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一代才女冯沅君

2024-01-27文化

高夙胜

她出身名门,与大哥冯友兰、二哥冯景兰,堪称「一门三杰」。她才华横溢,既是名垂史册的中国新女性作家,又是学林仰重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开拓者;既在中国文学史、诗歌史、戏剧史的编写上占有重要地位,又在中国教育事业上功勋卓著。她与学者陆侃如的结合,被称作是一部充满「爱、自由和美」的奇特罗曼史。她,就是一代才女冯沅君。

冯沅君(1900-1974)作为当代杰出的女学者、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可谓20世纪中国的一个奇迹。这位倾一生心血致力于我国古典文学教育事业的文化名人,曾以「淦女士」的笔名发表小说,在社会上影响颇大,是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新文坛上与苏雪林、庐隐、冰心等齐名的富有才华、独具风格的才女作家,是当代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开拓者。

冯沅君与陆侃如(1903-1978)的结合,可以说既是感情的结合,也是学术的结合。他们从20世纪20年代末结为伉俪,合著【中国诗史】【中国文学史简编】等巨著,一起远渡重洋留学法国,一起经受战乱年代颠沛流离的苦难辛酸,又一起于1947年盛夏来到海滨城市青岛,任教于山东大学。

冯沅君与陆侃如都是国家一级教授,都被任命为山东大学副校长,冯沅君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陆侃如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1953年、1956年,夫妇两人先后加入九三学社。他们在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和研究中,不仅多有建树,更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人才。

才华初绽名满京华

冯沅君原名恭兰,后改为淑兰,笔名淦女士、漱峦、沅君等,1900年9月4日出生于河南省唐河县祁仪镇一个颇为富有的封建官宦之家。1917年,冯沅君考入北京女子师范学校(1919年更名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成了中国第一批女大学生之一。

五四运动席卷中国,北京女高师的学生积极响应,投身到波澜壮阔的爱国斗争之中。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唤醒了一代有头脑、有作为的男女青年。

冯沅君,这个内心一直向往着自由与解放的青年女性,受到了伟大运动的感召,勇敢地拿起了笔,将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改编成古装话剧,并亲自登台,主动扮演了剧中众矢之的的封建专制家长的典型人物焦母。女大学生登台演戏在北京是头一遭,故而轰动了整个北京城。演出获得了意外的成功,连演3天,第一天满座,第二天以后就连窗户外面也挤满了人,盛况空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还组织师生们一起前往观看,李大钊偕妻女前去助威,鲁迅和川岛亦都来看过戏。

【孔雀东南飞】的演出,使冯沅君成为引人注目的人物,有人写文章说她此时「名满京华」。

1922年夏天,冯沅君在北京女高师毕业后,随即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国立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做研究生,研习中国古典文学。这样,她在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才,应国家需要」为宗旨的中国最高学府,开始了向往已久的大学研究生生活。她是北大国学门唯一一名女研究生,也是北大乃至全国第一名女研究生。

在北大就读期间,冯沅君以「淦女士」的笔名,在上海创造社的刊物【创造周报】上发表了以【卷葹】为名的系列小说。她以自由恋爱与封建包办婚姻相冲突为主题,从1923年秋天开始,接连写了【隔绝】【隔绝之后】【旅行】【慈母】4篇小说。这4篇小说虽然各自独立成篇,但其内容、思想彼此息息相通。

冯沅君笔下反抗旧礼教、大胆叛逆的知识女性形象,深深地感染和打动了一代读者。它向读者展现了许多充满生气的青年男女,给20世纪20年代中国新文坛带来了清新、绮丽的氛围,因而引起了广大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感情的共鸣,在社会上影响甚大。于是,为爱而写作的「淦女士」一时成为文坛引人注目的风云人物。

冯沅君文笔犀利,她向旧社会、旧礼教挑战的勇敢精神和争取恋爱自由的大胆行动,深得鲁迅的赏识。后来,鲁迅在编【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时,就选了她的【旅行】【慈母】两篇小说,并给予了肯定的评价。

1924年冬,孙伏园得到鲁迅的支持,在北京创办了【语丝】周刊。鲁迅当时是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的学术委员,对冯沅君自然是十分熟悉的,因此,她被聘为【语丝】的特邀撰稿人。

