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健康

医学牲少年,汝可识得此「心内科明星标志物」大名! | 一页手册 · 协和八

2024-02-02健康

小编按:

该生物标志物大名为 脑钠肽BNP与N末端B型利钠肽NT-proBNP 哦。 虽然大家看到题目可能会猜肌钙蛋白cTn,但这一期先不讲它,让小八先来和大家仔细唠唠BNP和它的检测替代指标NT-proBNP的来龙去脉

来者何方神圣:简介、来源与生理作用

脑钠肽(BNP)

01

简介

1988年,Tetsuji Sudoh首次从猪脑内分离得到一种具有强利钠、利尿、扩血管和降压作用的多肽,将其命名为 脑钠肽(BNP)。 1991年,Mukoyama等发现实际上脑钠肽在很多脏器都可以分泌,但 主要由心脏释放,尤其是心室

随后100年中BNP一直是生物学界研究的热点,所以名称繁多, 不但叫脑钠肽,也可以叫脑钠素、脑利尿钠肽、脑利钠肽、B型钠利尿肽、B型钠尿肽、B型促尿钠排泄肽、B钠尿肽等。

02

来源

BNP主要来源于心室: 心肌细胞在受到心脏负荷增加或损伤等刺激后,会合成和释放 BNP N末端B型利钠肽(NT-proBNP) 。BNP主要反映心室压力与容量负荷的变化。

03

生理作用

BNP可以促进 排钠 排尿 ,同时具有较强的 舒张血管作用 ,可对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缩血管作用。

心衰时,心室容量急剧增大,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升高,心室壁张力变大,可极大的激活利钠肽系统,刺激心室肌细胞分泌钠尿肽,导致BNP/ NT-proBNP水平升高。因此, BNP的活性成为反映心功能变化的指标,并可用于协助诊断心衰。

N末端B型利钠肽(NT-proBNP)

01

简介, 来源与生理作用

NT-proBNP是一种 与BNP相关的肽段 ,其全称为 N末端B型利钠肽, NT-proBNP由 心室 分泌, 不具有生物学活性

NT-proBNP被发现的背景主要是因为BNP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在血浆中,Pro-BNP分解为两部分,NT-proBNP和BNP。由于BNP的半衰期仅为18-20分钟,因此在一定时间内血液中BNP含量的变化不够明显。相反, NT-proBNP的半衰期长达1-2小时,因此可以更好地反映心脏疾病的状况

图源 :Hall C. Essential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of (NT-pro)BNP. Eur J Heart Fail. 2004 Mar 15;6(3):257-60.

NT-proBNP最初是在1991年由一家瑞士生物技术公司所发现的。该公司开发了一种用于检测BNP及其前体的试剂盒,其原理是利用单克隆抗体来检测血浆中的BNP及其前体分子。通过该试剂盒,科学家们发现了NT-proBNP这一新的分子,并开始了对其在心脏疾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检测影响因素

影响BNP和NT-proBNP检测的因素主要有 肾衰、年龄、其他心血管疾病 等,需要根据不同人群设置相应的参考值

肾衰竭

肾衰竭患者患者的 BNP和NT-proBNP血浆浓度升高


01

机制

BNP分泌入血后,主要通过 受体介导的结合和去除以及中性内肽酶降解 清除,少部分通过肾脏排泄清除。而NT-proBNP则是在肌肉、肝脏等组织器官中降解, 只能通过肾脏排泄清除

因此,在慢性肾脏病患者中,eGFR的下降会使BNP血浆浓度升高,而NT-proBNP血浆浓度会出现更大幅度的升高。

02

临床意义

对于肾衰竭患者,无论是否接受透析, 我们不使用血浆BNP或NT-proBNP来诊断和治疗HF 。此时,BNP的主要价值在于低浓度可排除左室功能障碍

03

NT-proBNP参考值

一项研究纳入了599例血清肌酐≤2.5mg/dL(221μmol/L)、诉有呼吸困难的急诊科就诊患者,其研究结果为:

1

eGFR ≥ 60 mL/(min·1.73m2):

①<50岁,临界值为450 pg/mL

② ≥50岁,临界值为900 pg/mL

诊断心衰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85%和88%

2

eGFR<60 mL/(min·1.73m2):

临界值为1200 pg/mL

诊断心衰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89%和72%

年龄、性别和体质

1

正常值随 年龄 增长而增加

2

女性 正常值往往高于男性

3

肥胖个体 的血浆BNP和NT-proBNP较低

但是,这究竟是反映二者直接相关联还是受其他变量影响(包括年龄、性别和心衰严重程度), 现有 研究结论相互矛盾:

