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健康

世界医学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十项重大突破

2023-12-06健康

有幸参加了北京大学詹启敏院士主讲的关于【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医学科技创新】的主题报告,在学习健康知识的同时现将报告中所普及的世界医学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知识分享给大家。

1、X光(1895年 伦琴)

发现x射线的科学家是伦琴。X射线由德国物理学家W.K.伦琴于1895年发现,故又称伦琴射线。X射线是一种波长极短,能量很大的电磁波,X射线的波长比可见光的波长更短。

X射线的频率和能量仅次于伽马射线,频率范围30PHz-300EHz,对应波长为1pm-10nm,能量为124eV-1.24MeV。X射线具有穿透性,但人体组织间有密度和厚度的差异,当X射线透过人体不同组织时,被吸收的程度不同,经过显像处理后即可得到不同的影像。

2、青霉素(1928年 弗莱明)

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首先发现了世界上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通过一段长时间的分离与纯化实验,英国牛津大学病理学家弗洛里与生物化学家钱恩弗洛里、钱恩终于用冷冻干燥法提取了青霉素晶体。之后,弗洛里在一种甜瓜上发现了可供大量提取青霉素的霉菌,并用玉米粉调制出了相应的培养液。在这些研究成果的推动下,美国制药企业于1942年开始对青霉素进行大批量生产。

3、DNA双螺旋(1953年)

1953年4月25日,克里克和沃森在英国杂志【自然】上公开了他们的DNA模型。经过在剑桥大学的深入学习后,两人将DNA的结构描述为双螺旋,在双螺旋的两部分之间,由四种化学物质组成的碱基对扁平环连结着。他们谦逊地暗示说,遗传物质可能就是通过它来复制的。这一设想的意味是令人震惊的:DNA恰恰就是传承生命的遗传模板。

4、器官移植(1953年约瑟夫默里)

移植是指将一个个体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用手术或其他方法,导入自体或另一个个体的某一部分,以替代原已丧失功能的一门技术。根据导入移植物不同,分为细胞、组织和器官移植。灵长类的「近亲」们,并不是人类理想的器官移植供体。更优之选其实是——猪。截至2023年6月,中国器官移植数量居世界第二位。 [2]

1954 年 12 月 23 日,美国波士顿布莱甘医院(Peter Bent Brigham)迎来历史上划时代的一天。急性肾衰竭的病人理查赫里克(Richard Herrick)已被全身麻醉,而在隔壁病房躺着的则是他的双胞胎兄弟罗纳德(Ronald Herrick)。

罗纳德愿意将他自己的一颗肾脏捐给兄弟,以换取兄弟的活命机会。然而这中间却有太多不可知的因素。8 点 15 分,医生在罗纳德身上划下第一刀。4 个小时后,历史即将被创造。

事实上,器官移植技术能有今日,很大一部分必须归功于这位约瑟夫默里医生。

5、CT(1972年亨斯菲尔德)

亨斯菲尔德 (1919~2004 ),英国 电子工程师 , 发明 家,CT的 发明 者。

亨斯菲尔德 1938年8月在 纽瓦克 上学。1939~1946年在皇家空军的无线电雷达学校服役,1951年进EMI公司。亨斯菲尔德设计了英国第一台全晶体管计算机和薄膜存储器,以后又从事模式识别研究。1961年研究计算机处理断层图像的技术,1968年获得专利,到了1972年,他研制出一台能够在不到5分钟的时间内完成大脑断层图像的CT。1973年制成X断层扫描机(XCT)。X断层扫描机改变了临床诊断的面貌,使医师能分层观察病人的横断面图像。他因此获得1979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6、核磁共振(1977伊西多·艾萨克·拉比)

伊西多·艾萨克·拉比(Isidor Isaac Rabi,1898年7月29日-1988年1月11日),男,美国人,物理学家,核磁共振仪的发明者。1936年提出拉比模型,描述了原子与光的基本相互作用。原子钟概念的提出者。

1944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被誉为「核磁共振之父」 。

1946年,Felix Bloch和Edward Mills Purcell首次观测到核磁共振现象,他们发现在强磁场下,原子核会吸收无线电波,并重新发射电磁信号。他们因此获得195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7年,第一台磁共振成像(MRI)仪被制造用于临床诊断与实验研究。1980年代,MRI技术开始广泛用于医学成像,到目前已成为医学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7、微创手术(1987)

微创手术,顾名思义就是微小创伤的手术。是指利用腹腔镜、胸腔镜等现代医疗器械及相关设备进行的手术。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是每个需要手术的病人的梦想,而微创外科使这个梦想成为了现实。

早期微创手术,是指通过腹腔镜、胸腔镜等内窥镜在人体内施行手术的一种新技术。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的优越性。

微创外科的出现及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是最近十几年的事。1987年法国医生Mouret偶然完成第一例LC并没有想到它标志着新的医学里程碑的诞生。微创概念的形成是因为整个医学模式的进步,是在「整体」治疗观带动下产生的。微创手术更注重病人的心理、社会、生理(疼痛)、精神风貌、生活质量的改善与康复,最大程度体贴病人,减轻病人的痛苦。

8、靶向药物(1997)

靶向药物是指被赋予了靶向(Targeting)能力的药物或其制剂。其目的是使药物或其载体能瞄准特定的病变部位,并在目标部位蓄积或释放有效成分。靶向制剂可以使药物在目标局部形成相对较高的浓度,从而在提高药效的同时抑制毒副作用,减少对正常组织、细胞的伤害。

1997年FDA批准了有史以来第一个癌症靶向药物。

9、人类基因组(2001年)

人类基因组,又称人类基因体,是指人的基因组,由23对染色体组成,其中包括22对常染色体,1对性染色体。人类基因组含有约31.6亿个DNA碱基对,碱基对是以氢键相结合的两个含氮碱基,以胸腺嘧啶(T)、腺嘌呤(A)、胞嘧啶(C)和鸟嘌呤(G)四种碱基排列成碱基序列,其中A与T之间由两个氢键连接,G与C之间由三个氢键连接,碱基对的排列在DNA中也只能是A对T,G对C。其中一部分的碱基对组成了大约20000到25000个基因。

1999年12月1日,人类首次成功地完成人体染色体基因完整序列的测定。2000年4月底,中国科学家完成1%人类基因组的工作框架图。2000年5月8日,由德国和日本等国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科研小组宣布,他们已基本完成了人体第21对染色体的测序工作。2000年6月26日,六国科学家公布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2001年2月12日,人类基因组图谱及初步分析结果首次公布。2001年8月26日,中国提前两年完成1%人类基因组测序任务。2003年4月15日,六个国家共同宣布人类基因组序列图完成。

10、医学人工智能(2010年)

医学人工智能是指将AI技术应用于医疗领域中,主要包括医学影像、临床辅助决策、精准医疗、健康管理、医疗信息化、药物研发以及医疗机器人等细分场景,以助力降本增效、提升诊疗水平、改善患者体验、降低患病风险等为核心目的,全面赋能院前、院中、院后各个环节。

2023年1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