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辛弃疾最经典的一首词,气象壮阔,被称作「词中魁首」

2023-12-07文化

公元1174年(宋孝宗淳熙元年),辛弃疾将任东安抚司参议官。

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任了一介小官,一次,他登上建康的赏心亭,极目远望祖国的山川风物,百感交集,更加痛惜自己满怀壮志而老大无成,于是写下一首【水龙吟】词。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宋代〕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空荡的秋空虽火红似火,可是我心中却千里冷落凄凉,冷清的江水只能伴随着天空流去,何处会是尽头,这秋天无边无际。

无奈的眺望远处的山岭,为何,报国又比登天难,为何,国家又如此腐败,只能怪人间正道是沧桑。

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难道说,这王朝只剩下花天酒地了吗?

斜下的太阳照着这亭子,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伴着它那凄惨绝望声从天空划过,或许是映照着我这流落江南思乡游子。

我看着这宝刀,却不曾沾染着敌人的鲜血,我狠狠地把亭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天下知我者,还能有谁呢?

我可不会像张翰那样,为家乡之景而归。那刘备天下为怀,斥责许汜,辞气激扬,令人佩服。

只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时间如白驹过隙!连一拭英雄泪的红巾翠袖也无人唤取了。

上片大段是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

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江景。

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意思说,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

「楚天」的「楚」,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

「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也就是苏轼【念奴娇】词中「大江东去」的大江。

「千里清秋」 和「秋无际」,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

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意思说,放眼望去,远山千姿百态,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可是这些都只能引起我对丧失国土的忧愁和愤恨。

「玉簪螺髻」一句中的「玉簪」,是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螺髻」,指古代妇女一种螺旋形发髻。

韩愈有「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的诗句(篸即簪)。

「遥岑」,即远山,指长江以北沦陷区的山,所以说它「献愁供恨」。

这里,作者一方面极写远 山的美丽——远山愈美,它引起作者的愁和恨,也就愈加深重;另一方面又采取了移情及物的手法,写远山「献愁供恨」。

实际上是作者自己看见沦陷区的山,想到沦陷的父老姊妹而痛苦发愁。但是作者不肯直写,偏要说山向人献愁供恨。

山本来是无情之物,连山也懂得献愁供恨,人的愁恨就可想而知了。

这样写,意思就深入一层。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

作者接着写道:「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沦陷的故乡的思念。

他看着腰间佩带的不能用来杀敌卫国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

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 但同时也是喻情。

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二字,含有比喻南宋朝廷日薄西山、国势危殆的意思。「断鸿」,是失群的孤雁。

辛弃疾用这一自然景物来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游子」,是辛弃疾直指自己。 一般地说,凡是远游的人都可称为游子,辛弃疾是从山东来到江南的,当然是游子了。

如果说上面「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是写景寓情的话,那么「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就是直抒胸臆了。

「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空有沙场杀敌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无限感慨呀!

「栏干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徒有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而又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下片十一句,分四层意思:「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

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

「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这也是用了一个典故。

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

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

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

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

作者登临远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止一人呢?

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作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

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今日怅恨忧惧的。

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

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

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

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

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

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该词是辛词名作之一,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全词通过写景和联想抒写了作者恢复中原国土,统一祖国的抱负和愿望无法实现的失意的感慨,深刻揭示了英雄志士有志难酬、报国无门、抑郁悲愤的苦闷心情,极大地表现了词人诚挚无私的爱国情怀。

这首词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作于南归后的第十二年,辛弃疾曾多次向朝廷提出很多有见识的建议,但均未被采纳。

郁郁不得志的词人登上赏心亭,不禁百感交集,于是写下了这首【水龙吟】,倾吐英雄失志的抑郁悲愤之情。

上阕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

「落日楼头」以下,表现词人如离群孤雁、像弃置的宝刀难抑胸中郁闷。

下阕用三个典故对于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从而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叹惜流年如水,壮志成灰。最后流下英雄热泪。

这是稼轩早期词中最负盛名的一篇,艺术上也渐趋成熟境界:豪而不放,壮中见悲,力主沉郁顿挫。

上片以山水起势,雄浑而不失清丽。「献愁供恨」用倒卷之笔,迫近题旨。以下七个短句,一气呵成。

落日断鸿,把看吴钩,拍遍栏杆,在阔大苍凉的背景上,凸现出一个孤寂的爱国者的形象。

下片抒怀,写其壮志难酬之悲。不用直笔,连用三个故实,或反用,或正取,或半句缩住,以一波三折、一唱三叹手腕出之。

结尾处叹无人唤取红巾「搵英雄泪」,遥应上片「无人会,登临意」,抒慷慨呜咽之情,也别具深婉之致。

这首词语言精辟、音律顿挫,意蕴厚重深沉,格局高大宽宏,悲壮中满是铿锵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