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毒性作用或机体对药物产生的变应性反应,造成肝脏损害即称药物性肝病(简称药肝)。发病率仅次于病毒性肝炎和脂肪肝。据统计,因急性肝炎和黄疸就诊的患者中,药肝占1/3。近年来有关药肝的报道逐渐增多,应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
图片来源:摄图网
引起药肝的药物主要有哪些
引起药肝的药物几乎遍及各类药物,约1 000余种。
西药包括抗感染药,如抗结核药、头孢菌素、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抗真菌药等;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等;抗肿瘤药,如甲氨蝶呤、环磷酰胺、阿霉素等;降糖类,如格列本脲、罗格列酮等;降血脂类,如非诺贝特、他汀类等;心血管药,如胺碘酮、丙吡特等;抗甲状腺药,如他巴唑、丙基硫氧嘧啶等;激素类,如雌激素、口服避孕药、苯丙酸诺龙等。
中草药有川楝子、黄药子、苍耳、雷公藤、何首乌等;中成药有复方青黛片、龙胆泻肝汤、痔血康胶囊、小柴胡汤、壮骨关节丸、大黄蛰虫丸、鳖甲煎丸等。
药肝有哪些表现
药肝通常发生在用药后1~4周,按临床表现分为三型。
1.肝细胞损伤型 约占90%,表现和一般肝炎大体相同,疲乏、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上腹不适、肝大且有压痛、血清转氨酶升高。
2.胆汁淤积型 表现为发热、黄疸、皮肤瘙痒、血清转氨酶轻度升高,碱性磷酸酶、r-谷酰转肽酶显著升高,总胆红质、直接胆红质升高明显,常有胆固醇升高。
3.过敏反应型 发病较快,常在用药后数天或1~2天出现发热、黄疸,伴肝外表现如皮疹、淋巴结肿大、关节痛、肾炎、心肌炎等,血清转氨酶、胆红质、碱性磷酸酶轻/中度升高,嗜酸性粒细胞和自身抗体阳性。
一般来说,停用相关药物2~4周,药肝病情会明显好转。但严重者会引起肝细胞大片坏死,致重症肝炎、肝功能衰竭。
药肝的治疗和预防
发生药肝后,最重要的是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同时注意休息,给予营养丰富的饮食,补充多种维生素。血清转氨酶升高者选用护肝退黄药物,如甘利欣、水飞蓟、思美泰、熊去氧胆酸等(1~2种);加用非特异性解毒剂,如N-乙酰半胱氨酸还原性谷胱甘肽。糖皮质激素对药肝疗效不明确,需要慎用。人工肝对重症药肝效果较好。
要提高对药肝的认识,积极预防药肝的发生。应遵医嘱用药,不要乱用药物或保健品。老年人和有肝肾疾病的患者要尽量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必要用时应适当减量;有药物过敏史和过敏体质者更要慎重用药。用药期间应定期查血、尿常规和肝功能,监测不良反应。
文/竺正伦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关注公众号【家庭医学】,了解更多健康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