冯沅君从【创造周报】转向【语丝】之后,受到【语丝】「任意而谈,无所顾忌」地面对现实、针砭时弊的办刊方针的影响,她的视线从单一的恋爱自由扫向了更广阔的社会生活,文笔有了变化,笔名也由「淦女士」改为「沅君」。于是,她便在【语丝】上连续发表了若干篇小说、杂感或考证文章。其中有短篇小说,即后来收进【劫灰】里的【劫灰】【贞妇】【缘法】3篇。她的杂文,短小精悍,立意鲜明,语言犀利,表现出一个追求博爱思想的女作家对现实不满的愤世嫉俗的态度,从而一时轰动了北京新闻界,更轰动了文坛。

可以说,冯沅君在文学创作上的独特才能和惊人魅力,主要是靠她的【卷葹】【春痕】两部小说集及10多篇中、短篇小说展现出来的,因此她在深受读者赞赏的20世纪20年代中国新文学中占有了一席之地,进入了与苏雪林、庐隐、冰心、谢冰莹等齐名的知名女作家的行列。

1925年夏,冯沅君从北京大学研究所毕业,经曾经的女高师老师的介绍,去了位于南京的金陵大学任教,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半个世纪的大学教学生涯。次年,她返回北京,一面在中法大学授课,一面在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做古典文学的研究工作。在该所的国学门月刊上,她连续发表了【读〈笔生花〉杂记】【楚辞的祖祢与后裔】【南宋词人小记二则】等一批考证文章,再加上她用「漱峦」的笔名发表的两则唐河民间故事,在【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月刊】的作者群中,冯沅君是发表文章最多的一位。

珠联璧合比翼双飞

冯沅君和陆侃如的恋爱,是从1926年秋天开始的。

陆侃如生于1903年11月,江苏海门人,他比冯沅君小3岁,1924年夏天从北京大学国文系毕业后,随即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他英俊潇洒,才华横溢,在北大上学时就出版了【屈原评传】【宋玉评传】,在学术界颇引人注目。他除了研究【楚辞】,还协助梁启超校注【〈桃花扇〉传奇】。

当时,冯沅君已是文坛享有盛名的女作家,自然赢得了陆侃如的爱慕。由于业务上的相近,他与冯沅君有了接触的机会。这位风度翩翩的江南才子,自然深得冯沅君的好感。他们相识之后,就开始了频繁的往来、交谈、通信。这一段爱情生活的历程,约略地烙印在了冯沅君于1927年写的、由50封书信组成的中篇小说集【春痕】中。

1927年秋,冯沅君到了位于上海的国立暨南大学、中国公学大学部任教。不久,研究生毕业的陆侃如也应邀到了上海,在暨南大学、中国公学大学部、复旦大学任教。此时,两人既是恋人又是同事,因而开始了学术事业上的合作,共同研究诗词、元曲等,共同撰写【中国诗史】。

1929年1月24日,冯沅君与陆侃如在上海一个喜气洋洋的吉日里举行了结婚仪式,永结百年之好。

1931年,冯沅君和陆侃如终于结出了第一个合著的学术研究成果——【中国诗史】,这是继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之后的又一部具有开拓意义的中国诗歌史方面的专著,被鲁迅指定为重要的参考文献,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直到今天,这部放射着耀目光彩的【中国诗史】,仍然是一部权威的诗歌史专著。

1932年,他们夫妇又合著了【中国文学史简编】,由上海大江书铺出版,被列为「大江百科文库」之一。此书是一部全面系统地叙述中国文学发展史的专著,是一部难得的佳作。此书多次再版,并译成多种文字向国外发行,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930年秋天,冯沅君只身应聘回到了自己的母校——北京大学国文系任教。北京大学是全国名牌大学,等级森严,以往没有女教师登过讲坛,而年仅30岁的小脚女人冯沅君却开此先河,登上了北大讲坛给大学生授课。她讲得充实而严谨,令人肃然起敬,从而站稳了大学的讲台,成为当时中国屈指可数的大学女教授之一。正是由于这种强烈的事业心,她和陆侃如节衣缩食,把工资和稿费节省起来,计划凑足1万银圆后,一道去法国留学。

1932年夏天,冯沅君夫妇从上海乘坐「达特安」号邮船离沪赴法国留学。抵巴黎后,他们一起考进举世闻名的巴黎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班。他们到法国是自费留学,没有足够的资金,也没有显赫的靠山,因而过着清贫而紧张的生活。他们用3年的时间学完了全部课程,并通过了严格的答辩,以最优异的成绩取得了文学博士学位。冯沅君成为巴黎大学文学院第一位女博士。

