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周小梦:生命的最后一场盛大仪式——河南省沈丘县丧葬习俗调查

2024-02-10文化

人总是渺小,如宇宙中的蜉蝣,带着哭声来,又伴着哭声离开这个世界。人的悲喜,悔恨,欢愉终将归于永久的长眠。无论多隆重的仪式,都无法弥补亲人离去后内心的缺憾。寒假期间,我全程参与过一场葬礼,印象尤为深刻,就此展开了关于我的家乡——周口市沈丘县大高营村的丧葬习俗的调查,以下为我亲身经历并结合深入访谈所得。

随着时代的进步,相较于家乡的其他习俗,丧葬习俗保存得最为完整。丧葬自古就是一件大事,或许是因为自古以来儒家思想影响至深,孔子曾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当父母在世时,按礼节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按礼节安葬他们。我认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是一个人生命的最后一场盛大仪式。

在我的家乡,一场完整的丧葬由小敛,守灵,报丧,招魂送魂,大殓,出殡,下葬,圆坟这几部分组成。其中守灵贯穿丧礼的始终,丧礼为期三天。据文献记载,「三」源于传统文化,是「小三阳」之称,寓意是等死者魂魄安息,也是在表达对死者的不舍之情。

据资料显示,土葬是我国产生最早、流传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最为普遍的一种丧葬民俗,土葬也是我们家乡的传统送葬方式。现代大多数地区都采用火葬,沈丘县不采取火葬有两个原因,其一:村中部分老人认为火葬有粉身碎骨之意,寓意不好。其二:所在村庄地处偏僻,火葬场距离有近百公里,运送不方便且不易联系。

沈丘之前也曾推行过火葬。2012年3月,周口下达平坟指令,要求死者火葬并取消旧坟头。在行政命令下,沈丘县也开展了平坟运动。命令下达之初,村民哀声道怨,但是迫于压力,最终还是将田间的坟头平了,不过多是将高高的土堆向四周摊开。据说当时摊下来的土覆盖了不少绿油油的麦苗,但很少有人在上面播种粮食,毕竟在家乡人看来,平祖坟已经是大逆不道之举了。

后来,因民愤难平,周口平坟事件闹大,2013年,【殡葬管理条例】第二十条修改为:「将应当火化的遗体土葬,或者在公墓和农村的公益性墓地以外的其他地方埋葬遗体、建造坟墓的,由民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新规定删除了「拒不改正的,可以强制执行」部分,意味着违规土葬、乱建坟墓将不再允许政府部门强制平毁。至此沈丘的平坟运动也就告一段落。

事件平息后,几乎所有被平的墓地都恢复了高高的土堆,有少数坟墓由于平坟后缺少管理,被杂草和庄稼占据,找不到坟墓的原本位置,但村民仍会据记忆在原地址附近堆起一个小土堆,以供生者祭拜。平坟之初,村里建立了公共墓地,进入墓地不收取费用,还有资金的激励措施,只是当地人注重风水,从建立至今,也只是在平坟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时,有极少数坟墓进入公共墓地。而现在一座座公共墓地只剩下断壁残垣,有的早已经恢复为农田。现在,沈丘县的老人故去后,还是以土葬形式葬于自家祖坟附近。

中国人自古讲究「入土为安」,【周礼】中规定:「众生必死,死必归土」,对土葬的执着大多源于人们相信灵魂一说,相信坟墓是逝去灵魂的栖身之地。坟头的存在让生者有了吊唁的地方。每逢清明,田间地头便会热闹起来,生者提着一篮子纸钱,鞭炮,馒头,刀头肉,上坟摆贡。女人低头烧纸,男人添土放鞭炮,生者面对坟墓诉说对逝者的思念以及家人的近况。在我看来一方小小的祖坟寄托了生者对逝者的哀思。「祖先崇拜」是中国人自古的信仰,做为祖先栖身之地的坟墓,更是极为重要的物质载体。土葬并不是简单地处理尸体,更多的是祭奠逝者,慰藉生者,表达孝道。上千年来,这片土地的风土民俗未因任何事情改变。换言之,土葬在这片土地上流传千年,早已成为了当地人的习惯。殡葬改革是大势所趋,只是政府也应该尊重上千年的传统民俗,平衡经济发展与传统民俗的关系。接下来继续讨论沈丘县的丧葬习俗。

