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健康

根据「浊窍相通」理论和「治未病」思想肛肠术后患者该如何恢复?

2023-12-05健康

「浊窍相通」理论,基于【黄帝内经】,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原则,以整体观念为指导,归纳总结而成,并于「浊窍」与五脏关系探析中提出。

「浊窍相通」理论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其一,前后二阴同名「浊窍」,浊窍与脏腑联系密切,同时也有其独立的生理功能,其中前阴具有排溺之职能,后阴具有糟粕所出之职能; 其二,浊窍有经络相连、与五脏相通,尤与肾最为密切。

即前后二阴之间以五脏、经络为纽带相通,且联系密切;其三,浊窍以通为用。【金匾要略】云「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五脏元真畅通,人体才能健康安和。浊窍只有保持通畅,才能正常发挥其生理功能。

肛肠病手术损伤后阴、盆部、骸尾部经脉,癖血阻塞,累及前阴,浊窍不通不用。因此,基于「浊拿相通」理论,肛肠病术后患者易出现排便、排尿困难。 据文献资料报道,肛肠病术后患者尿储留的发生率约为38%-52%。

当前西医学临床治疗肛肠病术后排尿困难的常见方式是口服利尿药,如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肌注新斯的明、留置导尿管导尿等 ,但是口服利尿药有一定的局限性,如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的主要适应症是前列腺增生症引起的排尿障碍。

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变化,新斯的明属于苏胆碱醋酶药,应用后会使心脏抑制,血压下降 ,支气管、胃肠道平滑肌收缩,骨骼肌收缩,引起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腹痛、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且对部分患者无效。

留置导尿管导尿容易造成尿道意外擦伤、增加尿路感染的风险 ,此外,还会影响患者活动。肛肠病术后排尿困难影响着肛肠病患者术后生活,给患者带来了痛苦。

基于此,从中医学「治未病」角度出发,探索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防治肛肠病术后患者排尿困难,减轻患者术后痛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思想,是指在疾病未发生之前进行预防,或者应用一定的治疗方法阻断疾病的发生、发展。

中医学很早就有「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的论述,【素问·四气调神论】更是提到「是故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 由此可以看出,「治未病」思想在中医学理论思想体系中的重要性。

肛肠病术后患者排尿困难发生率高,痛苦大,对于肛肠病患者术后排尿困难的防治尤为重要。 八正散是宋代医书—【太平惠民合剂局方】中的一首方剂,其主要功效是清泄湿热、通淋,其组方特色是疏凿分消,三焦同治,清利与清泻合法,兼具利尿与通便。

「浊窍相通」理论阐述

「窍」属于中医学藏象理论的内容,【温疫论】有云:「诸窍乃人身之户墉也。邪自窍而入,未有不由窍而出。」 可以看出,古代医家认为「窍」是脏腑与外界相联系的门户,脏腑通过窍与体外相通,窍有着独立的生理功能。

【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云:「头有七阳窍,下有二阴窍,人身止有此九窍耳。」人有「九窍」 ,其中七窍居于上部,故称「上窍」,宗「清阳出上窍」之意又谓之「清窍」;二窍居于下部,名为「下窍」,又宗「浊阴出下窍」之意,称为「浊窍」,故前阴、后阴二窍有「下窍」「浊窍」之名。

历代医家「治未病」思想阐述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重要思想,对其论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历代医家对其也有阐述。张仲景【金匾要略】云:「上工治未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并把疾病层次分开,分别是「未病」、「欲病」、「己病」。 【丹溪心法·不治已病治未病】云:「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温热论】云:「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对「治未病」思想中的既病防变内容进行了阐述。

「治未病」思想主要内容

治未病,狭义上是在未病之前进行防治,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广义的中医学「治未病」思想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未病先防,在疾病还没有发生之前先进行预防。

中医学强调「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在日常生活中人体可以通过顾护正气的方式以抵御外邪,这也是现代医学常常提到的提高机体免疫力。

顾护正气的方法有很多,如平素饮食有节、劳逸有度,合理进行体育锻炼,顺应四时节气变化养生等等,其根本目的还是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未病先防,防病患于未然,是「治未病」思想的基础内容。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肛肠病术后患者尿储留的发生率约为38%-52%,同时基于「浊窍相通」理论,肛肠病术后损伤后阴经络, 经脉癖血阻塞,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势必会累及前阴,出现排便、排尿困难等并发症,应该予以一定的临床防治措施。

既病防变,在疾病发生以后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疾病进一步传变。正如仲景【金匾要略】所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以防止疾病传变。 既病防变的前提是了解疾病的传变规律,掌握疾病发展过程,把握好治病时机。

既病防变是对未病先防内容的延伸。肛肠病患者术后予以八正散继服可以有效治疗患者术后排尿、排便困难,达到既病防变的目的。 愈后防复,在疾病得到控制或者痊愈后,要采取一定的治疗方法防止疾病卷土重来,即防止疾病复发。

疾病发展的后期,正虚邪恋,患者气血亏虚,需要应用一定的治疗方法帮助患者补益气血,提升正气,纠正患者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防止疾病的再次出现。 愈后防复是「治未病」思想内容的升华。

