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健康

科普|蛛网膜下腔出血

2024-04-01健康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指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又称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约占急性脑卒中的10%,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常见疾病。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中国发病率约为2.0/10万人年,亦有报道为每年6-20/10万人。

接下来就由许加军教授带领大家一起了解一下蛛网膜下腔出血

概述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指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临床上将蛛网膜下腔出血分为外伤性(继发性)与非外伤性(自发性)两大类。

非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常见且致死率极高的疾病,病因主要是动脉瘤,约占全部病例的85%左右,其他病因包括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出血、血管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凝血功能障碍、吸食可卡因和垂体卒中等。

近年来,血管介入技术、诊断方法与围手术期处理均有较大进展。但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预后仍然较差,病死率高达45%,且存活者的残疾率也较高。

病因

各种原因造成的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

发病因素

动脉瘤、高血压、吸烟、酗酒等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滥用多种药物,如可卡因和苯丙醇胺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病相关。

症状

突然发生剧烈头痛,呈胀痛或爆裂样疼痛,难以忍受。可以是局部痛,也可以是全头痛,有时脖子上段也可以出现疼痛,持续不能缓解或越来越重;大多伴有恶心、呕吐;可以有意识不清晰或烦躁、幻觉、说胡话等精神症状;少数出现癫痫发作。发病几小时后可以出现脑膜刺激症(脖子僵直、头疼、呕吐等)。部分患者眼底镜检查可以发现玻璃体膜下出血、视乳头水肿或视网膜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有哪些典型症状?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典型症状有:

1、头痛与呕吐:突发剧烈头痛、呕吐、颜面苍白、全身冷汗。

2、意识障碍和精神症状:多数患者无意识障碍,但可有烦躁不安。危重者可有谵妄,不同程度的意识不清甚至昏迷,少数可出现癫痫发作和精神症状。

3、脑膜刺激症:青壮年病人多见且明显,表现为脖子僵直、头疼、呕吐等。

早期症状

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和脑膜刺激征,伴或不伴局灶体征(眼睛不能动、轻微偏瘫、不能说话或者感觉障碍)。

中期症状

上述症状缓解。

晚期症状

上述症状逐步消失。

伴随症状

伴或不伴局灶体征(眼睛不能动、轻微偏瘫、不能说话或者感觉障碍)。

治疗

治疗目的主要是防治再出血、血管痉挛及脑积水等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如何治疗

保持患者头部在较高位置,侧卧,给与脱水、镇静、止痛、绝对卧床休息,检测血压。出血量大时给与脑室穿刺引流。

蛛网膜下腔出血有哪些一般治疗措施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作为急诊收入医院并进行密切监护,检测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体征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稳定的呼吸、循环系统功能。安静休息,避免情绪激动和用力(如咳嗽或用力大便),保持大便通畅。对有颅内压增高者,适当限制液体入量。

蛛网膜下腔出血有哪些药物治疗?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1. 预防再出血

为防止动脉瘤周围的血块溶解引起再出血,可酌情选用抗纤维蛋白溶解剂,如氨基己酸、氨甲苯酸(也称止血芳酸)。

2. 防治脑血管痉挛

为防治脑血管痉挛,可以使用胶体溶液(白蛋白、血浆)等扩充血容量、升高血压,必要时使用升压药物如多巴胺。早期使用钙通道阻滞剂,常用药物为尼莫地平。

3. 治疗脑积水

轻度的急、慢性脑积水,可给与乙酰唑胺治疗,也可选用甘露醇、呋塞米等药物。

4. 镇静治疗

烦躁者可给与地西泮类药物镇静,镇痛、镇咳药物可用于有相应症状者。癫痫发作时可以短期应用抗癫痫药物如地西泮、卡马西平或丙戊酸钠。

5. 降低颅内压

颅内压增高时,临床常用脱水剂降颅压,可用甘露醇、呋塞米、甘油果糖,也可以酌情选用白蛋白。

蛛网膜下腔出血有哪些手术治疗?

1. 伴发体积较大的脑内血肿时,可手术清除血肿。

2. 确诊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应请脑外科会诊,确定有无手术指征。可选用手术夹闭动脉瘤或介入栓塞动脉瘤。

3. 防治脑积水,可选用脑室穿刺脑脊液外引流术和脑脊液分流术。