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美食

美食,从来都不是一个正经儿的「玩意儿」

2024-01-08美食

我记得一个小说,里面记录了民国时期,很多上海生鲜商贩喜欢把鸡鸭宰杀以后,分各个部位卖给顾客的。


如果联想一下,比如鸡块,背腹部位,鸡腿部位,最多加个鸡翅,这些都是比较好卖的,因为那时候肉食蛋白质的摄入,是很费钱的。这些非常利于蛋白质摄入的东西,自然卖的很贵,那么,同样剩下的鸡爪鸡脖鸡内脏甚至鸡头,是极为便宜的。


而同时期中国大部分地区基本都是整只鸡出售,或者极端情况下,卖半只鸡。因为活鸡价值太大,比起预先宰杀的鸡差别的不是一点半点。但是,中国大部分地区在那个时候却都不如上海富有(现在好像也是这样一个印象)。


基本上美食是一个地方富了以后才生成的玩意儿,享有比较高的「话语权意味」。所以,一个较不发达的地区,自然关于美食无从说起。


可是这话说的也有一个最大的毛病,那就是在地域「话语权意识形态」中,所有的食品都是平等的,「美食」这种贵物,只不过拥有相对的「话语权选择」,而一旦参与了地域「话语权意识形态」,就狗屁不是了。


众生平等,这就是食物在地域话语意识形态中遵循的最底层逻辑。


我们在这里看看近百年过去了,美食发生了什么样的转变了吗?分部位出售鸡鸭,到现在并没有多少改变,改变的只是鸡鸭身体各部位的零售价格。


民国时期处理好的鸡块鸡肉,还是那个鸡块鸡肉,价钱是正常的价钱,而当时那些非常便宜的鸡爪,现在成了凤爪,鸡脖鸭脖,也成了贵物,内脏也贵的让人觉得很离谱,这是什么意思呢?这说明了这些「富裕」的人爱好和口味发生了重大的转移。


但是为什么肉食的主要部位都是普及水平呢,这就和你自己的购买力有关系了,比如鸡腿鸡胸,价钱每个地区都差不多的涨幅,一般劳动者努努力,天天吃也很正常,甚至比天天吃猪肉还便宜一点。


但是你要是没工作,或者收入降低,或者处于贫弱状态,那么就要花费时收紧一点,一些基础的饮食,也会扣扣搜搜。


民国时代,用鸡肉做出来的菜算是美食,二十一世纪二十来年,用鸡肉做菜只能算基础饮食。而在地域美食话语意识形态中,美食生而平等,很多你看不见,够不着的绝佳饮食,只能靠缘分才能获得。


美食,从来都是一个「不正经」的玩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