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苏童:很难理解这么多人喜欢【平凡的世界】,盛名之下,难称伟大

2024-06-15文化

进入新世纪,与九十年代不同的是路遥受到批评界的广泛的关注,【当代文坛】、【小说评论】、【南方文坛】、【文学评论】、【文艺争鸣】等各大文学期刊杂志, 涌现了很多有 关路遥的评论文章。这一时期,路遥的批评文本不仅数量多,而且批评视角也更加新颖。

从叙事特色来说,余琪的【美丽的花朵永不凋谢—论路遥的「底层叙事 」经验】运 用当时批评界谈论最多,影响较大的「底层叙事 」这一写作模式,结合路遥的【平凡的 世界】进行分析,揭示了「路遥的写作是一种充满热情的,以作者个人的人生体验为内 容的直接的写作。」

这种写作经验就是要深入到生活,与底层人建立感情,用一种热情 方式去抒写那些普世的价值和真挚的情感。对路遥作品的研究是能够为促使批评界反思 当时「底层叙事 」写作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迎合市场需求以及读者的低级趣味的倾向, 缺少发自内心的温暖以及来自底层的温情抒写。

而路遥的这种「底层叙事 」写作经验能 够为其提供宝贵的经验。张旭东的【成长的诱惑与写作的溃败——论<平凡的世界>的叙 事裂隙及其后果】从叙事角度分析路遥的作品,认为【平凡的世界】是由底层叙事和成 长叙事两部分组成的,但是这种叙事模式却造成了叙述裂隙,成长叙事压制了底层叙事 使得叙事的真实性被淹没,导致路遥「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 」的创作理念不能在作 品中真正得到体现。

徐刚的【「交叉地带 」的叙事镜像——试论十七年文学脉络中的路 遥小说创作】从路遥小说中城乡叙事着手, 与十七年文学脉络相结合进行分析,探求路 遥与十七年文学传统之间的关联。

这三篇文章都是从叙事的角度对路遥作品进行分析, 但是分别看到了路遥作品在叙事方面的价值或缺憾,不管是叙事上的可取之处还是不可 取之处,显然都为写作的叙事模式方面提供的经验,而探求路遥小说叙事与时代之间的 联系更能体现其时代意义。

虽然都是陕西作家,却独具自身 的审美价值取向以及创作文化心态,在审美风格上有共性也有个性。就路遥而言,更是 在共性审美特征的基础上探求个性创作风格的发展。

从现实主义创作方面探讨路遥作品的意义,张宏的【重走现实主义道路——论路遥 的文学意义】站在 21 世纪初文学环境下,经历了 80 年代文学思潮的迭起,90 年代的社 会转型期下现实主义作家边缘化的尴尬境地,需要重新走上现实主义文学道路。这一阶 段通过重读路遥作品,批评界对路遥的现实主义创作有了更深入的文学意义上的认识。

作家苏童:「很难理解这么多人喜欢【平凡的世界】,盛名之下,难称伟大。」

段建军的【肉身生存的历史展示——柳青、路遥、陈忠实对现实主义文学的贡献】通过 对比陕西作家群在不同时期的现实主义创作,把握现实主义在陕西作家群中的历史演 变。

从比较视域的角度, 将路遥与其他陕西作家群的其他作家放在一起探讨其现实主义 创作,是能够准确把握其共性和个性特征。

李谫博的【「时代 」与「个人 」的互证—当 代陕西文学的现实主义书写】对陕西文学的现实主义书写进行了探析,在以路遥为代表 的陕西作家,在「个人 」与「时代 」互证的意义上,彰显着他们的作品作为时代精神重 要表征的独特意义。陕西作家对现实主义的书写对于陕西文学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同 时也充实更新了现实主义的内涵。

(2)路遥本体研究

九十年代,关于路遥意识世界和创作心理机制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进入新世 纪的一段时间里,许多研究者仍然关注着路遥的意识世界。如,闫雪梅的【路遥的自卑 情结】、贺智利的【路遥的个性心理】、【路遥的宗教情结】、钱英的【逃离与回归——路 遥的创作心理走向研究】、赵勇的【路遥的人格魅力与缺陷—读<路遥传>致作者】、刘凤 芹的【自卑与自亢的互见—路遥创作心理探究】以及【自卑与自亢的互见—析路遥小说 创作的重要心理动因】等文章都是对路遥意识形态方面的研究,但是相比于九十年代并 没有太大的突破。

路遥史料研究在这一时期成为路遥研究的热点话题,一方面是路遥亲朋好友或者故 人发表的一些纪念或回忆路遥的文章,为研究路遥的生平提供了参考。

进入新世纪以后, 每到路遥逝世周年纪念就会出现大量悼念路遥或者回忆性质的文章,【厚夫随笔四则】、【一次难忘的讲座—记路遥为陕图作的一次讲座】、【当年差点毁路遥—听老编辑纪事之 一】、【回忆对路遥的一次难忘采访】、【病中的路遥】等;

另一方面是一些学者专注于路 遥史料的研究及佐证,张艳茜的【路遥与两位北京知青的爱情】、程光炜先生的【路遥 和林虹关系的一则新材料】、【一份沉埋的孤证与文学史结论—关于路遥 1971 年春的招 工问题】都是极力佐证了路遥和北京知青林虹之间的关系,但是程光炜的佐证与张艳茜 并不太一致。

