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健康

在中医学中,造成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原因有哪些?

2024-08-15健康

病名溯源

骨折,即为骨的断裂。

早在汉代,中医学对骨折概念就有初步认识,【帛书医经】中提及「折骨绝筋、折骨裂肤」,东汉蔡邕释【礼记】时指出「骨曰折、骨肉皆绝曰断」。

唐朝时期,【外台秘要】中最早出现「骨折」这一病名,并详细记载了骨折相关疗法,如「【救急方】疗骨折……取钴铜错取末……」。

然而,骨质疏松性骨折不同于一般外伤骨折,骨折的发生仅为外在表现,究其根本在于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是西医疾病,中医学没有这一病名记载。

现代医家根据疾该病因和发病规律,追根溯源将其归纳到中医学「骨痹」、「骨痿」、「腰痛」等疾病范畴,但以「骨痿」这一病名与骨质疏松症的概念最为符合,并逐渐成为业内学者中的共识。

早在【黄帝内经】中,便明确提出了「骨痿」这一词,论其属于痿证之一,主要由于肾精虚损,髓虚骨枯而致。

如【素问·痿论篇】曰:「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

病因病机

(1)肾亏为根

中医理论系统中,肾精、骨髓、骨骼三者之间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均密切相关。

【黄帝内经·素问】中便有肾为封藏之本,精之处,肾主骨,生骨髓等相关论述。

【医经精义】中便记载:「盖髓者,肾精所生……髓在骨内,髓足则骨强……」。

进一步明确了髓由肾精所化生,藏于骨腔,具有充养骨骼的作用。

肾与骨紧密联系,骨骼的强健取决于肾精的充沛和髓腔的满实,所谓「肾充-髓实-骨强」。

此外,肾为先天之本,与骨骼生长发育密切相关。

骨质疏松症常见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从中医的角度论述,根本原因是由肾精的亏虚所导致。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论及男女由于年龄增加,肾气随之变化,天癸由初至到衰竭,机体功能由盛壮逐渐衰退。

不难理解,老年人群肾之精气已经由盛转衰,精的不足使气血和骨髓生化乏源,精不生髓导致骨失所养,骨髓空虚,骨骼肌肉失去气血的滋养则形体皆极,进而导致骨质疏松甚至骨折。

现代中医学研究提出「肾虚」便是生殖功能和内分泌功能的衰减,肾虚患者的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上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衰退,进一步指出「骨枯髓空」是骨质疏松症发生的根本病因。

而临床上的相关研究也逐渐印证了这一观点。

(2)肝衰为要

肾藏精,主闭藏,肝藏血,司疏泄。

肝肾两脏藏泄互用,二者与人体生长发育及生殖功能至关重要。

中医学理论中,便有女子是以「肝为先天」,男子是以「肾为先天」的相关阐述,天癸的至竭正是二者相互协调的体现。

骨质疏松症常见于中老年人群,临床患者更是以绝经后女性居多,肝衰亦为骨质疏松的核心病机之一。

正如【景岳全书】论述:「筋有缓急之病,骨有痿弱之病,总由精血败伤而然。」且肝与肾密切联系,肾藏精,肝藏血,精血之间互生互化,息息相关,肾精肝血荣则俱荣,损则皆损,密不可分。

因此,肾精生髓强骨的作用离不开肝血滋养。

而当肝处于病理状态,其藏血的功能受到影响,肝血不足以滋养肾精,肾精肝血逐渐败伤,骨骼逐渐痿弱,日久可发为骨痿。

此外,肝在体合筋,可连接关节与肌肉,主司肢体运动,这对维持骨骼强健尤为重要。

【证治准绳】曰:「肝虚无以养筋,故机关不利。」绝经后女性及老年男性逐渐年老体虚,肝肾亏损,精血不足以濡养髓窍,进一步加剧骨质疏松,筋骨关节活动失利,运动失衡从而提高骨折风险。

现今学者发现肝脏疾病常常并发骨质疏松,提出肝衰为骨质疏松的促进因素,肝脏损伤后可以导致骨形成减少或骨吸收增加,进而提升骨折风险,这主要与糖代谢紊乱、性激素失衡、胆红素增加、IGF-1、RANKL/OPG及IL-6等细胞因子、维生素D的不足等多种综合因素有关。

(3)脾虚为重

脾主运化,生化气血。

脾气化谷为精充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以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故有「后天之本」之说。

肾作为「先天之本」,亦依赖于脾所化精微不断充养和培育,脾与肾与骨密切关联。

【素问·五脏生成】曰:「肾之合骨也,其荣在发,其主脾也。」直接说明了肾及骨骼的生长发育深受脾胃功能影响。

而当脾脏功能失调,脾的运化作用受损,生化乏源,精、气、血津液亏虚,可致疾病,即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

脾病与骨质疏松的发生有关,如【脾胃论】云:「脾病则下流乘肾,土克水,则骨乏无力……」。

此外,脾在体合肉,主四肢,具有主润宗筋,束骨而利机关的生理特性。

脾病则肢体肌肉逐渐痿废不用,筋骨关节滑利失衡,则进一步加重病情。

黄宏兴教授团队从现代生物学中的线粒体功能出发,提出脾肾-肌骨-线粒体理论,进一步印证骨质疏松与脾肾、线粒体、肌骨关系密切,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新思路。

(4)血瘀贯穿始终

骨质疏松症患者早期常见躯体疼痛,病深日久影响活动,出现肢体痿废甚至骨折。

中医学中疼痛的发生与「不荣」「不通」直接相关。

根据上文历代医家阐述,我们不难理解,骨质疏松症及其骨折的发生根本原因就在于肾、肝、脾等脏腑虚损,筋脉骨骼失养。

而气血运行通畅,也是筋骨强健、关节正常活动的基础。

正所谓:「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因此,骨质疏松患者呈现多虚、多瘀的疾病特征。

瘀血是气血阴阳失衡常见的病理产物,又是疾病加剧的再生病因,体虚,无力推动气血正常运行及周泽全身,进而「因虚致瘀」;另一方面病程日久易生瘀滞,或发生骨折后,血液溢出脉道,可在筋骨关节处形成瘀血,瘀血的留滞会影响新血的生成及运行输布,使机体血虚进一步发展,从而「因瘀致虚」,并且对骨折恢复产生恶性影响,更深一步加重病情。

现代中医研究进一步证实了瘀血导致微循环障碍,血液无法为骨组织及神经提供正常的营养支持,从而影响骨骼正常发育,加重骨量流失;加之炎性介质、疼痛因子等代谢障碍停留局部所产生躯体疼痛,影响活动进而加重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