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健康

我篡改了师父的药方

2024-01-01健康

题记:分享自学中医的故事,是亲历、是心得体会,是受益者发自内心的感悟。现实让我们担忧,中医药的传承与发扬光大,中医药的运用与人们的健康长寿,密不可分,息息相关。已经暴露出的大病年青化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如何让我们的中医药更好地服务自己,我把自学中医的历程分享给大家,关注我,今后给大家更多的交流。

一我的启蒙老师

虽说是师父,其实是名义上的,是启蒙老师,是亲人,是姑祖父。他终身行医,老中医,在我地相当有名望,是我地原公社合作医疗主任,医术相当好,好多大医院治不了的病患,都慕名而来求医问药。在我地六十岁以上的老人都还记得他。他是我的启蒙老师,还得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说起。

一九六六年搞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我正好读三年级,停课闹革命,戴个红小兵袖套,老师带着我们下乡宣传,那时以「阶级斗争为纲,防修反修」为主要任务,直到后来形成两个派系的争斗,所谓"文攻武卫"。所有学校彻底停课。于是把书包挂起,每天带着弟弟妹妹玩耍,美好的幼年时光就这样消失在"打倒这个打倒那个」的口号声中。

与我姑祖的第一次接触,是我叔祖父病了,喊我去姑祖那里去抓几味药,姑祖不认识我,我说了叔祖及我父的名字,他很热情很高兴地留我玩耍,就独自去抓药。然后问我想不想学医,讲了一些学医的好处,用他亲历的故事开导我,还拿出一本他撰写的行医【六十年验方】给我看,问我认识不?我看哈,只认识小部分。于是他说你回去叫你父亲来,拿去抄下来等你多读点书再学。后来我父亲抄了一点,不知什么原因没抄完,可惜了。

从那以后,偶尔去抓药,都会在姑祖那里呆上些时候,聆听他讲行医的故事,行医的准则,代代相传的医德。那时下决心学中医。只是那时幼小,加上环境诸多因素,未能得到姑祖亲授。

一九七O年复课,直接报名读五年级,未进入初中。回家参加集体劳动,挣半劳力工分。七二年恢复考试,又去读了个五年级,考入初中,读了点卫生常识,又激发起学中医的热情,就隔下三岔五的去姑祖那里,他很忙,抽不出太多时间,去了多次,相会都很短暂。于是他告诉我去新华书店买套【实用中医学】抽空自学,不懂的记下来,他给我解答。就这样学医启蒙开启了。

然而,事与愿违,不幸的是父亲一埸大病(小病不治形成慢性病〉卧床两年多,所有家务就落在我肩上。那时读书、劳动(看护父亲)每天的必修课,走路都是带小跑的,坚持读完初中。七五年初中毕业,父亲的病在姑祖的医治调理下,得到改善,能做一些轻活了。恰逢冬季征兵,我应征入伍,随身带了那套【实用中医学】进入部队。从此再未见到姑祖了。因为在部队服役期间姑祖已过世。

二自学中医走过的弯路

虽然经过不懈的努力,把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都学了个八九不离十,算是打下了基础,待跨槛入堂,在等待的过程中,没有实践的平台,只能存乎胸中,偶有与患者相遇,一听师出无门,无师无证,只作闲谈罢了,没人相信。

一九九八年,我父亲又犯病了,是急性湿疹发作,全身搔痒,起丘疹,面红,舌苔黄腻。本是父子,想为之治,奈何父亲不信任,遂请我大叔医治。我大叔是民间中医,拜过名师,主攻儿科,伤寒论滚瓜烂熟,遂为我父开了个「仙方活命饮」,当时我反对无用。父亲一剂服完,全身搔痒加重,面部红光发肿,我又提出停用该药,父亲无言,他又去问我大叔,我大叔说是药效的反应,毒发表出来就好了,于是继续服用该方药,药服未半,病情加重至无法入睡。父亲终于叫我处方,我在【实用中医学】下册专治湿疹的方子里,选了一个适合我父亲病情的药方,略作加减,一付见效,三剂痊愈。随之信心倍增,同时也让我大叔刮目相看,交流中大叔问及我处方立意,为何效好,我说我父亲一派湿热之象,湿毒蕴结肌肤,须清利湿热,止痒解毒,而「仙方活命饮"多是温热药,原本「火」重,再浇油岂可灭火,何来见效。

此后,在我大叔的宣扬后,逐渐有亲友求医问药,都有求必应,也时刻记住姑祖告诫的行医之德,慎用毒副作用较强的药,也从未给患者带来任何后患。

三博采众家之长,受益匪浅

在学了【实用中医学】后,又读了【皇帝内经】、【医宗金鉴】、【内儿科学】、【千家妙方】、【万家奇方】、【奇病奇治】等医学书籍。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所学的知识点,参照当代医学大师们的临床治疗经验,弥补了之前的不足,改变了之前的认知。

方药的运用,对于治病疗效的优劣,是检验是否药症相符。照书本上讲的方药运用,看似合理,实则不然。我就犯过这样的错误,走过这样的弯路。我一个亲友患了上颌窦炎找到我,我用治疗我侄儿的药方给他,结果无效,来面诊后根据他的病情变化调整了几味药,然后彻底治愈。其原因是他的病情比较复杂,肝、肺、肾、胃肠都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采用综合治疗的方药后,几个脏腑的功能恢复了,身体好了,抵抗力强了,十多年过去了也未复发。在这个案例中,悟到了重要的一点,就是活学活用,千万不能照葫芦画瓢。

清代汪昂老人在所著【汤头歌诀百话解】序言里说,学医者心存一方,临症时可作参照,不然临阵磨枪,无所运用。又说治病如战场破敌,须根据战场态势而灵活运用兵法,治病亦同理,又说十里不同天,寒热有别,南北各异,患者亦如是,体质不同,飲食喜好不同,于是在胸存方药中选一方而加减化裁应用,虽然没得十分把握,但治疗的目的也十分接近了。

所以通过后期对上述书籍的阅览,学习了很多大师的临床经验,真是受益匪浅!

四我篡改了师父们的药方

我姑祖父给的【六十年验方】部分,算是亲传了,但一生受益的是【实用中医学】,是我心目中的老师,不知其名姓,但我知道他们是"北京中医学院」和「北京中医院」的大师们编著的,是我终身师父。这部医学著作是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祖国医学宝库里的又一珍宝,是结合现代病名而对症下药的良方妙剂。

但是我还是大胆地变通加以运用。如「膈下逐瘀汤」和「沙参麦冬饮」两方合在一起去掉温热药治愈我胃出血,就是一个例证,因为我的胃出血是胃火重又过食辛辣引起的,若不去温热药,势必加重胃火,难以收效。又如鼻窦炎之类慢性疾病,大多是肺、胃、肝肾多个脏腑出现问题。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不是一个炎症的问题。这时就没有一个固有的方药供我们顺手拿来即用,必须有增损的把师父们的方药拿来应用。

本文原创,仅在头条发表,码字不易,不得转载其它平台,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