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健康

浅析中医和现代医学,对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的认识有何不同?

2024-08-15健康

祖国医学对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的认识

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是以解剖为基础命名的西医学病名,由于祖国医学对于本病的认识着重于对疾病症状及体征的描述,缺乏解剖定位、病理变化的探索,故祖国医学对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的记载,多见于古籍中对肩痹、肩痛、漏肩风的临床症状及发病特征描述中。

对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最早的症状描述及治疗出现在晋代【针灸甲乙经】中「肩痛不可举,引缺盆痛,云门主之」。

本书中不仅首次提出「肩痛」一词,还在辨证基础上记载了相应的针灸处方。

【医林改错】云:「凡肩痛……或周身疼痛,总名曰痹症。」将「肩痛」归为痹症的范畴。

刘东伟等从【黄帝内经】的角度结合现代认识水平,指出「筋」具体指代对象可能包括韧带、肌肉、肌腱及筋膜等组织结构,因此,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也可归属于「伤筋」的范畴。

(1)病因病机

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的发病原因可分为内因、外因以及不内外因三种。

内因主要有两点:其一为先天禀赋不足,脾气虚则肌肉不生,肝气虚则筋不束骨,肾气虚则骨骼软弱,阳气虚则风寒湿等邪气入侵则更易致病;其二为年老体衰,随着年龄增长人体气血日渐虚弱,不能濡养筋脉,在脏责之于肝。

肝主藏血,在体合筋,人体的筋肉系统依赖于肝血的濡养,只有肝血充足,脏腑经络之气血运行畅达有序,筋得血养,肩部筋肉系统才能运动灵活而有力。

若肝血亏虚,气血运行不畅,不能到达肩部筋肉,筋不得血养,日久则见肩部筋肉挛缩,活动受限。

外因与风、寒、湿、热四种邪气相关,风性轻扬开泄,风邪侵袭肩部易使肩周腠理不固,寒、湿等邪更易侵入,风邪主动,其致病具有摇动不定的特征,伤及肩部则见肌肉抽掣,强直等特征;寒性凝滞,寒邪侵袭肩部,肩周阳气受损,肩周肌肉、肌腱内气血运行失常,则见肌肉僵硬,屈伸不利,局部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湿性重浊,常随风邪侵入,阻滞经络关节,阳气不得布达,伤及肩部则见肩关节疼痛重浊,屈伸不利;热邪侵入人体,燔灼津液易劫伤肝阴,肝脏阴血不足,肩周筋脉失养失润,则见筋脉拘急不舒。

【济生方·痹】云:「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的发生常为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多数患者在自身正气不足的情况下,由于出汗后受风、长期生活在阴冷潮湿地带、在寒冷的环境中睡觉等原因,环境中风寒湿等邪气趁机侵入到人体的肌腠、脉络,停留在肌肉、关节等处,导致肩关节周围营卫行涩,经络闭阻,而发生肩关节疼痛、活动不利。

此外,有部分患者因跌仆损伤、扭捩撞挫等不内外因,直接损及肩周筋脉而发病。

(2)中医学治疗方法

中医学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多以通经活络,舒筋止痛为总则,急性期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主;缓解期以舒筋通络、松解黏连为主,从而达到缓解疼痛、松解黏连、恢复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功能的目的。

现代医家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及发病规律,制定治疗方案,多以中医外治疗法为主,如推拿、针刺、刺络拔罐、中药外敷包、针刀、艾灸等方法,有单独运用,亦有联合运用者。

此外,艾灸具有温经通络,驱寒除湿止痛等作用,现代研究表明,艾灸可通过温热效应及其本身药物功效,调节血浆渗透压,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进而起到消炎镇痛,促进关节功能恢复的作用。

现代医学对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的认识

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是临床中常见的无菌性炎症。

临床中有45.9%被诊断为肩周炎的患者实质所患疾病为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

本病好发于40岁以上人群,多见于重复进行上臂过顶运动的运动员,或长期从事体力工作者。

有研究表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损伤,在全国优秀女子铁饼运动员肩关节损伤中,所占比例最高,约为34%。

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主要表现为外展、外旋、后伸活动受限,肩关节前部疼痛,夜间疼痛明显,严重者可影响患者睡眠。

(1)解剖学特点

肱二头肌是完成肘部屈曲和前臂旋后的核心肌肉,它的长头肌腱从肩胛骨关节盂唇或盂上结节开始,沿着肩峰下走行于肱骨大小结节之间的结节间沟中,移行出关节囊后在被腱鞘滑囊包裹,在上臂的中下部与肱二头肌短头肌腱合并移行成一整块肌腹,终止于桡骨头的桡骨粗隆。

肱二头肌长头肌全长约90毫米,按其位置可分为关节内段和关节外段,而关节外段可分为鞘内段和鞘外段。

关节内的肌腱横截面扁平而宽,其位于关节滑膜外,跨过盂肱关节,走行于肱骨头前上部,穿过肩袖间隙,成为关节的外段,并移行到结节间沟;关节外段的肌腱横截面近似圆形,肌腱表面覆盖腱鞘和从关节内向外延伸的滑膜。

