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咨询工作中,我发现好多朋友被「开不起玩笑」这件事所困扰。
人们在日常社交中,难免会遇到被开玩笑的时刻。当别人开自己玩笑时,自己内心会明显产生不自在、不舒适、抗拒的心理,甚至会发火、恼怒。而夜深人静时回想发生过的事,又会因此烦恼和疑惑:为啥自己这么开不起玩笑?怎么样才会变得开得起玩笑呢?
这个问题确实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典型性。
但其实这是个伪命题。下面来说一说,所谓的「开不起玩笑的人」到底是怎么回事。
「开玩笑」得在放松的氛围中自然出现 不要深陷错误的归因中
不知道深陷这类困扰的朋友有没有这个疑问:你在所有的时刻都开不起玩笑吗?你在所有的人面前都开不起玩笑吗?你在所有的情境下都开不起玩笑吗?你一个人的时候有没有享受幽默、可乐的时刻?
在一种放松、欢快、好玩的情境下,我们每个人都会不同程度地展示出幽默、飞扬的一面。如果没有,那么有可能是你幽默的一面被压抑得很深,没有被点燃。
那么,这个问题就变成:在什么样的情景和什么样的人面前,我好像没有了幽默感,变得像「开不起玩笑」?
这样的提问是一个「去标签」化的过程——要把问题还原到一个具体的情境、具体的事上去,而不是停留在一个抽象的概念上讨论。
当进行这种具体化操作的时候,我们才能更贴近事情的真相,包含的信息更丰富,涉及到的原因会更多:比如我跟那个人根本不熟,没啥开玩笑的根基;比如我没觉得那个事好笑;比如我那天身体不舒服,没有心情开玩笑等等。
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希望你不要深陷一个归因——都是我的问题,都是因为我就是一个开不起玩笑的人。
通常情况下,开玩笑需要在一种放松、友好并且双方当事人彼此都找到了幽默感的氛围中才能出现。不具备这些条件时,单纯地说某个人就是开不起玩笑,这里面可能涉嫌评判、攻击、操纵等不太友好的东西,一定要学会辨别。
当然,这个不太友好的东西可能是来自自己,也可能是来自他人。
当评判、攻击来自于自己时 其实你想要合群且不信任自己
有的人看到别人相处得融洽自如,内心会有种羡慕,甚至还会升起一种自愧不如的羞耻感:我不够好,他们那样才是对的。
这里的限制性结论就是:当自己跟别人不一样时,你会觉得自己不够好,甚至会羞耻。
到这一步我们会发现,这其实跟是不是「开不起玩笑的人」这个表面的归因关系不大,它反映的是我们对自己真实感受的不信任——我们渴望像别人一样,认为那样才是好的。
当一个人认为自己不对或不够好时,他可能已经在一种紧张、焦虑、自我不接纳甚至羞耻的状态里了。这样状态里的人很难有幽默感,「不失态」已经很不错了。
所以问题的根源可能在于,当你跟别人不一样的时候,就会陷入一种不自由、不舒展的状态。
其实,当我们跟周围环境的人不一样的时候,难免会让人有些懵,这是人之常情,没有必要因此去否定自己。
换句话说,当你的自我感觉良好了,才无所谓开不开得起玩笑呢。
当评判、攻击来自于他人时 警惕不要顺着去认同和满足对方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这种「开不起玩笑」的标签来自于他人,但被你认同了。
是有这么一类人,他认为自己很幽默,常常用开玩笑的方式跟人互动,但别人却常常感觉被冒犯到,这时他就会很恼怒。
其实这种很爱开别人玩笑的人自己也会很困惑,但他无法反思到自己的问题,就会用「你怎么开不起玩笑」这种评价性的语言来描述你,然后你也认同了,自我感觉变得负面起来。
这就发生了所谓关系中的「投射性认同」,你被操控了——他认为你应该怎样,你就不假思索地认同,好像对方具有了某种评判、审判和定义你的权利,而你应该满足这种来自他人的评判、定义甚至审判。你失去了自我,你想满足他的要求、他的定义、他的期待。
这里面有个问题:我不知道自己是谁,我好像没有自己评价的标准,我很容易就失去自己,选择去认同别人。
这也有两种可能:第一我们过于依赖别人,没有形成自己的主见和自我,别人说什么,我们就认同,把别人都摆在大人的位置,把自己放在小孩的位置;第二,别人否定的话语恰恰击中了自己自我否定的一面。自我嫌弃、自己不认可自己的人,其模式就是外界一有对自己不好的评价,立马都收集、认同过来,然后深陷于自我攻击、自我嫌恶。
你有开不起玩笑的权利 自己的世界要自己做主
要明确的是,「开得起玩笑」和「开不起玩笑」这个二元对立的概念,本身就容易制造问题。
因为允许自己开不起玩笑,是你正当的权利。同时相信自己的感受:当你认为对方的玩笑没有任何好笑的成分或者合理性时,当你感觉到不舒适时,要坚信自己的感觉,并且明确、清晰地表达出来,传达给对方。
当我们执著于一个外在标准时,往往会失去自我、失去自由。而内心有很多限制,人就无法放松,无法自如,而变得紧绷、自我攻击甚至自我厌恶,变得容易被人利用、操纵。
重要的是要意识到自我的这种权利:在不伤害别人的情况下,自己想怎么活就怎么活:我是我的一切的主人, 我的世界我做主。
压根没有「我就是什么样的人」这种说法 开不起玩笑不等于有问题
还有两点需要提醒大家:
第一,没有所谓「我就是什么样的人」这种固定化的说法。每个人都是变化的、流动的,当我们使用这种定义式的表达时,我们要警惕自己是不是容易被限制住,陷入到与某个固定概念搏斗的状态中去了。而正常情况下,概念是用来便于了解自己的,而不是用来定义自己的。
第二,不要把表面、局部出现的所谓「症状」,当成了自己整体。「症状」只是一个外在表现,背后的原因各不相同,重要的是通过表面的「症状」去理解自己,而不是因此歧视、攻击和嫌弃自己,认为自己是个「有问题的人」。
所以,开不起玩笑不等于有问题。重要的是去辨析这背后的原因,然后顺着去观察、了解和调整自己。
文/李国翠(资深心理咨询师)
(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