思考’看起来只不过是一个重复啰嗦的说法,因为不言而喻,每一个思考者都必须独立思考,没有谁能够代替别人去思考,正如没有谁能够代替别人去睡觉或消化食物一样」。

通过谢林的文字,历史上的哲学思想不再遥远和抽象,而是与我们的现实生活不无关联,对我们的思考方式、价值观念乃至生活选择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

那些超越纯粹学术讨论的深刻见解,使得这本书成为了一本能够启迪心智、丰富灵魂的读物,为所有渴望深入理解人生意义的读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关于西方近代哲学你了解多少?

在留言区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2位优秀留言读者将获赠这本畅销经典

近代哲学史

【德】谢林 著,先刚 译

京东5折活动进行中,¥39即可拥有


-End-

观点资料参考:【近代哲学史】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件:[email protected]


让大哲学家给你讲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