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潜口巽峰塔修缮工程报告

2024-02-03文化

文物工程「修缮报告」的编纂,近些年来益发引以为重,「报告」旨在梳理信息、鉴定法式、考证历来维修、优化保护深度等。【潜口巽峰塔修缮工程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黄山市徽州区文化旅游体育局的主持下得以完成,是安徽省内文物保护工程中的首批成果。

潜川、潜口亦名阮溪,方志述「潜万山于后」或晋「陶潜旧居」轶说而取「潜」以名。徽府六县当南宋际渐名于世,两淮用兵后政稳、民安,是时桥、塔、祠宇等建构得之营建。域内之塔多涉苏、浙艺技,摹楼阁、筑「空筒」,为其基本「形、势」。

入明以来,建塔益加离走「佛门」,表义「航标、文峰、水口、景观」一类制式。潜口巽峰塔,独矗水潴,补砂护邑,义表典型。凡七级楼阁,高二十丈,重珠结顶状。汪氏【惇本溯原谱·塔界】「广十七步二分、修十八步」云云,按【周礼·考工】「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宫中度以寻,野度以步,涂度以轨」与之契合。这里的「野」可释为室外空间,故「塔高」可依「步」为计。按此:巽峰塔高=二十丈(族谱记载)×16厘米/尺(夏),约合今32米,低实测数近一米,今塔少去「刹座」,或为所故。「塔身高」常见于自地面至顶檐或刹座为计,中唐前用底层「檐高」作设计「模数」,中唐后渐依中间层单面阔作设计「模数」。校巽峰塔高,用檐高法计,泥古中唐前制,这一「滞后」的营造现象,似与元朝社会时仍沿用「唐尺」现象有连。

巽峰塔

塔类建构常由「地宫、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景观塔多无地宫。巽峰塔直出地面,未见地宫;基深米余无「放脚」。宋【营造法式·筑基之制】有「换土基、夯土基」及「复合桩基」等类,本案制否?维修未涉,待考古资料以证。

塔室

底层启三门、主北入口;南壁供奉「龛案」,侧配小龛;蹬道西向顺时针「壁内折上」,喻「佛祖西来意」,匠心满满,一气呵成。二至四层兀突空筒结构,意不能贯!五至七层复返壁内折上并穹隆叠涩顶。查,塔壁有被堵梯道痕迹,似「两边折上」未果,原委难能厘断。留下这「一物二构」制式,其纵向刚度不匀称,抗震能力锐减,幸好皖南少震,巽峰塔得传至今,该次维修鉴于此因未作加固处理。

全塔「顺丁砖」甃砌,明风显突。外白灰,内泥浆,填心以筑,法遗唐、宋,价值弥珍。腰檐坡度近18°,折合三分「水法」,近木构飞檐之势。此在歙县长庆寺塔、祁门伟溪塔、广德天寿寺塔等腰檐中有见,是时为常见手法。这与宋【营造法式】中所谓:其副阶或缠腰并二分中举一分(坡度约30°),相去甚远,【营造法式】似专指木构之塔?若此,建筑考古学价值弥足珍贵。倚柱砖制,方形讹角,柱头用大小额枋与由额垫板一组;品字科斗栱两层,平身科两攒,转角出45°异形栱七踩,具清式先声。二层以上均不用由额、斗栱之类,手法骤简,塔壁直立,层收半个倚柱径,技取浙匠喻皓之【木经】。

塔刹式样,按等级而定。分为「佛塔、菩萨塔、和尚塔」三类。【十二因缘经】「……一、如来露盘八重已上,是佛塔,二、菩萨七盘,三、缘觉六盘,四、罗汉五盘,五、那含四盘,六、斯陀含三盘,七、须陀洹二盘,八、轮王一盘……」又【僧祇律】经,「凡僧亦起塔……总无露盘……若违之,则结罪……」,风水塔制同僧塔(和尚塔),即「唯起覆钵与宝瓶」(葫芦)而已。这类刹制为「刹座、覆钵、刹件」等物,或金属或陶制均可。其刹座随塔身、广略大于钵4~6寸。巽峰塔现「刹座」式样不适,依于现状维修,虽合常法,但对「不适」未能推敲细读。

本次维修中在刹件「宝珠」底层发现「天宫」,出佛造像一尊与铜镜、烛台等物。造像「冠毗卢、着披肩、迭迦如意姿」,摹九华「道场」地藏像制,明代遗存。竣工时原物、原样归安宝珠中,以确保维修后文物不受扰动与丢失。「天宫」常埋入塔顶层,置于塔刹中者,目前仅潜口巽峰塔、安庆振风塔两例,对认识天宫制式又有了新的例证。

塔内造像

在文物工程维修中,识别历史维修遗迹,是事关维修成败的又一关键要素。本案中方志、碑文、族谱资料,均反映出潜口巽峰塔营造至今未曾有过大修,但实物中的梯级「防滑木」(站砌砖)、五层墙体嵌碑式样等,均呈清代技法,足证后期实有过维修,对这类遗物采用「现状维修」保护,是本次维修、设计的又一亮点。


本文由 雷英 蔡鸿博 摘编自 黄山市徽州区文化旅游体育局 编著 王洪明 主编 【潜口巽峰塔修缮工程报告】 之 【序】 。

本书是安徽省第一部古塔修缮工程报告,是省内文物保护工程的首批成果。报告共分六个章节,详细记录了巽峰塔的历史沿革、价值评估、修缮方案设计、修缮工程实施及采用的相关技术,并收录有现状实测图、设计图、竣工图、施工照片、修缮前后对比照片等,以期留存尽可能完整的技术资料,为文物建筑积累一份历史档案,也为其他类似的文物保护工作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