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健康

中医文化:名中医郑钦安,和他的「扶阳派」

2024-02-03健康

扶阳派历经近200年的传承,探索,总结和升华,至今已形成了一套完整成熟的扶阳医学理论体系,以及用之于临床实践而皆效的理法方药。扶阳医学的学术思想可谓博大精深,其理法方药始终体现了【黄帝内经】「谨守病机」的思想,理论根基和辨治原则是与河洛、易、内、难以及伤寒一脉相承的。在临床实践中,扶阳医学重视阳气,强调扶阳。以火立极,扶正护阳是扶阳医学的理论核心;善用姜、桂、附,是扶阳医学的显著特点;坎离既济,延年益寿是扶阳医学的终极目标。

小王问:「谢老师,我一直对扶阳学派很感兴趣,但关于其起源和学术思想的根源,我还是有些疑惑。能否请您给予指导?」

附子

扶阳派的起源和学术思想的根源

谢老师微笑着点头:「当然可以。 扶阳学派起源于四川 ,前后相沿仅一百多年,治病全在阴阳上下夫,善 以姜、桂、附治疗重病沉疴,疗效显著。但是究其学术思想的根源,却是源远流长。 它启萌于【周易】、【内经】,发展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 」

小王认真地记下每一个关键点,追问道:「发展于 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

谢老师用手指敲击桌面,思索片刻后说:「 扶阳学派善以姜、桂、附治疗重病沉疴,疗效显著。在治疗中主张‘留得一分阳气,便有一分生机’,并以阳气存亡判断预后。在【伤寒论】397法中,虚寒证占 100有余,其113方中‘投参者屡见(18方),用桂附者五十多’均属运用温补的先例。

小王一边听,一边认真地做着笔记,满脸兴奋。他深知这些是非常珍贵的中医知识。

谢老师又说:「 在张仲景的【伤寒论】中,有云‘留得一分阳气,便有一分生机’。这就是扶阳学派的核心理念。张仲景认为阳回可治,阳不回则不治。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 因为在张仲景的那个时代,‘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可见病人以伤寒居多,故易 出现伤阳、亡阳的变证,治疗也以温补阳气为主。而且两汉时期哲学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对中医学的尊阳理论也有一定的影响。

小王点点头,心中对扶阳学派的理念有了更深的了解。他不禁感叹,中医学的深厚底蕴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2022年5月21日,湖北宜昌市夷陵区下堡坪乡蛟龙寺村谷德庄园,乡村中医诊所。把脉 切诊

郑钦安的「扶阳派」

谢老师微微点头,两人坐在桌前,谢老师也开始了他的讲解。" 扶阳学派起源于清末。 郑钦安,名寿全,当代扶阳学派鼻祖。他继承了刘止唐的医学传统,深入研究【周易】、【内经】、【伤寒】,形成了独特的学术体系。郑氏学识渊博,对医学有着深刻的理解,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见解。他的三部著作【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 后人将此三本书和而为一,名曰:【郑钦安医学三书】,成为扶阳学派的奠基之作,对后来的中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医理真传】的创作可追溯至清同治已己年(1869),共分四卷。本书深度探讨中医基础理论,涵盖阴阳五行、乾坤坎离、熟黯六经等重要概念。强调辨证论治和调理气血,同时关注顾护阳气。郑氏以深入浅出、质朴无华、论证释方言简的风格,为西南医家所推崇,影响深远。卷一【医理总论】为全书开篇,卷二至卷四则以问答形式探讨阳虚症、阴虚症以及其他杂病的证治。在书中,郑氏强调在诊病中「识阴阳」是最为重要且困难的课题。整部著作以阴阳化生为切入点,深刻阐述医理、探求病因,据证立法用药。方解详尽,具有临床实用价值,独具特色。

小王认真地听着,一边记录着谢老师的每一个字。他深知在这个传统医学领域,每一个细节都可能蕴含着千百年来医家智慧的结晶。

【医法圆通】是一部共四卷的综合性医学著作。全书论述内科杂症、伤寒时病,以及妇科、儿科、五官科等病证的证治。以医论为主,结合临床体会辨析病机及用药方法,具有极高的临床参考价值。

