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我喜欢这个有问题的世界

2023-12-13文化

1. 带着问题读书

上午去客户公司处理完工作,下午去一商场的西西弗书店写点东西。

发现今天下午的效率有点高:

不仅翻完了四本纸质书,还读完了三本电子书。

严格来讲,我不是从头到尾把一本书读完,也不是逐字逐句从头到尾看一遍,我有一套快速阅读的方法结构:

  • 第一步:看目录
  • 第二步:看最感兴趣的章节
  • 第三步:再翻看目录
  • 第四步:看第二感兴趣的章节
  • 第五步:读开头两章或者读结尾两章。
  • 第六步:看其高频引用的书籍(如有的话)
  • 当然,我不会看推荐语,怕被误导,我更在乎自己的阅读感受:好或者不好。

    在日复一日的读书过程中,这算是自己所掌握的一点点阅读方法吧。

    2. 每天一件小事

    一天一条原创朋友圈,平均400-500字,这是我每天雷打不动的一件小事。

    这件事够小,无外乎就是写一写个人的感想、见闻和思考。

    为何还要发到朋友圈?

    给自己一个监督的外力,省得给自己找偷懒的理由。

    当然,我没有把这个当做任务,也没有其他目的,纯粹是为了写一写。

    反正我觉得挺开心的。

    3. 多追问「为什么」

    昨日,客户公司有个方向性问题的争论,主题是「借助政府自上而下加速业务推进」。

    这个争论,我没有一上来就发表想法,因为我没有全局性了解里面的细节,我无法做判断。

    我开始顺着他们的思路自我追问:

    这个人脉到底从哪里来的?

    这个中间人的角色是什么?决策边界在哪里?

    这套模式要承担的前置成本是多少?

    这套模式的运营成本结构到底是怎样的?

    这套模式的管理成本又是怎样的?

    什么是隐性收入?

    这个隐性收入(某某业务)如何定价?如何赚钱?销售周期多长?

    这个隐性收入的硬性前提条件是什么?(数据质量?多大的数据量级等)

    为了更加准确地求证里面的细节,我找公司副总单独沟通确认其中的细节;晚上十点多又跟多年未联系的老乡电话沟通(其为两会记者,经常与地方政府一把手交流),确认这里面的关键点和信息。

    当我带着这一系列问题追问和求证下来,我个人的答案越来越清晰。

    这事得小心!

    那么,问题下又有什么办法实现公司所要的目标呢?

    可否将政府资源转化成行业大会,形成「会议品牌」?

    「会议品牌」如何承载排行榜发布、新品发布、合作伙伴成交等?

    可否将公司积累的资源和经验转化为培训产品,而且是标品化的培训产品?

    循着问题,一步步地追问,一步步地求证,一步步地论证,很多事情应该有解法,很多机会自然而然会闪现,当然不是那种「灵光一现」。

    4. 「白纸黑字」写下来

    我在服务客户的过程中,不时会遇到这样一个现象:决策错乱

    明明达成的决定:过几天又变了。

    明明确定的方向:过几天又走回去了。

    今天讨论的事情,明明就是上几周达成的结论。

    岗位事件上决策快且果断,但战略上的决策总是议而不决。

    为什么会这样?

    这背后的根源是什么?

    这种现象的解决办法是什么?

    其实,一点都不复杂,解决办法也非常简单。

    先不扯什么「战略」、「战术」这些管理词汇,也不扯「机制」、「领导力」这些人力资源词汇,本质是缺少了方法论的支撑。

    每次参与公司决策层的讨论,一定要有一个主持人和会议纪要人,主持人主持讨论节奏并适时总结引导,会议纪要人就是把讨论的决议记录下来,然后同步到每个人。

    讨论的最后,主持人要逐一跟每个人确认:对这个结果有问题吗?时间有问题吗?执行有问题吗?

    就加入这么一个设计,每次讨论都坚持,每次都同步上几次的决议。

    一是不让领导者「思绪飞扬、策马奔腾」;二是聚焦公司核心战略,不被边边角角的事务性现象左右了方向;三是避免战略摇摆和方向摇摆。白纸黑字,谁也别想随意「变卦」

    就如华杉所说的:我们这种管理咨询公司最大的职责就是摁住客户老板别跑偏。

    对了,我已经在思考2024 年该怎么个玩法,如何去帮助中小企业老板少走一些弯路。

    容我再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