在逝者被确认去世当天,由逝者的晚辈,通常由儿女为逝者擦拭身体,整理仪容,换上新衣,让逝者走的体面些,即「小敛」。

逝者遗体停放于正厅中央,正厅设为灵堂,灵堂墙上不能有任何彩色的装饰贴纸,壁画等均不可。逝者去世后便需要家人片刻不离地守在逝者旁边,也就是「守灵」。逝者旁边放有玉米秸秆和被褥,逝者子女跪坐在秸秆上陪在逝者身旁。听奶奶说守灵最初是为了避免「假死」现象。还有一个原因是以前农村条件不好,老鼠,蝎子多,若尸体无人看管放置在屋内,会被老鼠啃食。

逝者遗容整理结束后,亲属将逝者面部覆盖白布,并用白布捆住双脚。面部覆盖白布,原因有二。其一:为了防止「假死」,若有呼吸会被很快发现;其二:逝者去世后,可能会出现面部扭曲,容貌受损情况,这么做是为了避免吓到前来吊唁的亲戚好友。死者还会被捆住双腿,我在调查中听到有诸多说法,大致分为以下三种:一、人在去世后,身体会僵硬变形,双脚会自然分开,捆住双腿可以使尸体挺直,便于放入棺材,也使逝者走的更为体面;二、则是自古以来便如此,也就照做了;三、避免「诈尸」就像僵尸电影中的僵尸吓到别人,防止死后成为僵尸吓人。此说法较为戏谑,大多数人还是更倾向于第一种说法。

由于技术的发展,「冷柜」(也称「冰棺」,即水晶棺)的出现可防止尸体受侵害或者变质,因此逝者家属在逝者去世后便会联系丧葬公司,将尸体放于水晶棺中。逝者正前方放有一张案桌,桌上放有逝者的遗像,苹果,老式糕点,熟肉等贡品。逝者去世当天,逝者亲属便会将消息告知村民以及逝者其他亲属,通常由逝者长子担任报丧人身份,每通知一户亲戚,都要在门外行跪拜礼,哭着告知家中家人去世的消息,不得进入别人家中,否则则会冲撞人家,这也是中华的传统礼仪「跪门报丧」。

当天下午会进行「招魂送魂」仪式,听说不招魂不送魂便会找不到路,没有食物的供养,这个孤魂就会成为一个最悲惨的饿鬼,永远轮回于异地,长久地漂泊,入不了轮回,无法投胎转世。执事者将招魂幡放于门前,村中执事人在逝者家中点燃的纸钱,将逝者生前穿过的衣服放于房屋高处,高声呼唤逝者姓名,待魂魄招来后,逝者子女亲属跟随执事人将逝者魂魄到村西的风水宝地,到达目的地之后执事者会点燃鞭炮,逝者亲属三跪拜,哭泣送离。

逝者去世的第二天,消息一般都传遍了村庄,村子里的凝聚力在丧礼时体现的最为明显。村子里无论谁家中有丧事,家乡人总会「搭把手」。一场丧礼,几乎全村人都会参加。手巧的妇人会帮忙缝制孝服,孝帽,孝带等,孝服由简易的白布对折缝制而成,款式简单,一般比较宽大,用布条系着以调节长度。孝帽上有麻,也就是「披麻戴孝」并在逝者子女鞋上缝上白布。孝服由逝者子女穿戴,其余参与葬礼者均在腰部系一条白布条,也称为「孝巾」。在缝制过程中往往会带来剪刀,线,绳等,逝者家属使用这些东西需要给予几枚硬币,且物品所有者必须收下否则表示对逝者不敬,也有人说这一举动寓意是消灾。借用的物件,需要在逝者家中放置三天后才能拿回。

图1 :孝帽

拍摄地点:周口市沈丘县

拍摄者:周小梦

拍摄时间:2022年8月20日

为了方便吊唁,通常会在正厅门口设灵棚,灵棚内放有带贡品的案桌以及棺材,棺材刚买回来需要刷防腐漆,待漆干后,众人便会将逝者放入馆内。入棺时,长子扶头,女儿扶脚,其他人扶身体,合力将逝者放入棺材内,女儿会念叨:」您别害怕。」棺材内有铺有盖,铺的必须为纯棉被褥,枕头为黄色小方枕,棺材内放有一套新衣。逝者入棺后,便将棺材板合上,在棺材顶部放置「长明灯」。「长明灯」在出殡之前不能熄灭。据长辈说这是为逝者点燃的一盏灯,为亡灵指引归途,勿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帮助逝者到达另一个世界。在【佛教·贤愚经】第三卷中,记述了长明灯的典故:长明灯之所谓「长明」,寓意佛教育引领众生的精神,具有长久不灭的特征,众生在混沌的尘世中,可依据长明灯找到向佛之路。