" 郑钦安晚年公开设帐收徒,其弟子及私塾者众多。一百多年来扶阳名家层出不穷,其中最有名者包括嫡传弟子卢氏一门(卢铸之、卢永定、卢崇汉):私淑者包括范中林、唐步祺、吴 佩衡、祝味菊、李可等。 "

【伤寒恒论】为郑氏的一部注解作品,注解【伤寒沦】。在这部著作中,郑氏的注解颇具创见,直补经义之缺,揭示经文之误。他不拘泥于经典,通过直解体裁,使读者易于理解。郑钦安的三部著作虽然显得汇集其临床心得之杂记,且缺乏严谨的体系,却在文字中表达了医学方面的独到见解,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学术遗产。

郑钦安的用药

" 郑钦安是扶阳派的鼻祖。在那个时候,寒凉的用药盛行,而扶阳学派强调阴阳辨证,纠正当时过分强调局部辨证的流弊。 郑钦安曾说,滋阴降火,杀人无算,真千古流弊, 医门大憾也 。他的言辞激烈,但他的观点具有纠偏正弊的历史意义。 "

郑软安先生,亦名郑寿全,是清末四川地区备受赞誉的名医。他热爱阅读,广泛涉猎各类典籍,早在十六岁时就已经熟读了四书五经。受到父亲郑本智的激励,他前往成都,师从著名儒学大师兼名医的「槐轩教主」刘止唐先生,专攻医学。刘止唐先生是清代嘉庆年间的杰出学者,他才华横溢,特立独行,汇通儒释道三家创建了「槐轩学派」,被人们尊称为「川西夫子」「孟子第二人」。虽然他并非医生,但他的学术思想「槐轩之学」由理入医,精通医理,常常用中医学知识救助贫困和患病的民众。他的阐释医学也是阴阳并重的,曾说:「乾坤坎离,体用不二」「故物之生也,生于阳;而物之成也,成于阴」。

小王认真地记录着每一个点,脑海中不断回顾着谢老师的讲解。" 扶阳学派主张整体辨证,不越阴阳两法。在阐述扶阳理论时,郑钦安提到病情变化千变万化,需要全面辨证,不可以片面看待。这是对阴阳证治的强调。 "

扶阳学派临床用药以大剂量辛热药物为主

谢老师看着小王专注的神情,继续道:"扶阳学派在四川产生,但其学术思想波及全国。然而,尽管扶阳学派具有独特的用药风格,却因其年轻而颇受争议。 现今,扶阳学派临床用药主要以大剂量辛热药物为主,并且广用、重用世人畏惧、辛热有毒之附子。 但我们要明确,正确使用扶阳理论是有益的,而盲目效仿则会走入误区。 "

附子,温脾肾之阳,退三阴之邪。附子温阳,治三阴之病,为第一要药。附子是扶阳学派的主药,要弄懂扶阳学说,了解扶阳学派的用药特点,必须悟透附子的功效及作用机理,从而掌握附子的运用规律。张仲景最擅长应用附子以回阳救逆,破阴回阳,通达内外,如【伤寒论】中的著名方剂四逆汤和通脉四逆汤等。

小王略显迷茫地问:"老师,扶阳学派的用药为何如此强调大剂量辛热药物呢?"

谢老师微笑着解释道:" 扶阳学派的理念是顾护人体阳气。在他们看来,大剂量辛热药物有助于激发人体的阳气,从而加速病情的好转。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味追求剂量,而是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斟酌使用。 我们要理解扶阳学派的核心思想,而不是盲目模仿。"

目前,在接触扶阳理论的人群中,存在两种错误的倾向。一部分人认为扶阳理论过于偏激和狂妄,可能会导致历史的重演。他们可能对扶阳理论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对其独特性和科学性持怀疑态度。另一方面,有些人则将扶阳理论视为至宝,盲目地效仿而不求甚解。他们可能过于看重扶阳理论的应用,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因素。

李可

李可老中医(1930年—2013年),男,山西省灵石县人,李老为救危亡,殚精竭虑,探索仲景【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的理、法、方、药;借鉴后世百家的成功经验,搜集了大量的针灸、救急药方等等。李可老中医因为善用附子,在治疗急危重症疑难病上战绩彪炳,人称「救命先生」「李附子」「霹雳大医」,被国医大师邓铁涛赞为「中医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