Sandeep R Das等人发现BNP和NT-proBNP与低BMI的关系比与脂肪量的关系更为密切。而James McCord等人还发现,在考虑人口统计学、心衰严重程度和肾功能时,BMI和BNP水平并不独立相关

4

药物作用


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 可升高BNP

BNP可被脑啡肽酶降解,NT-proBNP不被脑啡肽酶降解,其水平不会因脑啡肽酶抑制剂而升高, 故在ARNI治疗期间,可用血浆NT-proBNP指导治疗


新活素(人重组BNP) 可升高BNP:人重组BNP具有生物学活性,会升高体内BNP浓度

人重组BNP不影响NT-proBNP在体内的浓度,NT-proBNP能很好地反映心功能的变化情况。因此 在新活素治疗期间,常用NT-proBNP作为治疗效果的评价指标

5

其他: 冠心病、心脏瓣膜病、肺高压和脓毒症 等也会出现利钠肽升高

冠心病心肌缺血 可引起BNP的升高,主要的机制有心肌缺血,缺血使心室舒缩功能障碍引起心肌牵拉,而心肌缺血缺氧本身也能刺激BNP的产生,其他因素还包括心率增快、血管收缩、抗利尿作用、心肌肥厚和细胞增生等

BNP v.s. NT-proBNP

心衰患者的BNP与NT-proBNP

主要关注BNP与NT-proBNP 在不同类型心衰中的参考值、诊断意义、预后意义、平行性

诊断

BNP/NT-proBNP 指标在 急性心衰 中的临床价值要大于慢性心衰,在急性心衰中 排除截点 的可靠程度要大于诊断截点的可靠程度

1

排除急性心衰

① BNP<100 ng/L、NT-proBNP<300 ng/L;

② eGFR<60 mL/(min·1.73m2)时,NT-proBNP<1200 ng/L

2

诊断急性心衰

① BNP > 500 ng/L

② NT-proBNP > 450 ng/L(<50岁)

NT-proBNP > 900 ng/L(50-75岁)

NT-proBNP > 1800 ng/L(75岁)

③ eGFR<60 mL/(min·1.73m2)时,NT-proBNP > 1200 ng/L

3

排除慢性心衰:

BNP < 35 ng/L,NT-proBNP < 125 ng/L

4

诊断慢性心衰:

慢性心衰患者的BNP/NT-proBNP水平总体低于急性心衰, 用于诊断慢性心衰的界值难以确定 ,需要排除各种导致BNP/NT-proBNP增高的非心衰疾病,并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预后

BNP/NT-proBNP 是心衰患者死亡和再次入院的 独立危险因素 ,预后判断价值通常优于其他生物标记物,如内皮素、肾上腺髓质素、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等。

患者入院即检测 BNP/NT-proBNP 有助于远期风险的评估。任何时间单次测定的 BNP / NT-proBNP 均有助于危险分层。重复测定会提供更多的预后信息。

具体来说,在心衰的预后评估中,测量BNP和NT-proBNP含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帮助:

1

预测死亡风险: 高水平的BNP和NT-proBNP被认为是心衰患者死亡风险的独立预测指标。研究表明,BNP和NT-proBNP水平每增加双倍,死亡风险就会增加2-3倍

2

预测再住院风险: 慢性心衰患者的再住院风险较高。测量BNP和NT-proBNP含量可以较好地预测心衰患者的再住院风险

3

监测治疗效果: BNP和NT-proBNP的水平可以作为心衰患者治疗效果的指标。治疗期间,随着患者病情好转,BNP和NT-proBNP的水平应该会下降

平行性


心衰患者中BNP和NT-proBNP的释放呈现平行性 ,即这两种肽段的含量变化趋势一致。

心衰是一种心脏疾病,主要是由于心肌的损伤和疾病导致心脏泵血能力下降,血液在体内循环不畅。BNP和NT-proBNP是两种心脏分泌物,作为诊断心衰和监测其严重程度的标志物,二者的升高具有很高的相关性。

多项研究表明,血清NT-proBNP和BNP含量在心衰发生和发展过程中都会逐渐升高。

非心衰患者的BNP与NT-proBNP

非心衰患者的BNP和NT-proBNP的含量普遍较低,但仍可作为一些非心衰疾病的诊断和预后指标

研究表明,BNP和NT-proBNP的含量增加与多种疾病有关,如 肺部感染、急性肺栓塞、急性心肌梗死、肾衰竭 等。此外,一些慢性疾病也可能导致BNP和NT-proBNP的含量增加,如 高血压、糖尿病和肥胖 等。