长明灯是以棉线为烛心,以香油为燃料,待碗中的香油耗尽,灯便会熄灭。因此需要有人寸步不离地守着,注意碗中的香油,时不时添进香油。棺材正前方放有三根点燃的香火和贡品,与长明灯相同,三根香火也不能熄灭。在家乡人看来,香火是链接人间,上天,阴间的桥梁。不止丧礼,拜佛也需要香火,香火可以表达人间的亲人对逝者的想念,再者香火自古以来也有传承之意,香火的延续,也意味着后代的传承,所谓「不孝有三,无后最大」,因此香火与长明灯相同是万万不可熄灭的。

图2 :灵棚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村中懂丧礼习俗的长者会帮忙制作孝棍,五色旗,画八卦阵等。孝棍又称「哭丧棒」,即是柳树棍上裹满白布,若父母在世时,孩子孝顺,就砍长一点,细一点的柳棍,若不孝顺,则反之。孝棍的作用一是防止孝子悲伤过度,力不能支,支撑孝子所用,二是人们相信送葬时多妖魔侵扰,孝棍可以庇护逝者亲属。「柳」同「留」自古也有送别之意。五色旗的五色分别是蓝白红绿黄,五色旗旗杆为麻杆,旗面形状为三角形,用于为新坟圈地。逝者家属在下葬前会请风水先生选定埋葬地址,埋葬位置尤为重要,若位置不好,可能会影响后代人的运势,一般位置多靠近祖坟,待选定后风水先生便用五色旗将坟地圈起来,意味着这块地已经被占了。

未至中午,逝者的亲属均会赶来吊唁,根据吊唁者与逝者的身份关系不同,吊唁方式也不同,有的鞠躬,有的跪拜。相同的是每位前来的吊唁者均会哭丧。跪拜的吊唁者在棺材前的草席向逝者三叩首,一旁有手持纸钱和火棍的老者,每当有人过来向逝者磕头,老者便将手里的纸钱放入棺材前方的铁盆里烧掉。棺材放置灵棚正中央,两旁铺草或棉被,逝者的亲属,多为干儿子孙子孙女跪于棺材两旁。棺材边的守棺人需向前来跪拜的吊唁者行三叩首回礼。逝者子女则需要在大门前向来吊唁的亲属行跪拜礼,这些亲属的辈分多与逝者平辈或高于逝者,逝者子女通常在距离吊唁者几百米外便开始跪拜。

第三天也是出殡当天,逝者亲属会早早在天未亮之前便赶过来。在亲属差不多到齐后,便会再次将棺盖打开,由子女在棺材里面放入少量绿豆,小麦,玉米,高粱,黄豆。并让亲属依次再见逝者的最后一面,这也是入殓仪式。入殓时,禁止吊唁者哭泣将眼泪洒于逝者遗体,否则会招致不吉利。亲属见过最后一面,随后众人便合力将棺材盖上,在棺材闭合处放上纸钱,用铁钉将棺材牢牢钉住,即「大殓」。钉棺材的时候逝者子女会重复说:「您别害怕」。棺材钉完后,便被放上车运往墓地,逝者长孙怀抱逝者遗像走在队伍最前列,逝者子女由两人搀扶,长子左手持引魂幡,右手持哭丧棒,边行边跪,跪拜不计其数,队伍前进缓慢,哭声贯穿全程。

图3 :引魂幡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到达墓地,挖掘机早早地便挖出一个能够放入棺材的大坑,待将棺材缓缓吊起放入坑内后,逝者亲属在棺材上覆盖一张草席,再由逝者长子向棺材扔三铁锨土,先由长子来掘三铁锨土,就能够产生一种抚慰的感觉,毕竟长子更容易让逝者安心。再由执事者将准备好的五谷杂粮扔向女儿儿媳,儿媳女儿用衣服接住,代表接住好运,接住的五谷杂粮带回来放到门后或者粮仓里,可保佑来年丰收。接着女儿、儿媳将馒头用力砸向棺材,扔馒头代表财运,馒头弹起越高表示后世越有福气。最后点燃烟花爆竹,如此之后便可覆土。覆土后,将原放置于棺上的长明灯置于坟上用砖石垒成的小洞里,将引魂幡插在坟旁并在坟前点燃纸钱,逝者亲属冲着坟墓行三叩首,便可离去。