肱二头肌长头肌在关节内的平均直径为6.6毫米,在关节外的平均直径为5.1毫米~6毫米。

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的稳定性与由软组织组成的双滑车结构密切相关,双滑车结构主要是指前滑车与后滑车,前滑车由盂肱上韧带、肩胛下肌、冈上肌和盂肱关节关节囊一些纤维构成,后滑车由喙肱韧带以及盂肱上韧带组成。

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可以稳定在结节间沟中,这与冈上肌及肩胛下肌可以加固盂肱上韧带及喙肱韧带所构成的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弓止点有关。

为了确保肩关节在肩胛平面内的正常运动,肱二头肌的长头肌腱需要大约19毫米的滑动度,以使肩关节完成外展、外旋、内收等动作。

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的近端血运主要由旋肱前动脉升支血管供应,远端主要由肱动脉及肱深动脉的分支灌注,有学者发现在距离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起始点约1.2厘米~3厘米处存在缺血管区,其位置主要对应结节间沟肌腱滑动部分,且这部分的交感神经等神经网络分布较丰富。

(2)发病机理

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的发病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2种,原发性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不伴有肩关节其他相关病变,而是由于年龄因素、血供改变引起的特发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的病变;继发性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是继发于肩峰撞击综合征等其他肩关节其他疾病。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的发病机制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但尚未达成共识。

常见的主要有以下五种观点:

①因肱二头肌长头肌的生理结构及所走行的位置特殊,决定了肱二头肌长头肌易被其走行经过的结节间沟内壁及小结节的磨损,长期反复磨损易致肱二头肌长头肌腱鞘壁增厚、腱鞘变窄,从而导致肌腱发生水肿、纤维化、炎症等改变;②肱二头肌长头肌的关节内段位于肩峰下间隙前部,当肩关节外展时,其易与喙肩穹之间产生摩擦、撞击,从而造成肌腱发生无菌性炎症、退行性病变等改变;③包绕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的腱鞘与滑膜同肩关节内滑膜处于联通的内环境中,肩关节内部炎性改变可能造成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腱鞘水肿、充血及炎症细胞浸润,甚至可导致腱鞘增厚、黏连,从而影响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的生理功能;④有学者发现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在距离起始部位约1.2厘米~3厘米处因位于盂肱关节延伸至近端结节间沟处口径减小阻塞血管提供动脉供应有限,始终存在一缺血区。

有研究表明,维持肌腱的正常功能必须满足肌腱所需求的耗氧量,若血运较差或中断,会发生胶原束解体,造成肌腱区损伤。但其真正的发病机制可能是血管因素与机械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⑤有学者发现4%的低机械拉伸会促进肌腱干细胞(TSC)向肌腱细胞分化以维持肌腱稳态,而8%的大的机械负荷会引导TSC分化为肌腱中的非肌腱细胞(如脂肪细胞等),从而导致脂质积累、粘液形成和组织钙化等病理改变。这种观点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在从事繁重体力劳动和反复进行上臂过度运动的人群中更为常见。

(3)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目前,西医有关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的治疗仍未标准化,临床医生常根据患者病情轻重选择非手术疗法或手术疗法。

对于早期急性期以及病情轻者,临床中常用的保守方法包括理疗、制动、口服消炎止痛药等。

对于保守治疗无效及病情严重者,选择手术疗法。

1、非手术疗法

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的首选治疗方式是非手术疗法,临床中常依据患者受损伤的程度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常规治疗、主动锻炼、被动性治疗。

常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患肢制动、调整患肢的运动方式以及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等方法。

由于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类固醇类等药物可能会产生胃肠道刺激、肝肾损伤等不良反应,且临床远期疗效有待探究,故不宜长期应用此方案;主动锻炼包括离心式锻炼和等长收缩锻炼等,有研究表明等长收缩锻炼在肌肉没有萎缩的情况下可以很好地改善骨骼肌的功能;被动性治疗包括冲击波疗法、曼迪森半导体激光照射、超声波药物透入疗法等方法,以改善肌腱损伤后的局部微循环及炎症细胞浸润的情况,起到消炎镇痛,改善水肿的作用。

此外,临床中也采用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及利多卡因注射液等药物混合物于腱鞘内封闭注射达到抑制炎症,快速止痛的效果。

2、手术疗法

在保守治疗无效或病情严重时,需采用手术治疗。

传统开放性手术疗法主要包括Lippmann法、Depalrna法等。

主要是将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割断转位到肱二头肌短头肌及喙肱肌联接处的肌腱上,或者将其割断固定在骨性管道内或结节间沟上。

但传统手术存在损伤大、术后感染以及康复时间较长等弊端,正在逐渐被取代。

关节镜手术具有创伤小,康复速度快,功能锻炼早等优势。

关节镜下诊治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通常采用肌腱单纯切断术或肌腱固定术。

然而,由于缺乏相关研究,何种手术方式效果更好,至今国内外学者存在一定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