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健康

百病皆可从心医,看完这篇文章,你也会养心养生!

2024-07-04健康

「三分治病,七分养」 ,这句流传千年的古语,道出了养病的重要。

然而,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似乎更偏向于「治」,而忽视了「养」的深远意义。

治病,固然离不开医生的精湛医术和对症之药,但养病,却更多地依赖于患者自身的调养与心态。

治病与养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治病,是医生用药物、手术等手段消除疾病的过程。这一环节,医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疾病并非仅仅依靠药物就能完全治愈,患者自身的调养同样重要。这就引出了「七分养」的概念。

养病,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休息和恢复,更重要的是心态的调整和内心的平静。历史上许多养生专家都强调「养心重于养身」。唐代药王孙思邈,寿高百余岁,他的养生之道就注重养心。他提出「 安心是药更无方 」,强调了养心在养生中的重要性。这一观点,与现代医学对心理健康的重视不谋而合。

孙思邈的养心真谛

孙思邈不仅提出了「安心是药更无方」的养心理念,还具体阐述了「 十二少」的养心真谛与「十二多」的丧生之本 。这「十二少」包括:「 少思、少念、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好、少恶、少欲、少怒 」。

而与之对应的「十二多」则是:「 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亏,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摄,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混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 」。

这「十二少」与「十二多」,实际上是对人们日常生活中各种情绪和行为的一种规范和指导。它告诉我们,要想养心,就要尽量做到「十二少」,避免「十二多」。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养生境界。

心情舒畅与疾病的关系:一项38年的调查研究

有人曾花费38年的时间,对心理与健康的关系进行了一项深入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心情舒畅的人,死亡率很低,而且极少得慢性病;而精神压力大的人,竟然有1/3因重病去世。这一研究结果,再次印证了养心在养生中的重要性。

我们生活中很多常见的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胃溃疡、肺结核、哮喘甚至感冒等,都与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情绪的不稳定,往往会导致身体机能的紊乱,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因此,养心不仅仅是为了养生,更是为了防病。

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对于已经生病的人来说,心理因素同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患者自身有良好的心理状态,与医生密切配合,乐观地面对生活,那么即使重病也可能得到缓解。相反,如果患者总是心事重重、郁郁寡欢,那么即使微不足道的小病也可能演变为无法救治的重症。

这一观点,在现代医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医生在治疗疾病时,不仅会关注患者的身体状况,还会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

养心的十二字真言:心胸宽广,豁达开朗

那么,如何养心呢?孙思邈的「十二少」与「十二多」为我们提供了指导。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践养心:

  1. 心胸宽广 : 不斤斤计较,不钻牛角尖,对人对事都持有一颗宽容的心。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烦恼和争执,还可以让自己的心情更加舒畅。
  2. 豁达开朗 : 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能够坦然面对,不轻易放弃。这种豁达开朗的心态,可以让我们更加坚强和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3. 乐观积极 : 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相信困难只是暂时的,相信未来一定会更好。这种乐观积极的心态,可以让我们更加充满信心和动力去面对生活。
  4. 静心养性 : 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来静心养性。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放松和滋养,从而达到养心的目的。

养心的辅助手段

当然,养心并不仅仅局限于心态的调整。在养心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辅以食物进行食补,用药物进行药补。这样不仅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还可以促进疾病的康复。

在食补方面 ,我们可以多吃一些具有养心功效的食物,如莲子、百合、红枣等。这些食物都可以帮助我们安心养神,从而达到养心的目的。

在药补方面 ,我们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选择一些具有养心功效的中药进行调养。如柏子养心丸、天王补心丹等。这些药物都可以帮助我们调理心神,从而达到养心的效果。

综上所述,「三分治病,七分养」的古语并非空穴来风。治病固然重要,但养病同样不可忽视。而养病的关键,就在于养心。只有做到心胸宽广、豁达开朗,我们才能远离疾病,拥有健康的身体。因此,「 百病皆可从心医,养病定要先养心 」的养生之道并非虚言。

最后,我想说的是:养心并不难,难的是我们是否愿意去做。

只要我们愿意付出努力和时间,去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生活方式,那么养心就一定能够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而当我们真正做到养心时,就会发现:原来健康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

那么,你是否愿意开始这段养心之旅呢?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看法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