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养子如何改写历史——读【人中吕布:中国养子文化史】

2024-01-16文化

从2019年开始,马陈兵的历史研究著述几乎「年均一部」, 2023年又出版了【人中吕布——中国养子文化史(先秦-北朝)】(北京三联书店)和【周旋变:出南朝记】(新星出版社),其学术「生产速度」让人惊叹。而当我们了解到他的「民间」研究者的身份后,更会青眼相加:他没有供职于哪家大学或哪个体制内的历史研究机构,而以自由人的身份从潮汕出发辗转于杭州、北京、重庆、武汉、江西景德镇和上海等地——自说是「游于艺、志于学」,实则四处谋生,虽无衣食之忧但仍有居所之困、流离之苦。他有着专业而深厚的史学和文学学养,兼通书画,但所做的历史研究不占用国家资源亦未得各种课题基金公帑资助,完完全全凭个人的兴趣而为学术奉献,个人经历、胸襟和抱负令人感佩。

以如此的身份和研究姿态进入史学界,「厚积」之后的喷发固然凌厉,但更有冲击力的是他选定的领域和视角。【人中吕布】延续了他一贯的研究旨趣和路径,按照作者自己在后记中所说,「本书主要的学术价值,是首次在史学界明确提出宗法与拟亲互为经纬,成为中国古代专制国家兴亡继绝延续发展的配套治理工具。其次,是按照时间轴线整理养子史料,并借助拟亲——养子这个视角或者说理论工具,对诸多历史问题、事件和人物进行系统梳理,使之更为明晰,得到更合理、更有力的解读与评价。」简言之,是以「养子」等血亲拟制为切口和脉络来观察、理解中国历史。

时至今日,在民间「养子」一词亦多有贬义,且常讳莫如深,而在近代以来的现实政商关系中,养子的身份仍然无处不在。这实际上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留给社会的政治遗产和深刻记忆,当代仍然认为非血亲关系的继承具有不正当性,非嫡亲嫡子在家族伦理关系中居次要地位。但回到家庭和家族的职能上,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认为家族「虽则包括生育的功能,但不限于生育的功能」,此「不限于」说明一方面「不论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都可以利用家族来负担」,另一方面「为了要经营这许多事业,家的结构不能限于亲子的小组合,必须加以扩大」。因此与家族扩大有关的拟制血亲被认为是一种合理合法的存在。马陈兵将视点从民间生活移向社会统治力量,注意到了当血亲缺失或者仅靠血亲无法达成家族或个人的功能和理想时,「拟亲」将会成为必要的补充被封建统治者纳入权力体系,从而为王朝赓续和社会治理发挥作用。「拟亲关系作为社会阶层的破壁剂和特殊的资源整合配置机制,对任何时代或大型社会组织来说均不可或缺。」在他看来,中国封建专制的长久生命可以从这一角度去理解,正是靠着「宗法为经、拟亲为纬」才创造了「兴亡继绝,生生不息」的历史图景。

在这个视域下,马陈兵细细查考历史人物的身世后颇有令人震惊的发现,诸多身份显赫、名头响亮、曾经改变了历史走向的人物都拥有「养子」身份。例如,秦安国君的庶子子楚在赵国当人质,吕不韦运作让子楚成为安国君正妻华阳夫人的养子,顺带着送给子楚一位已经怀上自己孩子的邯郸艳姬。后来子楚即位为王,吕不韦坐上了宰相之位,而那位邯郸艳姬生下的孩子日后统一中国,「是为秦始皇」,其「养子」身份证据确凿。东汉末年,宦官势力坐大,这些无法生育者也渴望像正常人一样拥有家庭并能传承自己的功业,收养义子干儿成了唯一的途径。中常侍曹腾的养儿名曹嵩,曹嵩和养父所积累的「社会资源和政治经验」为曹嵩的儿子曹操继承,「东汉真正的终结者,乃为宦三代——官宦的养孙」。出现在本书书名中被作为「养子」代表的吕布更为大众所熟悉,董卓吞并丁原所部,「并养其将吕布为子」;而使其中美人计的貂禅则是王允的养女。作者重点关注的北魏一朝,类似例子更不胜枚举。为了避免后宫干政,北魏实行「立子杀母」制度,皇子要交由乳母抚养,「把对母亲的情感完全投射到‘保母’身上」,每一任皇帝都是乳母的「养子」。

