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以讹传讹的俗语2

2024-04-11文化

有一个常见的俗语叫」无奸不商「,好像商人都姓奸,女字旁一个干,因而我们常听到对那些不法商贩的称呼就是奸商。

」奸商「这个词可能就是来自于这个」无奸不商「。但其实这个是以讹传讹,同音字搞的鬼,最早这个」奸「应该是上小下大的那个尖,也就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尖。

它来自于生活,古时卖米的老板,给顾客盛米,会用到那个斗,就是一个四四方方木头做的口大底小的容器。

斗是个计量单位,又是一个星宿名。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多收了三五斗】。斗是二十八星宿之一,有个词叫气冲牛斗。

我们常听到考古里讲,这个墓葬是覆斗型的封土,就是上面的土堆看着像一个倒扣的斗,这通常表明墓主人的身份地位很高。当然,墓里石窟里也有覆斗型的天花板上。

斗后来引申到建筑上,就是我们常听到的斗拱。拱是长条形的木头构件,可以向外伸展;斗则是四四方方的构件,放在中心位置,看着就像盛米的斗。

卖米的时候,斗里面的米盛满了,上面还会加一些米,因而看着米堆尖尖的,就像东洋的富士山一样。

这就是老板会做生意,是他让利的一种体现,这个好处就是会有回头客。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习惯,变成」无尖不商「。

古往今来,都是一样的,你现在去买菜买肉,商贩也会给你让利。比如说买了一把菜,称了之后是三块一,这零头一般都会给你抹掉,给三块钱就行了。

买肉,如果是十一块八,那他就不会抹,而是会再给你切一小块,凑成十二块,一般加上后都超过十二块的钱,这叫凑整。

虽然现在手机扫码支付,不管多少钱,都可以很方便地结账,但是这个抹抹零头、凑个整数的习惯,大家一时半会还没有转变过来。

在过去,没有电子秤的时代,就用秤来称东西,一般会把菜、肉要放在一个铝制的盘子里,或是挂在钩子上,另一头是秤砣,那个商贩一手提着秤头中间的绳子,一手来回扒拉那个秤砣的位置。

一般情况下,他不会让两边持平,而是要稍微压点秤,这样显得秤砣那边的秤杆高高地翘起,实际重量肯定比秤砣的位置稍微多一点点。这其实也是一种让利,让你觉得买卖人比较厚道,下次还在他这里买。

毕竟奸商是老鼠屎,那一小撮不良商贩并不能代表绝大多数,大部分人养家糊口,不会做这没良心的事情。

我们自古是一个农业社会,重农轻商,历代统治阶级又不断打压商人,最有名的就是朱洪武整死当时的首富沈万三。

所谓的士农工商,商排在最后一位。古代很多人对于商人的态度就是羡慕嫉妒恨,看他们不事生产,挣的还多,纯粹是大自然和社会的搬运工,就挣中间的差价,还能赚得钵满盆满。

因而,本来是好话的「无尖不商」就变成了偷机倒把的带有贬义的「无奸不商」。

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这句话听着有些壮士断腕的气魄,还有些不惜一切代价,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狠劲。

但孩子是父母的亲骨肉,谁舍得把自己的孩子扔出去当诱饵喂狼。

原来狼生性狡猾多疑,我们都学过的课文里面,就有「目似瞑,意暇甚」的话。你不丢个诱饵它是不会上当的,当然不是丢孩子,而是丢我们穿的鞋子,这个东西至少每个人都有一双,除非他是光脚来打狼。

从北到南,在我国的很多方言中,都把鞋子叫孩子,或是说把鞋叫hai。其中陕西话这个鞋字发二声,四川话里发三声,广东话里也是发类似普通话三声(haai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