有些学者还从路遥书信入手进行研究,姜红伟的【路 遥给金谷的一封信】,梁向阳的【新近发现的路遥 1980 年前后致谷溪的六封信】这些都 为路遥研究提供了第一手史料。詹歆睿的【路遥书信研究】在搜集整理路遥书信之后, 通过解读路遥书信进行路遥本体研究。所以这一时期,在路遥本体研究中,路遥的史料 研究成为了批评界的主要聚焦点之一。

(3)「路遥现象 」研究

进入新世纪,路遥文学史问题逐渐成为热点。吴进的【路遥现象探因】、詹歆睿的 【路遥现象形成原因解读】、汪德宁的【作为理想和力量的文学—当代文坛的「路遥现 象 」】、杨晓玉的【「<平凡的世界>现象 」的历史原因及合理评价分析】都阐释了路遥 在文学史上的尴尬处境,并且对「路遥现象 」的成因进行了探析。

肖庆国也在【「真实 的虚构 」与「虚构的真实 」—重评「路遥现象 」】中明确指出了路遥现象的深层原因在 于路遥创作中的自我意识和写作姿态以及路遥作品在跨媒体传播中的被「经典化 」。

但是有 的学者认为路遥一直被史学家们「遗忘 」,这会成为文学史叙事的一个盲区,文学史家 们需要重新认识路遥,持续推动路遥研究会给文学史叙事带来更多阐释的空间,但是有 的学者则认为路遥被文学史绕开则是路遥创作自身存在问题。

赵学勇的【路遥现象与中 国当代文坛】不但深入探析了路遥现象, 并指出路遥创作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在中国当代文坛是有重要意义的。

王兆胜的【路遥小说的超越性境界及其文学史意义】一文 从天地境界、对婚恋关系的辩证理解, 以及「 同呼共吸 」的心灵叙事三个方面分析路遥 小说的价值,并且肯定了其开拓性、创新性及深刻性。

武菲菲的【乍暖还寒—「平凡的 世界 」现象与「重写文学史 」】一文除了文学史叙述的角度剖析了路遥作品不受文学史 重视的原因,更是阐释了作品的文本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意识地将路遥向中国当代 文学史写作靠近。

王仁宝的【「当代文学史 」版本变迁视野中的路遥叙述】中阐释了从 当代文学史版本的流变中可以看出路遥叙述的变化,叙述比重增加以及叙述措辞有所变 更,这些都意味着路遥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有所提升的,还进一步探讨了路遥文学史叙 述发生转变的原因。

另外就是有关路遥作品经典化方面的研究,赵勇的【在大众阵营与 「精英集团 」之间——路遥「经典化 」的外部考察】通过考察「文学经典化 」的两个要 素,即读者和文学史,辨析「精英集团 」起初冷遇路遥,后来有所改观的演变态势。

综上所述,通过对「路遥现象」深刻剖析,可以看出无论是路遥在文学史的定位的 问题还是经典性的问题仍然有争议,需要进一步探讨。

进入新世纪,批评家们也在回顾和反思八九十年代的文学批评,所以批评家们在这 一时期理性剖析了路遥与八十年代文学之间的关系。杨庆祥的【路遥的自我意识和写作 姿态——兼及 1985 年前后「文学场 」的历史分析】剖析了路遥的自我意识及其与文学 制度的结合,对路遥创作及 80 年代文学场进行分析。

另外,除了路遥与八十年代之间的关系需要反思之外,路遥与文化生产之间的关系 也引起了批评家们的注意。邵燕君的【<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现实主义常销书 」生产 模式分析】一文从读书调查报告的数据入手,揭示了【平凡的世界】作为现实主义常销 书在主流文学史上受到忽视正是由于「现实主义审美领导权 」弱化的结果。

但是也表明 现实主义作品需要保持常销书的魅力,并且认为【平凡的世界】创下的文学模式及其流 通方式可以为同类作品的生产提供一个多面的价值参考。

赵勇的【作家—编辑、导演— 作家与文学生产——中国当代文学生产的演变轨迹】发现了中国当代文学生产的演变轨 迹由以路遥为代表的作家—编辑式的文学生产模式向以刘震云、严歌苓为代表的导演— 作家式的文化生产模式位移,揭示了这种演变现象潜藏着纯文学生产向大众文化生产演 变迹象。

刘凤芹的【励志与情感的传奇—路遥作品和<大长今>魅力的共同元素】中谈及 路遥作品影视化后依然能深受读者喜爱,并且与曾经的热播剧【大长今】作比较, 找到 了它们具有的共同元素,对这些元素的探索对于如今文学生产模式具有一定的启示意 义。

郜元宝访谈【当代文化生产中的经典重构】一文中不仅讨论了路遥作品经典化的问 题,更是谈及了文学经典与影视剧改编之间的关系,这对于重新认识当代文化生产中的 经典问题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进入新世纪,路遥研究受到批评界的重视,批评家们聚焦在一些研究路 径再解读路遥。例如, 在路遥作品研究中的现实主义问题;路遥本体研究中的路遥史料 问题;「路遥现象 」研究中的路遥的文学史评价问题等等。这些都是新世纪以来路遥研 究的热点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