冯沅君夫妇留法期间,参加了法国著名作家巴比塞组织的「反战反法西斯同盟」的活动,这个同盟下设中国留学生支部,参加的人中,除了冯沅君夫妇,还有著名诗人戴望舒、李健吾等人。他们在巴黎创办了一张油印小报,由冯沅君夫妇负责编辑。夫妻两人为世界反法西斯的伟大事业尽其所能,贡献了一份力量。

颠沛流离执着奋进

1935年夏,冯沅君夫妇满怀海外学子学成归来报效祖国的希冀,乘坐中国邮船回到了阔别3年的故国。回国后,陆侃如去了位于北平的燕京大学任教,冯沅君则应聘到了位于天津的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教书。

这两年间,冯沅君夫妇对古籍文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在课余之暇经常去琉璃厂闲逛,在北平这条古老的文化街上,见到中意的古书、古玩,便买回家赏玩,常常把每月的工资花得精光,几乎成了收藏家。

冯沅君夫妇在琉璃厂搜得的古籍中,有一部是世所罕见的【汇纂元谱南曲九宫正始】,于是他们合作完成了这部南戏曲文资料的辑遗工作,编成了【南戏拾遗】一书,作为【燕京学报】专号出版。

正是这个偶然的机缘,使冯沅君的学术研究兴趣由诗文词曲转移到古代戏剧上。她开始了对古剧的探讨、研究,于1936年发表了著名的【古剧四考】【元杂剧和明清小说中的几种称谓】等论文。

1937年「七七」卢沟桥的炮声,中断了冯沅君夫妇象牙塔般的书斋生涯,随之流离颠沛的生活便开始了。次年春,冯沅君夫妇离开沦陷的北平,迁到上海小住,后又取道香港、越南河内,改乘滇越铁路的火车转至昆明。由于战云密布,局势紧张,陆侃如应聘去了位于广州的中山大学任教,冯沅君便随之来到广州。不久,广州失守,他们又随中山大学师生沿西江迁到粤西的罗定县。

1939年初,冯沅君应武汉大学之聘,独自经昆明、成都,到了峨眉山下的嘉定县。同年,中山大学由粤西罗定迁到云南澄江县。冯沅君暑期到澄江与陆侃如团聚,其间听说嘉定遭到日本飞机的大轰炸,料武汉大学难以继续上课,于是她便应聘留在了中山大学。1940年秋,他们夫妇又随中山大学迁到粤北的坪石镇(今属韶关市乐昌市)。

1942年夏,冯沅君夫妇毅然再度入川,投身到设在三台县的国立东北大学任教。

在四川三台期间,冯沅君夫妇积极投入到爱国抗战文艺活动中。他们受著名作家、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务理事兼总务部主任老舍的委托,组织在东北大学任教的文化名人姚雪垠、董每戡、丁易、赵纪彬、杨向奎等,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川北分会,赵纪彬任主席,冯沅君任副主席,会址就设在三台东门内陈家巷里的冯、陆住宅内。于是,他们经常在冯、陆寓所聚会,研究抗敌宣传,救济进步学生,组织演剧活动等。

1943年「三八」节,冯沅君在三台妇女大会上,作了题为【妇女与文学】的长篇演说,生动地介绍了爱国女诗人许穆夫人、蔡文姬、李清照等人的不朽事迹,激发了与会千余女青年的爱国热情。

在颠沛流离、艰难困苦的恶劣环境中,冯沅君以惊人的毅力,先后完成了两组颇有价值的学术论文:一组是收进【古剧说汇】中的几篇文章,如【南戏拾遗补】【〈金瓶梅词话〉中的文学史料】【孤本元明杂剧钞本题记】【金院本补说】【古剧四考跋】【〈天宝遗事〉辑本题记】等;一组是论古优的3篇文章,即【古优解】【汉赋与古优】【古优解补正】。这些论文都是冯沅君独自在学术上作出的重要贡献。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不久,冯沅君夫妇随东北大学复校抵达沈阳,1947年夏应聘到位于青岛的山东大学任教。就在忙于教书、理家的间隙之中,她继续进行古剧的研究,一鼓作气写出了【元杂剧中的〈东墙记〉】【记侯正卿】【唐传奇作者身份的估计】等文。

