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健康

治疗肝硬化,这样遣方用药效果好

2024-06-23健康
中医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经验总结。
一、辨证论治
1.肝郁湿阻证
此型为肝硬化早期,表现为先有腹胀,后有腹水,脾肿大。病机为肝郁气滞,脾运不健,水湿停滞,湿阻气机。治以疏肝理气,健脾祛湿,宜逍遥散为主化裁,可酌加香附、郁金、佛手、大腹皮、泽泻。胃满不欲食者,可加砂仁、枳壳、焦三仙;湿阻化热,可加白蔻仁、栀子;湿从寒化,可加苍术、桂枝。
2.寒湿困脾证
此型以大便不成形,肤色萎黄,喜热畏寒,腹水量较大为特点。病机为肝脾失调,脾虚湿盛,湿邪寒化。治宜健脾温中,通阳利水,佐以理气,宜胃苓汤合实脾饮加减。无黄疸者不用茵陈;理气可选香附、郁金、青皮、佛手、砂仁;温脾用干姜、附子;健脾利湿用茯苓、白术、泽泻;腹水甚且便溏者,可加苍术、玉米须、薏苡仁。
3.湿热蕴结证
症见黄疸,脘腹胀,小便黄赤,舌苔黄或厚腻。病机为肝脾失调,脾虚湿盛,湿从热化,湿热互结。治以健脾利湿,理气清热,用茵陈五苓散加减,可酌加郁金、青皮、白蔻仁、栀子、莱菔子。腹胀便秘,脉实有力者,可加大黄、牵牛子,但应中病即止,避免过用伤脾;热象消退后,改用茵陈术附汤化裁。
4.肝脾血瘀证
多见于肝硬化晚期,症见腹大坚满,腹部青筋暴露,肝掌,蜘蛛痣,皮下出血点,舌质紫暗,脉弦涩。病机为肝脾失调日久,气滞血瘀,水湿、瘀血阻滞中焦。治以疏肝理气,健脾化瘀,用逍遥散化裁,可选加桃仁、莪术、青皮、郁金、丹皮、三七、炮山甲等理气活血化瘀,猪苓、泽泻、桂枝等温阳利水。
5.肝肾阴虚证
腹胀腹水,心悸失眠,口舌干燥,舌红无苔,脉弦细。多因素体阴虚、嗜酒过度或久病伤阴,致肝肾阴虚,郁而化热,脾虚湿阻。本型患者因病机虚实寒热错杂,治疗较困难。概因健脾利水需温阳,如用桂枝助膀胱气化,则伤阴助热而心烦失眠加重,滋阴清热则伤脾助湿,而使腹胀、腹水加重。可以疏肝健脾、养阴清热为法,选用滋水清肝饮化裁,不宜过用香燥及逐水之品。
6.脾肾阳虚证
临床表现为腹大如鼓,小便不利,大便溏泄,完谷不化,畏寒肢冷,舌体胖大,脉弦细无力。多见于肝硬化晚期,脾肾阳虚,水寒之气不得运化,阳气不能敷布于外,膀胱气化失司。治以健脾温肾,化气行水,宜实脾饮合附子理中汤化裁。
临床上六种证型往往交叉出现,如湿热郁结加肝脾血瘀,肝肾阴虚合肝脾血瘀。

二、应注意的问题

肝硬化腹水的治疗,在运用攻下法时,必须格外审慎。对于湿热郁结,热邪偏盛的患者,虽可适度选用攻邪之法以驱逐湿热,但必须严格把控力度,务必做到中病即止,以免过犹不及,损伤正气。而其他证型的患者,则更需避免滥用此法,以免病情恶化。
在肝硬化腹水的治疗中,病情交叉的现象尤为常见。例如,当肝肾阴虚与肝脾血瘀同时出现时,患者的预后往往不容乐观。这种情况下,治疗策略的制定就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全面考虑,综合施治。
对于不同证型的肝硬化腹水,治疗的难易程度也各不相同。肝郁湿阻型患者,其病理较为简单,治疗时只需疏肝健脾,通常能取得较好的疗效,治疗过程相对容易。寒湿困脾型患者,虽然病理不矛盾,但治疗时仍需温阳利水,只要方法得当,效果往往显著。然而,对于湿热郁结及肝脾血瘀型患者,治疗则相对困难,但只要辨证准确,治疗得当,也能收到不错的疗效。至于肝肾阴虚型患者,由于多见于肝癌患者,其治疗难度极大,需要特别小心谨慎。最后,脾肾阳虚型患者,多已进展到病变后期,治疗同样困难重重。
脾肿大的治疗策略中,鳖甲煎丸凭借其疏肝健脾、软坚散结的独特功效,成为了消除肿大的有力武器。这种古老的中药方剂,经过现代临床验证,长期服用确实能带来显著的疗效,不仅缓解了患者的不适,更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脾脏的健康状况。
在判断脾肿大患者的预后时,我们必须细致入微。对于那些已经出现腹壁、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患者,预示着他们的预后可能不太乐观。面对这样的患者,我们在养肝的基础上,还需加入活血止血的药物,如三七粉、云南白药、当归、川芎等,以期能减缓病情的恶化,给患者带来一丝希望。
而对于肝肾阴虚的患者,他们的预后同样不容乐观。肝肾阴虚导致体内阴阳失衡,病情容易反复发作。此外,湿热郁结、面色如灰的患者也预示着不良的预后,这些症状往往暗示着病情的严重性和复杂性。
在肝昏迷的治疗中,我们更需根据证型的不同,选择恰当的用药。肝肾阴虚者常伴随心烦失眠,此时安宫牛黄丸的清热开窍、安神定志的作用便显得尤为重要。而湿热郁结的患者,他们往往先出现嗜睡,后陷入昏迷,此时苏合香丸的芳香开窍、醒神回厥的功效则能发挥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