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时尚

谁能称得上「最后的明朝人」?

2019-09-30时尚

1664年9月7日,最后一位明朝人张煌言缓步走向杭州弼教坊刑场,叹息说道:「大好江山,可惜沦于腥膻!」说罢还留下绝命诗,为南明抗清事业划下句号,「我年适五九,复逢九月七,大厦已不支,成仁万事毕。」临刑最终时刻到来之际,张煌言拒绝跪下受戮,而是坚持「坐而受刃」,就连刽子手也不得不叹服张煌言的气节,答应了这个要求。不久张煌言在刑场就义,享年45岁,继同年8月4日夔东十三家与清军决战失败后,南明所有抗清武装和领导人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与张煌言一起就义的还有他手下的参军罗子木和书童杨冠玉,特别是杨冠玉只有15岁,监斩官可怜他,提出只要归顺清朝就能得到赦免。但没想到杨冠玉果断拒绝,说道:「张公为国而死,死于忠;我为张公而死,死于义,」坚持受刑,让监斩官大为惊讶。

时光回到1636年,此时的明朝内有李自成农民军大军压境,外有关外的清朝虎视眈眈,为了救国救民,年仅16岁的张煌言报名参加家乡宁波府鄞县的县试,并主动加试骑射,当场三发连中。六年后张煌言考中举人,还是加试骑射,依旧是三发连中。从1644年到1645年,短短一年时间,张煌言就先后见证了崇祯皇帝上吊景山和南明弘光政权覆灭,为了延续明朝,25岁的他在与家人诀别后从此离开家乡,投靠鲁王朱以海,建立监国鲁王政权,出任右都御史和监军。随着杭州,绍兴,义乌和金华等城相继失守,张煌言跟随鲁王退守舟山群岛,始终不离不弃。

在张煌言的辅佐下,舟山群岛防御工事可谓是固若金汤,清军数次进攻都以失败告终,只得哀叹「我军南下,江阴,泾县,舟山三城,最不易攻。」在守住舟山群岛后,1654年张煌言第一次率军反攻长江,在瓜洲击败清军,缴获大量军械物资,并前往金山寺遥祭明太祖孝陵。当年年底张煌言又率军攻打南京,一度收复燕子矶,如果不是兵力过少,张煌言有望打进城内。

而张煌言一生中的最大成就乃联合郑成功北伐江南。那是在1659年7月,郑成功率领17万大军北伐,与张煌言顺利会师,接连收复南直隶四府三州二十四县,沿途百姓「争出持牛酒犒师,扶杖炷香,望见衣冠,涕泪交下,」清朝甚至打算弃守南直隶,而在南京的清朝官员更是收拾好行李准备随时跑路,就连远在北京的顺治帝都震惊不已。结果没想到的是,郑成功由于轻敌外加中计,在南京城外遭遇清军重创,张煌言之前收复的城池和舟山群岛根据地也一夜间失守,从此整个形势江河日下。

为了褒奖张煌言的战功,远在云南的南明永历帝遥封他为兵部尚书。张煌言深知责任重大,为了挽救南明政权而做最后努力。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张煌言派遣罗子木前往对岸,希望郑成功再度出兵,但没有得到明确答复。1662年永历帝被吴三桂杀害后,张煌言上书此时在福建金门避难的鲁王朱以海,希望朱以海「争取闽海勋镇,速正大号,以求正统」,在金门即位,但因郑成功离世和郑经的不支持而化为泡影。张煌言见复明无望,于是解散队伍,身边只留罗子木和杨冠玉两人,前往浙江象山花岙岛隐居。

1664年由于叛徒的出卖,张煌言等被清廷逮捕。当清廷拿他妻儿性命相威胁时,张煌言回答「至亲可以怀念,但不能成为谈判的筹码!」见硬的不行,清廷又派出浙江提督张杰等人劝降,结果碰了一鼻子灰。在请示了康熙帝后,张煌言被下旨就地处决,于是就有了本文开头那一幕。

那么张煌言的后事又是如何处理的呢? 当张煌言,罗子木和杨冠玉三人遇害后,由张煌言同乡僧人超直法师冒险收殓他们的遗骨,安葬在杭州南屏山荔枝峰下,由黄宗羲撰写墓志铭。为避清廷耳目,起初三人墓前不堆积封土,仅立一块刻有「王先生墓」字样的墓碑,常年淹没在荒草之中。

直到1776年,乾隆帝下旨将张煌言收入【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并赐谥号忠烈,杭州官府和乡绅才以隆重的礼仪为张煌言大张旗鼓修墓,墓碑则由海宁陈家题写,上书「皇清赐谥忠烈明兵部尚书苍水张公之墓」字样。与此同时,又在张煌言墓旁修建「祀忠义祠」,供奉张煌言牌位和画像,每年由礼部定期祭祀。

1983年杭州文物部门重修张煌言墓,在墓前新增神道石像生,包括卧虎,蹲虎,石羊,辟邪,卧马和立马,来源于明宪宗朱见深邵皇后父亲,昌化伯邵林墓遗存。由明朝皇亲国戚墓石像生来为抗清忠烈守墓,也算是别有一番滋味。

张煌言墓同岳飞墓和于谦墓相距不远,当清朝诗人吴鼎元拜谒完张煌言墓后,于【南屏山谒张忠烈公墓】一诗中写道「西泠桥边岳武穆,八盘岭下于忠肃,一片孤忠两地同,与公鼎峙成三杰。」从这以后,张煌言墓,岳飞墓和于谦墓并称为西湖三杰,受到后人的万世景仰。

本文参考资料:【南明史】,【张煌言年谱】,浙江省文物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