在此期间,冯沅君还写了许多学术文章收入【古剧说汇】。该文集是继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之后,中国戏曲史上又一部辉煌巨著。她的研究成果,解决了宋元戏曲的形成、创作和演出中的许多具体问题,对进一步研究中国戏曲史有着重大的参考价值。

冯沅君在进行古剧研究的同时,还译出了【法国歌曲的价值及其发展】【法国新文学】【人民颂】【我曾漫步】【双牛吟】【工人歌】等数十篇(首)法国文艺作品。

报效祖国奉献无悔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冯沅君与全校师生一样积极地投入到新中国的教育事业之中。

1953年、1956年,陆侃如、冯沅君夫妇先后加入了九三学社,并积极参加九三学社青岛支社的活动。1956年,冯沅君被评为一级教授。她还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山东省人民政府委员,山东省妇联副主席,山东省文联副主席;1963年12月被国务院任命为山东大学副校长。

建国初期,冯沅君受教育部的委托,同游国恩、刘大杰、王起等教授合编了【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为全国高等院校文科的中国文学史课提供了讲授的依据。后她又与北京大学教授林庚共同主编了【中国历代诗歌选】,这部在全国影响颇大的著作,选注了1000首历代脍炙人口的诗歌,为全国的大学中文系提供了一部完整的教材。

20世纪50年代,冯沅君在学术上的重要贡献,自然是她与陆侃如共同修订的【中国诗史】。之后,他们修订的【中国文学史简编】,由外文出版社翻译成英、捷克、俄、罗马尼亚等文本出版,向国外发行。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前几年,冯沅君心情开朗,文思活跃,写了大量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如【〈季布骂阵〉词文补校】【试论〈红楼梦〉的人物塑造】【关于元曲家的两个问题】【王实甫生平的探索】【〈三国演义〉刍论】【古典戏曲中浪漫主义初探】【陆游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怎样看待〈窦娥冤〉及其改编本】【怎样看待〈一捧雪〉】等等。冯沅君这些年的作品可真够多的,可以称得上是丰收之期了。

冯沅君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按国家规定,每月都有车马补助费,供她去外地视察所需,可是她从不领取,有关部门发下来,她都原封不动地交回去。

冯沅君是国家一级教授,又是大学副校长,尽管学校规定,她外出坐车不必经过主管部门,直接打电话要就行,然而她从来都不使用这个权利。

冯沅君是位有学识、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她对学生关心备至,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了教学上。

由于长期的艰苦生活和过度的劳累,冯沅君患了直肠癌,住进了医院。临危时,她神志已不大清醒,还时时挂念着给学生讲古典文学。后来,听陆侃如说,冯沅君常常要护士、大夫扶她到病房隔壁去,因为那里有一间护士办公室,她误以为是学校的教室,所以,她一走进去,便坐下来大声讲课。这种下意识的行为,使在场的人无不感到惊讶,也非常感动,不少人流下了热泪。

1974年6月17日,冯沅君被病魔夺去了宝贵的生命,她从此带走了74年的痛苦与欢乐、奋斗与追求。

为了安慰冯沅君的在天之灵,卧病在床的陆侃如打算整理出版冯沅君生前的著作。但是,仅仅过了4年多,陆侃如也与世长辞了。

冯沅君和陆侃如没有子女,生前曾立下遗嘱,把他们数十年的积蓄6万余元人民币及两万余册珍贵的藏书,捐赠给山东大学,款项作为古典文学研究的优秀成果的奖励基金。

冯、陆二位教授生活极为俭朴,这是山大师生所共知的。人们经常看到陆侃如到职工食堂买饭,而当时学校食堂最好的菜也不过二角钱,他们老两口的伙食,通常只是极为平常的一菜一汤。那时的6万元人民币,是一个巨大的数字,那笔存款无疑是他们夫妇的稿费和工资了。这件事足以反映出他们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他们不愧是值得人们尊敬的学者和导师。

1980年,冯沅君辛勤培养的学生、在山东大学中文系任教的袁世硕整理了冯沅君的文稿,编辑出版了【冯沅君古典文学论文集】;3年后,他又与亦在山东大学中文系任教的夫人严蓉仙合编出版了【冯沅君创作译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