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健康

黄芪只能补气?太小看它了

2023-12-07健康

小编导读

说到黄芪,对中药有所了解的朋友想必都知道它补气升阳的功效。其实除了补气之外,黄芪在医圣张仲景的手中的功效和适应证还有很多。畅销书【我在东汉末年学中医的日子——另辟蹊径读伤寒】的作者翁骁炜老师通过对【金匮要略】条文抽丝剥茧,对于黄芪的临床体会颇有体会,快跟随作者一探究竟吧。

今天我们讨论一下黄芪。

黄芪是一味很有名的中药,一般的中医爱好者或许都能脱口而出:黄芪补气。但我一直不太会用黄芪,直到上周末,有了一点领悟。

我不熟悉黄芪的药性是因为一开始研究的侧重点在【伤寒论】上,最近才逐渐转移到了【金匮要略】。而【伤寒论】里是没有黄芪的,只有【金匮要略】里有。

而我认为【伤寒论】讨论的是津液层面的内容,而【金匮要略】则涉及到血气层面。

我最先重视血气问题和津液问题是在【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篇中,肺痿病机很明确,是津液层面的问题。

「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何从得之?

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

肺痿就是津液流失过多造成的。

再看肺痈的条文 ——

「问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

当有脓血,吐之则死。」

这里明确提到了肺痈和脓血相关。

再看桔梗汤条文——

「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再联系到有一条解释性的条文——

「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蒙可救,脓成则死。」

很明显肺痈和血相关,而且脓也和血相关。

治疗肺痿的是甘草干姜汤,而治疗肺痈的桔梗汤和甘草干姜汤结构类似。 干姜补充津液,能够去痰;桔梗肯定和血相关,因为桔梗能排脓。

所以病人吐痰属于津液问题,吐脓属于血气问题。

再看肺痈的另一个方子——

「【千金】苇茎汤治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是为肺痈。

千金苇茎汤:苇茎二升,薏苡仁半升,桃仁五十枚,瓜瓣半升。」

苇茎汤中桃仁和瓜瓣都是血层面的药,也再次印证肺痈是血气层面的问题。

这个条文中的「甲错」引起了我的注意 ,再找出几个有甲错的条文——

「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暗黑,缓中补虚,大黄䗪虫丸主之。」

「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腹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大黄䗪虫丸的肌肤甲错是因为内有干血,这里甲错又和血有关。

肠痈是因为腹内有痈脓,所以有其身甲错,之前肺痈说过了脓和血相关,也和血有关。

所以能看出「甲错」就是血的问题。

扯开一下,「甲错」的意思,「甲」就是皮肤局部变硬,比如指甲、甲壳虫都比较硬,「错」就不清楚了,大概是交错的意思吧。

再搬出一条有甲错的条文,我们今天的主角就登场了——

「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得轻者,久久必生瞤。瞤极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其它的不看,就看「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有甲错。

所以,桂枝加黄芪汤大概率是血气层面的方,其中桂枝汤肯定是津液层面,那么血气层面的只能是黄芪了。

再看「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这里有一个疮,在【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十八】中有条文——

「答曰:若身有疮,被刀斧所伤,亡血故也。」

疮和亡血有关,也是血气层面的问题,再次说明黄芪是血药。

印象里,黄芪能治的症状有: 出汗、水肿、手脚麻木、身体痒,加上甲错和恶疮,我突然发现,黄芪治的都是表证!

表证不应该是【伤寒论】里就能搞定的问题吗?伤寒论用了很多个药来治疗表证,这个如数家珍了。

  • 疼痛用麻黄,痒是小痛也用麻黄
  • 骨头痛用附子,屈伸不利用附子
  • 肿重用麻黄或者白术
  • 肌肉酸痛用芍药
  • 汗出用桂枝
  • 肌肉颤抖、手抖用茯苓
  • ……
  • 似乎完全用不到黄芪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呢?

    还是那个观点:我认为【伤寒论】的主要矛盾在津液层面,而【金匮要略】会有更多血气层面的方药。

    所以【伤寒论】里的这些药的确能治这些症状,但都是在血气没有问题的前提下,如果血气出了问题,这些药就不够用了。

    比如【伤寒论】里有发汗禁忌的条文——

    「85.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发汗则痉。」

    「87.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疮家和亡血家显然都是血气出了问题的,那么他们有了表证后就不能简单的用津液层面的发汗药去解表。

    87条应该可以用芍药甘草附子汤,85条恐怕就要用到黄芪了。

    好的,现在我们已经比较确定了黄芪作用在血气层面,且作用位置在表,那么现在的问题就是,黄芪对血起了什么作用呢?

    黄芪是一味补药,所以很可能是补血。

    从刚才有关的「疮」的条文里也可以看出来。

    「答曰:若身有疮,被刀斧所伤,亡血故也。」

    有疮的是亡血,黄芪能治疮,那么黄芪是补血药更有把握了。

    再看芪芍桂酒汤条文——

    「问曰:黄汗之为病……发热汗出而渴……」

    注意症状渴,我们知道瘀血是——

    「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

    注意「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因为有瘀血导致血少所以口燥,但也因为有瘀血堵住,所以但欲漱水不欲咽。

    那么黄芪的口渴证很可能就是单纯的血少而没有瘀血,这个和亡血用黄芪相一致,坐实黄芪补血。

    注意瘀血里也有胸满,就是胸闷,联想到黄芪证有胸闷,可以认为,血少,无论是瘀血还是亡血都会导致胸闷。

    最后总结一下, 黄芪作用位置在表,能和除附子以外所有解表药配合,本身药证有甲错、疮、身体不仁、黄汗、胸闷口渴,作用是补血。

    【我在东汉末年学中医的日子——另辟蹊径读伤寒】

    点击封面进入悦医家·中医书院购书

    本书作者翁骁炜老师深谙【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并通过条文与条文之间的联系,推导出了伤寒论中一系列常用方证与药证。包括但不限于本文中提到的白术证、茯苓证、麻黄证、附子证……

    以小说的形式,展示了推导的过程,读来回味无穷,对临床亦有极大启发。

    为此,悦读中医专门做了一个 以「纯粹经方」为学习内容的学习圈 ,本书第二作者王彤彤大夫(天使老师)会带领大家一起「素读」经典,并分享、解读临床医案。

    现已分享并解读临床医案30余个,并会持续更新。

    入圈仅需1元,欢迎参与学习。

    ❖ 本文仅作知识分享,不构成对任何药物或治疗的推荐和推广,不能代替专业医生的医疗建议。如有诊疗需要,请咨询和联系正规医疗机构。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转自「东汉末年」公众号,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 悦读中医 推荐发表,封面及文中图片来源于摄图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