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道德经】第六十九章:以「哀者胜矣」讲述用兵之道

2024-03-27文化

原文: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rǎng)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译文:

善于用兵的人曾经这样说:「我不敢主动进犯,而采取守势;不敢前进一步,而宁可后退一尺。」这就是说,虽然有阵势,却像没有阵势可摆一样;虽然要奋臂,却像没有臂膀可举一样;虽然面临敌人,却像没有敌人可打一样;虽然有兵器,却像没有兵器可持握一样。

祸患再没有比轻敌更大的了,轻敌几乎丧失了我的「三宝」。

所以,当两军实力相当的时候,怀有慈悲怜悯之心的一方能获得胜利。

解析:

本章内容在于反对狂妄轻敌、不断发动战争、任性而为去占领别的国家,主要讲如何做好防御,这在当时的条件下诸候纷争,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在心中持守道家的精神。

第一部分,善于用兵的人不是找机会去侵略别的国家,而是做好防御。用兵就意味着双方的生死,不管你胜利还是失败,总会有生命的损失,是非常残忍的,这种残忍做法不符合道家的思想。但侵略者就像找事情残害人一样,总有一些人会这么做,所以防御是必须有的,而如何做好这一点,老子指出了最适合的方法:

「不敢进寸,而退尺」。对方的军队到了你的边境,你首先要做的不是进入对方的领域去攻击别人,而是示弱,即后退,使对方进入到自己的国家。为什么?弱小就会被欺负?当对方进入自己国家时对方反而不方便了,粮草的运输难度增加、地理环境不熟悉、当地的居民反抗,哪一样占到便宜?没有了天时、地利、人和,仅仅剩下的就是勇气,靠勇来取胜了。如果这个国家的军队部署得当,将士看着丢失的土地、被抢劫的本国百姓,心里的气愤会油然而生,你欺负到我家里来了,我还能做什么呢?只有反抗、再反抗。而进入别国的军队在道义上受到了谴责,将士的良心会觉得不安,战斗力就会下降。两者相比,在实力差别不大的情况下谁会胜?退避三舍是战国时期常用的手法,表示了对对方的尊重,也蕴含着自己的强大。体现出的是道家精神中德的重要方面。

这些讲的是以德服人,具体体现在虽然要进行军事战斗、要布置好阵列,但却不是以布置阵列为主,讲主要的精力放在攻心上,让自己所作的每一样都符合道家思想,使对方认识到自己所作的不符合自然规律,从道义上占有先机,这样比布阵更加强大,说明了中国思想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攘无臂」,就是本来应该奋起臂膀,号召将士奋勇前进,但却不是这样做,会告诉全国百姓,我们国家是讲道义的,但对方是强盗行为,来窃取我们的国土,我们也是没有办法才准备派将士前去守护,为的是百姓不被对方国家的军队凌辱,为的是百姓们还可以好好的耕作,以这样的口号号召百姓,会形成全民的同仇敌忾,也就形成了全国的战斗力,有这么好的口号还怕没有人听吗?就不需要说走我们去打败他们这样生硬的口号,这也是道家思想的的运用。

「扔无敌」,看起来象去行军打仗,但手里的兵器好像不是主要的,不是以利刃去战胜别人,好像是去说和一样。恰恰这样,让对方感觉到他们在道义上处于下风,

「执无兵」,虽然有兵器,但好像兵器不在手里握着一样,有兵器没有在手里握着是什么意思?古代云:兵者,凶器也。所以,作为一个精通道家思想的将军怎么可以随时讲兵器拿在手里?以「道」家思想再心理上战胜对手才是最好的方法。

第二部分,灾祸是从轻视敌人引起的,不管对手强大还是弱小,都是不能轻视的,因为对方在时刻找你的破绽,就是弱小的敌人,你对他轻视了,也会造成祸害。这里的不轻敌,是指在思想上重视、行动上做好防御;如果轻视敌人就会失去道家思想提倡的「慈爱」、「俭啬」、「谦下」这三件宝贝。这三件在上一篇中做了详细说明,在行军的主要方面,是从思想上首先做好自己、才能够打胜仗。

第三部分:如果对抗的两军力量基本相同,那谁会赢:应该是能够正确衡量自己、最能够发动民心的一方可以赢,因为自己的俭啬使百姓信任;懂得发动民心的方法,因为他们谦卑;百姓会为了这场战争而努力,因为统治者的慈爱让百姓觉得不能失去这位诸侯。这些加在一起,受侵略着就能组织起来有力的反击而战胜对方。

【道德经】不仅适合于统治者的治国,个人修养的提高,也提出了如何发动民心在战争中取胜,体现出了舆论的强大,是值得后人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