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馆阁体是不是书法?书法狭义化,影响未来发展

2024-07-22文化

馆阁体是中国书法史上一类楷书的统称,源于明成祖朱棣的个人喜好,明成祖非常喜欢沈度的书法,赞之为「我朝王羲之」,导致朝野效仿,终发展成为一种标准体,主要用于官场行文使用,称为「台阁体」。

台阁本指尚书,后引申为官府之意,至清朝改称馆阁体,成为官文的主要书体形式,主要特点是乌黑、方正、均等、光洁等,就是一种手写印刷体。

究其来源,馆阁体也并非完全源自明朝,在唐朝、宋朝也有类似的官方字体,只不过并没有明清那么规范,好很好的保留着艺术水准。

明清的馆阁体基本就被阉割了所有的艺术性,因为馆阁体需要表达的只是严肃和恭敬,不允许有其它情感的掺杂,所以书者的艺术情感被严重压制。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必然要在其中表达书者的情感和态度,否则还有什么艺术价值。

即便是楷书也有多种风格的出现,颜体的宽博、雄浑、朴拙与颜真卿刚正秉直的性格紧密相连,欧体的严谨、险绝也似欧阳询痴迷书法的喜好。

但是馆阁体最终演变成为官场通用体,千字一面,千人一面,毫无个人特点,可以算是楷书发展史上的最低谷。

历代对于馆阁体的评价都不高,清洪亮吉【江北诗话】一书记载:「今楷书之匀圆丰满者,谓之‘馆阁体’,类皆千手雷同。」

沈括【梦溪笔谈】亦云:「三馆楷书,不可不谓不精不丽,求其佳处,到死无一笔是也。」

即便是在馆阁体盛行的明朝,很多书家也在尝试突破馆阁体的束缚,比如文徵明、王宠、祝枝山等人都深耕古迹,脱身于馆阁之外,为明朝书法留下一抹色彩。

但是,馆阁体在书坛的影响力也不容忽视,时至今日仍然有书家热衷写馆阁体,并且将馆阁体宣扬成为楷书的最高水平,引导民众产生馆阁体崇拜。

有人吹捧就有人贬低,还有人将馆阁体直接踢出了书法的范畴,认为馆阁体艺术水平极低,已经失去了艺术性,不能算是艺术,只能算是一门技术。

艺术与技术的最大区别就是艺术需要文化、阅历的积淀,还需要雄厚的艺术素养的加持,才能够通过作品明确的表达出个人思想。

而技术只需要勤加练习,不需要任何附加条件,任何人都可以达到,就好比很多手写打印体一样,只要功夫深完全可以达到以假乱真。

技术是可以复制、重复的,而艺术是不能被复制的,即便是作者本人也难以重复,王羲之在酒醒之后重写【兰亭序】多遍未果,感叹不可再为。

虽然不应将馆阁体吹捧为楷书极则,但是将馆阁体踢出书法的观点也不可取,书法应该是极具包容的概念,不应将其狭义化。

书法本就是由实用转变成的艺术,如果还刻意将书法狭义化,那么古代很多实用性书写都将被踢出书法范畴,这显然是不可接受的。

尽管馆阁体艺术水平很低,但是在很长时间内他也统领了书坛,是书法实用性需求的必然结果,也带给人们一种严谨、规范、清秀之美,并非完全一无是处。

艺术来源自生活,是指要从生活当中发现艺术,汲取艺术营养,馆阁体同样有值得借鉴的价值,更何况很多馆阁体大师至今仍然影响很大。

书法需要包容,不能狭隘,只有崇尚多元化的发展,才能确保书法经久不衰,任何狭义化的思维,并不利于书法更纯真,反而让书法变得弱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