葬礼结束后,家属将逝者衣物烧毁,其一是认为逝者衣物不干净,会招致不好的东西,不兴留在家里。其二是防止生者睹物思人,招致悲伤。并且逝者家中三年春节不可贴门联,不可办喜事。「门联和喜事」都代表了欢乐,若不满三年贴门联则会被视为「不孝」,是对死者的大不敬。家中若有人去世,是不欢迎去邻里串门的,尤其是去家中有小孩子的家庭,听奶奶说是因为小孩子可以看到鬼神。


在这次丧礼上还出现了一个插曲,逝者孙女的孩子,一个九个月的小男孩,第一次回姥姥家是外曾祖父去世,小孩子刚进到挨着逝者尸体的侧屋,便开始不停哭闹,声音极大,断断续续的哭,持续将近两个小时,小脸涨得通红,周围人也很着急,怎么也哄不好。 后来年长的老奶奶去「问」,做法是将线绳的一端系一块石头,另一端系上一根细木棍,在盛满水的碗上放上呈「十」字摆放的麦秸秆,嘴里念念有词,观察石头的摆动方向。 「问」后发现是孩子母亲已经去世的二姨来看小孩子,原因是孩子母亲吊唁途中经过了孩子母亲的二姨家。 老奶奶再取点面粉放入水里,再用手指沾点水混有面粉的水点在小孩子的额头上,嘴里念念有词,大概是: 你别来了,咋这么不懂事,远远地看着就行,别给孩子说话。 仪式结束不一会儿,小孩子便停止了哭闹,熟睡了。 这种鬼神之事,乡村民众「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鬼神色彩的思维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人们慰藉。

圆坟是葬礼的最后一步,三天过后便可「圆坟」,圆坟参加的人较少,一般都是与逝者关系较为亲密的直系和旁系亲属。圆坟当天儿子会早早起床,将坟的形状修整,弄得圆些。待女儿女婿等较亲密的亲属来后,再一起去坟地,亲属去往圆坟时需系孝服孝带,到达墓地,需先围着坟转三圈。女儿女婿会带来纸钱,花圈,贡肉,纸扎的房子,汽车,童男童女等现代物件,希望逝者在另一个世界有钱用。纸钱在坟前烧尽需要充分燃烧,不然逝者在阴间收到的便是破烂的钱,是花不出去的。圆坟当天纸钱烧时也有讲究,将纸钱点燃后,长子会给旁边的坟地烧点,也就相当于送礼,为逝者处好邻里关系。烧纸也有时间限制,必须在正午12点之前烧完,据说是因为过了12点阴间就收不到来自阳间的钱了。纸钱烧完后会在墓地旁点燃烟花爆竹,子女嘴里会念念叨叨「起来使钱了」,意思就是,喊故去的亲人收钱。圆坟完毕离开墓地在返回途中众人需将孝带撕毁。圆坟结束,亲属会聚在一起吃顿饭,一来是为了商议逝者后续遗产处理方式,二来是为了答谢宾客的帮助。圆坟结束后,一场丧礼基本完成。

图4:纸扎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丧礼的仪式很繁琐,近年来社会舆论对乡村丧礼习俗也褒贬不一。孔子曰:「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过于繁琐的表象习俗铺张浪费,确实不值得提倡。但目前家乡的丧礼也在简化舍弃一些表象的仪式,如乐队表演,鸣炮,专门的哭丧者等,也在提倡厚礼薄葬,但从古流传至今的习俗,不是一时半会便能舍弃。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丧礼不仅是给逝者灵魂安息,也让生者表达孝道,寄托哀思。我认为这么繁琐隆重的丧礼不仅是提醒生者珍惜眼前人,也是在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因为死亡从来不是终点,遗忘才是。人死如灯灭,灵魂本就是件可信可不信的事,但当面对亲人去世的时候,倒是希望世上真有灵魂一说。

周小梦,女,周口沈丘人,信阳师范学院法学与社会学学院2021级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已读【乡土中国】【江村经济】【殡葬文化与殡葬改革】【死的困扰与生的执著】等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