综上所述, 中医学「治未病」思想贯穿疾病始终,在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治未病」思想内容都具有提纲掣领的作用,「治未病」思想在中医学思想理论体系发展中的地位不言而喻。

「治未病」的现代医学认知及现实意义

「治未病」大致于现代预防医学。现代预防医学主要是通过宏观和微观技术手段,对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和作用规律进行研究 ,在进一步掌握人群健康和社会、自然等环境因素关系基础上,制定一系列公共卫生防护措施,预防疾病爆发,保护人群健康,提高人群生命质量。

古代医家对「治未病」思想阐述中提到治未病要「摄生」,而「摄生」就要做到「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 这里的「天地」与‘旧月」主要是指「环境」。这说明古代医家对于「治未病」思想就已经从宏观上进行了认知,即人群健康与环境相关。

现代预防医学通过宏观和微观技术手段,认识到人群健康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日常生活环境息息相关,人群与环境共生。 人群只有顺应自然,保护环境,才能免于遭受疾病的灾难。

2020年新冠肺炎的侵袭,不仅深刻说明了人与环境共生的重要性,更突显了「治未病」思想、预防医学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中医学「治未病」思想对于当今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更具现实意义。

对排尿的认识

【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眺,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水饮进入胃后,在脾胃的运化作用下形成水精,水精通过肺的肃降功能。

经三焦水道下输膀肤,在肾阳温煦作用下通过蒸化而出,布散于脏腑、经络、官窍,以发挥其濡润、滋养作用 ,在此过程中其浊者经小肠的泌清别浊功能别于膀肤,经浊窍之前阴溺道排出体外。

八正散方解与现代药理学研究

八正散,药物组成为木通、滑石、车前子、篇蓄、大黄、瞿麦、桅子、灯芯草、甘草,是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方剂。 八正散具有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之功效,是治疗膀肤湿热下注的常用方剂。

八正散用药配伍精妙,滑石、木通为君药,其中木通有清热利尿,清心火,通经下乳的功效。 【本草新编】云:「木通,逐水气,利小便」。

现代研究证明木通具有利尿、抗菌等作用,常规服用无明显毒副作用,滑石具有利水渗湿通淋之功 ,滑石的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具有一定的利尿作用,但有效作用时间较短,两药共为君以起清热利尿通淋之效。

瞿麦、篇蓄、车前子为臣,共助君药以发挥清热利尿通淋之效。 瞿麦功效主要为利尿通淋,活血通经,篇蓄主要功效为利尿通淋,杀虫止痒,两者均性味苦寒,共为臣助清热通淋之效。 古代医家对于瞿麦、篇蓄通利小便的记载也较为多见。

如【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瞿麦「主关格诸瘾结,小便不通。」 【本草纲目】中记载篇蓄「治霍乱,黄疾,利小便。」【本草汇言】中同样记载篇蓄为「利湿热,通小便之药」。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瞿麦穗的作用较茎强,具有利尿作用,除此之外,瞿麦能对杆菌和葡萄球菌产生一定抑制作用。 主要成分为篇蓄,是篇蓄利尿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篇蓄常常被应用于泌尿系统疾病、肠道系统等疾病的临床治疗。

车前子有利水渗湿通淋之功,车前子的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具有显著利尿和抗炎作用, 桅子、大黄均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之功,不同的是桅子清泻三焦之火,大黄攻下,清泄腑热通便,使湿热从大便而去,两者共用为佐药,增强整方清热之力。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桅子有抗菌、抗炎的作用,大黄中含有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等成分,而大黄酸、大黄素有明显的利尿作用。 灯芯草、甘草为使,其中灯芯草用以清心火利小便,甘草起调和诸药的作用。

【景岳全书】云甘草:「味至甘,得中和之性,有调补之功,故毒药得之解其毒,刚药得之和其性,……。」 同样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表明甘草中的有效成分有利尿、抗炎、抗病原微生物等多种作用。八正散遣方之精在于其疏利下焦而不专于治下,三焦同治;清利与清泻合法。

整方以清利膀眺湿热为重,同时兼具清肺肃上源,降心火利小肠,泻湿热走大肠,有「疏凿分消」之巧。 「整体观念」和「治未病」是中医学的两大重要思想。

「浊窍相通」理论以中医整体观念为指导,根植于中医基础理论, 认为前后二阴为人体之浊窍,浊窍之间有经络相连,与五脏相通,且以肾最为相通密切,浊窍以通为用。

基于「浊窍相通」理论和中医学「治未病」思想,通过对比分析应用八正散防治肛肠病术后患者排尿困难的临床疗效 ,得出结论:肛肠病术后损伤后阴,累及前阴,容易出现排便、排尿困难的并发症,临床诊疗中应该予以重视。

八正散术前术后应用于肛肠病手术患者,可以缩短患者术后首次排尿、首次排便时间,改善患者术后排尿状况和小腹症状,减小患者术后利尿药的进一步使用率,降低患者术后尿储留发生率,对于肛肠病患者术后排便、排尿困难的防治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