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美食

海派点心道道精巧,新春第一口「无可比拟」

2024-02-11美食

王时佳与徒弟们共同制作小笼包。 本报记者 邢千里摄

提「笔」点睛,龙纹碧色糕点沾染上玫瑰的馨香,一道由点心师傅与食客共同参与的「画龙点睛玉龙糕」就此圆满。适逢年节,豫园九曲桥畔的绿波廊推出了一道创意点心,以咸蛋黄、肉松制成咸味馅芯,绿豆沙作饼皮,以玫瑰酱为玉龙「点睛」,寓意新年诸事顺意。

南来北往的食客中,有人喜尝新口味,也有人年复一年只钟情同一道点心。桂花拉糕、枣泥酥、眉毛酥、小笼包……几十种清甜小巧的点心,皆藏着海派非遗的巧思和滋味。昨天是农历甲辰新年第一天,除夕热闹余韵尚未散尽,早晨7点半的绿波廊酒楼,点心间已是热火朝天的景象,打面、起酥、调馅……想到第一批食客从四面八方赶来品尝新年第一口甜,这一切就成了爱的劳作。

新点心提前一个季度设计

身处豫园中心位置,绿波廊一年到头宾客盈门,过年期间更是如此,只有在午市结束晚市未开的间隙,大部分人才能抓紧时间休息一阵。

点心制作间,站着10位大小师傅,多年养出的默契,使他们分作几个小组,流水线式地为晚市备餐。

点心组组长冯玉麒在包小笼包,从师傅王时佳手里接过点心组的他,捏小笼已轻而易举。「绿波廊的小笼包最少十八道褶,小冯这只远远不止」,走上行政管理岗位的王时佳有空仍常跑点心间,在这里她与面团打了二十年交道,而这些道道精巧点心,几乎算得上是绿波廊的代名词,品质必须过关。

特别是年节,几乎每桌客人都会点一笼传统美味小笼包作为团圆饭的收尾。为了保证端上桌时的口感最佳,绿波廊的点心均坚持现点现制。刚入行的小师傅,麻利地将一个个小面团擀成中间厚四周薄的面剂子,下一个人将和了蟹黄的肉馅满满地涂在面皮上,放在操作台上顺着劲窝出一道褶的雏形,冯玉麒将它托起来,不断重复提拉、捏紧的动作,洁白的面皮包裹馅心,一气呵成,眨眼间一整笼小笼包齐活儿。

出了点心间,师傅们常聚在一起钻研。在绿波廊「掌门人」、点心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陆亚明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大家集思广益创制新点心,通常都要提前一个季度着手设计。「一道好的点心,不只弹眼落睛,味道要通过食客味蕾的检验,操作也要便于批量生产。」王时佳说,顶着非遗技艺这块招牌,绿波廊每出一道新品都经过层层筛选,只有真正得到市场认可的,才能登上固定菜单。

传习技艺更琢磨「心传」

绿波廊的年夜饭,夏天时就会被预订一空,甚者会一口气订下5年的年夜饭。即便如此,绿波廊坚持年夜饭不翻台的习惯至今。

「一方面,是把餐食品质和客人感受放在首位,另外也考虑一年忙到头的员工们」,王时佳说,每年农历除夕送走最后一桌客人后,后厨的灶台又会忙活起来,服务员和厨师们舒舒筋骨,安心坐下吃顿特别的团圆饭。豫园灯会一岁一新,绿波廊却有很多不变的坚持和传统。譬如热门点心枣泥酥,其配方和制作方式沿用至今,「市面上早就有现成的枣泥了,但绿波廊的枣泥酥,还是从采购黑枣开始,手工剥皮、去核,几十个小时炒制,这样的枣泥细腻光洁,无可比拟」。

曾几何时,炒制枣泥是王时佳最怕的事情,小臂上的烫伤痕迹,就是枣泥沸腾后喷溅出来粘在皮肤上所致。「我怕了那么久的事,没想到被一个新进来的小师傅解决了」。小师傅看到王时佳边翻炒边躲避,就想到用纱布围住炒锅的妙计,不遮挡视线、不影响炒制,也能挡住枣泥飞溅。

「很欣慰看到有年轻人热爱点心制作,他们学到了老一辈海派点心大师的本领,又有自己的创意想法。」陆亚明是绿波廊点心间的那杆旗,当年在他坚持下,王时佳成为了绿波廊点心部的第一个女师傅,在这个须有点力气才能搬动大分量面团的点心间里,王时佳咬牙坚持下来,又带出了自己的徒弟冯玉麒。

「点心好吃不好吃,公道在食客舌尖上。」王时佳说,在几代人共同努力下,绿波廊逐渐形成一套严格的点心制作技艺传承体系,让点心始终保留最经典的味道,成为年味里的无尽回味。

作者:

文:周辰编辑:钱亦琛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