在非心衰患者中,测量BNP和NT-proBNP含量所起的作用相对于在心衰患者中的作用可能具有更广泛的意义,因此更需结合临床情况综合判断,同时也需警惕存在尚未得到诊断的心衰。

对于一些非心衰的BNP和NT-proBNP情况描述如下:

1

肺栓塞: BNP/NT-proBNP是肺栓塞预后评估生物标志物,尤其NT-proBNP具有极高的 阴性预测价值

NT-proBNP < 500 ng/L患者三个月内发生死亡、大出血或复发性静脉血栓的风险较小

NT-proBNP > 600 ng/L患者发生早期(30天)不良预后的风险较高

2

肺动脉高压: BNP/NT-proBNP 是肺动脉高压风险分层的唯一生物标志物,可用于诊断和随访期间的风险分层

3

冠心病: BNP/NT-proBNP是冠心病重要的预后评估生物标志物

Xiaoming Jia等人的一项基于社区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研究的队列研究显示NT-proBNP升高的非心衰人群的未来心血管风险也明显升高,3.2年内NT-proBNP的变化是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预测因素

Renate Schnabel等人的一项基于稳定性心绞痛的回顾性研究,基线时测定了血浆BNP值,并前瞻性随访平均2.5年,其结果显示,随着血浆BNP浓度所处四分位区间升高,无事件生存率逐渐降低,且血浆BNP值最高1/4(>100pg/mL)的患者发生不良结局的风险是最低1/4(<12pg/mL)患者的6.1倍

Charlotte Kragelund等人则研究了血浆NT-proBNP对稳定性心绞痛的预测价值,发现了类似的结果。这些结果表明,在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BNP和NT-proBNP具有同等的预测价值

看完这期一页手册

有没有对BNP与NT-proBNP这对老朋友产生全新的认识呢?


参考文献

[1] UpToDate: 【心力衰竭时利钠肽的检测】,【非心衰情况下的利钠肽测定】

[2]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力衰竭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8,46(10):760-789.

[3] 张宇辉,等. 基层医院心力衰竭临床诊疗中B型利钠肽和N末端B型利钠肽原的应用中国专家建议.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7,16(3):169-173.

[4] 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心血管专家委员会. B型利钠肽及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实验室检测与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医学杂志, 2022, 102(35): 2738-2754. DOI: 10.3760/cma . j.cn112137-20220714-01553

[5] McCord J, Mundy BJ, Hudson MP, Maisel AS, Hollander JE, Abraham WT, Steg PG, Omland T, Knudsen CW, Sandberg KR, McCullough PA; Breathing Not Properly Multinational Study Investigators. Relationship between obesity and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levels. Arch Intern Med. 2004 Nov 8;164(20):2247-52. doi: 10.1001/archinte.164.20.2247 . PMID: 15534162 .

[6] Das SR, Drazner MH, Dries DL, Vega GL, Stanek HG, Abdullah SM, Canham RM, Chung AK, Leonard D, Wians FH Jr, de Lemos JA. Impact of body mass and body composition on circulating levels of natriuretic peptides: results from the Dallas Heart Study. Circulation. 2005 Oct 4;112(14):2163-8. doi: 10.1161/CIRCULATIONAHA.105.555573 IF: 37.8 Q1 IF: 37.8 Q1 . PMID: 16203929 IF: 37.8 Q1 IF: 37.8 Q1 .

[7] York, M. K., Gupta, D. K., Reynolds, C. F., Farber-Eger, E., Wells, Q. S., Bachmann, K. N., Xu, M., Harrell, F. E., Jr, & Wang, T. J. (2018).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Levels and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Heart Failur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71(19), 2079–2088. https://doi.org/10.1016/j.jacc.2018.02.071 IF: 24.0 Q1 IF: 24.0 Q1

[8] Jia, X., Al Rifai, M., Hoogeveen, R., Echouffo-Tcheugui, J. B., Shah, A. M., Ndumele, C. E., Virani, S. S., Bozkurt, B., Selvin, E., Ballantyne, C. M., & Nambi, V. (2023). Association of Long-term Change in 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With Incident Heart Failure and Death. JAMA cardiology, 8(3), 222–230. https://doi.org/10.1001/jamacardio.2022.5309 IF: 24.0 Q1 IF: 24.0 Q1

下滑查看更多

作者: 吴 铭

编辑: 当归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