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青牛西度,白马东来

2024-06-17文化

青牛西度,白马东来。寺观繁兴,由此昉矣。穷山旷野,瓢笠所至,辄据有之,间出名僧,著于碑版,摩榻所及,颇资考证。

这段话有点拗口吧,所言碑版的确是记载历史的重要手段。今天我们一起去丁冲的翠云庵,穿越时空,走进那段晨钟暮鼓的时光。

山门犹在,古刹无踪。假如不是「翠云小学」几个字的掩护,这石头的门洞,砖雕的门楣恐怕早已在「破四旧」的铁锤下化为齑粉。石柱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红字依稀可见,当时空的转换,让翠云小学也成为文物,我们是不是在考量,有没有必要剥去这层石灰,露出「翠云禅庵」砖雕。

在内面,石灰剥落,露出部分砖雕,你能揣摩出砖雕图案的寓意吗?

门外是石级,掩映在蒿草丛林中,倔犟地延伸着昔日的方向。

进门一排二层楼横亘在山麓,这是拆了大佛殿盖的小学。原来学生是在大佛殿上学的,随着学生增多,分班上课已经不够用了。

老远望去,东边有一间独立小屋,墙壁内赫然镶嵌着一块黑乎乎的东西,那肯定是碑。

急忙赶过去,果然是。

石碑保存完好,字迹清晰可辨。从门楼和石碑保存情况来看,当时改造学校时,负责人的确有心了。特别是破四旧时期,许多珍贵建筑雕刻都是被石灰泥巴糊住才幸免于难。

史料记载,「翠云庵,在州南四十里,康熙戊申(1668),僧觉朗、西月建。」

用水把石碑清洗一下,字迹清晰可辨。

上面是篆体「翠云禅院碑记」,记载了翠云庵建设经过。正文有标题【翠云禅庵灯会】,以为怎么记载举办灯会?看到后面又成了「灯油会」,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灯油会」(或称人口会)是流传于民间,自发形成的一种迎神祭祀活动。它是农耕文化的产物,蕴藏着极具祖根文化价值的图腾符号,是一种原生态文化现象。原来是当地利用灯油会祭祀活动,发起募捐,众檀越集资,修建翠云庵。发起人是僧人觉朗,碑上说「觉朗规其始,西目底其成。」什么意思?就是说叫觉朗的师傅发起修庵,在另一个师傅西目手上完工,而且西目成为第一任主持。

碑文按照惯例,先要介绍环境、缘由、发起、经过、重要人物等,而且是名人撰写。此碑也是如此,首先写「桐汭多山崖,东南尤盛,奇峰耸秀,松林掩映于危岩峭壁之下,若腾空霞雾,百变而不可名状。」

然后写在这样的环境下建一庵实属养心之地,创建者觉朗出场。和信众一起,在康熙戊申年动工兴建翠云庵。以汪有敬为首的「灯油会」会员捐资助建而成,一众檀越迎请林隐慧心法师的弟子西目做主持。

关键是翠云庵两大护法是当时的名家,一个是进士吏部观政文林郎夏迪忱,另一个是甲子科乡试武举人卢徽典(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甲子科是乡试,考出来的是举人,这一年没有进士科)。

夏迪忱,字吁俊,号若斋,康熙二十年中举,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壬戌科殿试金榜,是年殿试总中179人,其名列第155名。(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他很有意思,又中举,又中进士,就是不做官。甘愿办私塾,教书育人。他读书寒暑不辍,文章醇正,郡知名士多出门下。

有一天,他私塾下班回家,途中听到一个大老爷们哭天抢地,甚是凄凉,处于好奇,他便走过去问那汉子。得知此人姓庄,因为欠债还不上(不知道是不是高利贷,或者做庄赌博),只好准备卖掉老婆抵账(这样的男人也是无语,不知道夏老师为何不问清楚缘由就倾囊相授)。他当即掏出皮夹子,把收的学费都给了姓庄的,让他还债。等到自己回到家里,老婆让他买火柴引火,他都没钱买了(归家,岁暮无以举火)。

又有一次,「有卖儿偿捕者号于野,迪忱解囊赎之。」这就不用翻译了吧,不然看不起你们的文言文阅读理解了(坏笑)。

史料评价他「其慈祥恻怛类此。」

这块碑记的作者是丁冲人董彦白,关于他的身世,无从查找,只能一笔带过。或许当地人有家谱,可以寻得一些资料。

好了,上完整版碑刻,供大家揣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