史学界早已注意到拟制血亲这一特殊社会现象带来的影响,但这部书中延展了对拟亲关系的考察范围,系统梳理了养子拟亲从显到隐的诸种形式和变体,包括观念形态上的「天子」「龙种」、现实操作中的收养义儿义女、赘婿和亲、联姻结义、家兵部曲、门客门生、僚属故吏、冒姓盗谱、赐姓名等等,以及宗族内部以庶代嫡、淆乱昭穆等对继嗣身份的争夺,乃至「母养」、亲属救济等特殊与不完全的拟亲形态,几乎涵盖了历史上所有非血亲但有着相似伦理功能的同类关系。书中所列举的曾经长期潜藏在幽暗处的隐秘「养子」事件浮出历史的地表,马陈兵的分析使我们相信这些并非孤立的个案,而是有着深刻历史动因的普遍性社会现象,从而看到了历史的另一幅面相。作者在据有大量史料的基础上窥见了「养子」现象前赴后继的玄机:宗法制度以家族血缘为核心,而拟亲关系既是对前者垂直关系的破坏与消解,同时也是强有力的补充与替换,这种「相反相承」的作用形成了一种稳定的结构,但背后的动力仍然是政治权力的传承和表达机制。

马陈兵的研究视野开阔、方法灵活,向不拘泥于所谓「纯」学术的路径,而善于从历史的「神经末梢」上发现问题。例如本书的开篇设置了一个问题:李世民怎么称呼隋炀帝?作者经过严谨考证后得出答案:因为隋文帝杨坚是唐高祖李渊的姨夫,李渊比隋炀帝杨广年长三岁,所以李渊是杨广的表兄,自然李世民该叫杨广表叔。这个史实由于过于生活化而让问题和答案都变得有趣。由此拓展开,作者进一步设问,李世民是否见过他这位表叔?答案是「不好说」。在正史之外,他又引来「野史」做对照:明朝成书的历史演义小说【说唐全传】里,李世民不仅认隋炀帝为干爹,而且进宫给他磕过头;无独有偶,小说中杜撰的人物靠山王杨林收养义儿十二人之后又强收了好汉秦叔宝,凑足了「十三太保」想成就霸业。「野史」当然不可靠,但马陈兵认为,「明清历史小说多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加工而成,传说中多少有史实的影子,完全空穴来风,必然传之不远」,因此「演义小说中的养子公案,包括种种场景情节,只要不拘同一主角,不难在正史中找出基本对应的原型」,这个观点将「养子」问题上升到了文化史和思想史的领域。

马陈兵自言自己的写作「都立足文史合一,进行文体与风格创新方面的积极尝试」,本书也是一个鲜明的例证。诸如「上古养子大起底」「创造秦始皇」「幸福的拖油瓶:娱乐型养子」等随笔化、口语化的叙述令人耳目一新。将枯燥的学术论述置于充满人情味的叙说中,作者的观念通过已经被审美化的历史形象而深入人心,从而提升了读者的阅读体验进而增强了对观点的理解——无论从风格还是研究视角和方法上,【人中吕布:中国养子文化史(先秦到北朝)】与马陈兵其他的作品一道,都有开学术新风的气象。

(作者系作家、文学评论家,中国社科院高级访问学者)

(马陈兵,史家、作家、书画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潮汕人。著有【提头来见:中国首级文化史】【古杀十九式:带着花椒来上朝】【潮汕往事 潮汕浪话】【人中吕布:中国养子文化史】【周旋变:出南朝记】等;在北京、杭州、广州、深圳、上海等地举办「猫民代表」「远活·无界」个人学术艺术展、插图展等,2023年受邀为上海泰艺术社区驻留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