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网络中国节·清明】

2024-04-03文化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祭祖节等

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有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两大礼俗主题

清明将至

应缅怀先烈,追思亲人

清明习俗

清明由来

寒食节

春秋战国始。

秦汉扫墓习俗延续至清明。

唐宋时期清明取代寒食成为全国性节日。

上巳节

古时上巳节有踏青的习俗。

唐朝形成扫墓与踏青同时进行的风俗。

清明节气

天气物候上的特点为清明节习俗提供了重要条件。

三种因素共同影响,宋元时期清明节习俗正式确定并延续至今。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之一,兼具自然与人文双重内涵。清明在「春分」之后,「谷雨」之前,作为时序标志,清明节气在春秋时期被人所认识,汉代已有明确记载,【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作为节日,清明节在发展中融合了寒食节、上巳节的习俗,唐宋时期成为全国性节日,宋元时期清明节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冷食与上巳郊游等习俗相融合并延续至今。

清明节食

清明除了祭祖、扫墓和踏青,品尝时令美味也是一大特色。在广西,清明特色美食品种繁多,艾叶糍粑、清明螺、甜酒发糕等,皆是中华民族清明时节舌尖上的记忆。

艾叶糍粑

在清明前后出现的艾叶,使得艾叶糍粑成了一道「清明美食」了。艾叶糍粑又称青团,它外形油绿如玉,入口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同时艾叶具有保健作用。

【诗经】有云,「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其中描写的正是艾草,它表达的是思念之情,这也是人们选择艾叶糍粑作为祭祖美食的原因。

清明螺

清明时节,正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因这个时节螺蛳还未繁殖,最为丰满、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螺蛳用清水养两天,然后夹去尾端,放点葱姜辣椒煮熟,就是一盆好菜。

在广西有句古谚:清明螺蛳端午虾,重阳时节吃爬爬(蟹)。所以清明螺也成了广西人过清明最具代表性的食物之一。

甜酒发糕

甜酒发糕是一道著名的南宁小吃。传统发糕是加甜酒发酵而成,并非使用泡打粉,因此更健康、更香甜。主要原料是糯米,酿制工艺简单,口味香甜醇美,乙醇含量极少,因此深受人们喜爱。

清明上山扫墓,人们不仅要拿甜酒发糕作为供品祭祀祖先,祭拜之后,自己也要食用,据说可沾染福气。

五色糯米饭

五色糯米饭,俗称五色饭,又称乌饭、青精饭或花米饭,因糯米饭呈黑、红、黄、紫、白五种颜色而得名,是布依族、壮家用来招待客人的传统食品。

每逢清明节、农历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端午节等民间传统节日,壮族群众家家户户都喜欢做五色糯米饭吃,以作赶歌圩食用,或祭祖祭神之用。

清明时节•踏青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

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踏青风俗至唐宋尤盛。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

清明时节•植树插柳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的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据说发源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第一种传说,据说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第二种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第三种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

清明时节•放风筝

风筝又称「纸鸢」、 「鸢儿」,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风筝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筝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节俗•扫墓祭祖

清明之祭主要是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近年来,随着人们文明素养的提升,各种文明祭扫的方式成为一种社会新风尚。移风易俗,文明祭扫,就是要将祭扫活动与传承清明节优秀传统文化相衔接起来,通过植树绿化、踏青遥祭、经典诵读等方式缅怀逝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